不过,要动用三十万百姓进行运输,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三十万百姓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还好西域远征军,一开始就拿下了鄯善和焉耆两国,再加上西北三郡,拥有了足够的土地。 经过两年的垦殖活动,目前西域东部的粮食和物资都算充裕。 只不过,这些粮食大部分都在百姓手中,百姓愿不愿意拿出来,现在还不得而知。 卫荷幽幽地说了一句。 “是时候看我们西北的民心了!”
整个西北区域这两年推行的政策,可以说在华夏的历史上亘古未有。 百姓在这种政策下,生活得比大汉任何一个地方都好。 西北三郡和西域的百姓,可以说是家家有余粮,没有任何温饱的忧虑。 按道理,民心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 从百姓争着抢着报名参军,卫荷对大西北的民心,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要不然,就是提出垦殖兵团的战略,也没有实施的可能。 现在卫荷、关羽和贾诩,西北名副其实的三巨头,确定下垦殖兵团的战略。 真正准备开始实施,心中还是难免忐忑。 贾诩也幽幽地说了一句。 “让伯诚先生和景完尽快在民间开展民意调查吧。”
...... 张牛角带着雷公、张白骑、李大目等黄巾将领,带着关羽、卫荷两人签署的命令赶回了玉门关。 这次组建垦殖军团,将以黄巾百姓为主要力量。 黄巾百姓中,经历过战斗的比例很高,有利于组建地方防守的军队。 张牛角等人回玉门关,就是为了做好黄巾百姓的工作。 他们知道此行责任重大,也是不分昼夜地往回赶,几日之间就回到了玉门关。 曹全接到命令后,和张牛角等人商议之后就分头行动。 张牛角等人负责动员黄巾百姓。 曹全则负责说服百姓借出粮食。 西域长史府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是因为他们从不强行征收。 除了正常的税收,需要百姓出工出力,都会付出酬劳。 曹全先赶回西北三郡,找程普、阎忠等人商议动员百姓献粮的事情。 卫荷提出这么大的一个计划,只靠西域的产出,实在无法支撑。 只有整个西北三郡的百姓全部加入,才能让这个计划更加完善。 程普和阎忠这些年负责镇守西北三郡,看上去没有参加西域的战事,实际上却是功劳巨大。 程普坐镇后方统领西北三郡的军事,一开始手下的将领只有庞德、杨阜、姜叙和杨阿若、滇吾素几人,后来又救下护羌校尉夏育。 这些将领不仅要负责武威、宣威和姑臧的防线,防止凉州叛军侵犯西北三郡,还要防守居延城,防住鲜卑人冬季南下打草食。 直到大量的黄巾将领来到西北,西北三郡内部的治安有了足够人手,程普才逐渐轻松起来。 阎忠则依靠他的名声吸引凉州流民来投靠,更要负责整个西北的民生事物。 还好凉州的叛乱发生之后,赵咨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因病离开敦煌。 曹全就职西域长史府之后,曹家和西北的大部分世家人才也纷纷出仕,再加上大量从后世时空过来的人才,才能治理好这么庞大的一片区域。 程普和阎忠在军政两方面共同努力,现在的西北三郡人口已经暴增了数倍,达到百万人口。 阎忠真正的贡献还不在于治理地方。 通过阎忠在羌人中的巨大声望,现在不仅是句种羌投靠西北三郡,连西羌区域(现在的青海、西藏)的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牦牛羌、娘羌、党项羌、东女羌、白兰羌、白狗羌、西山八国的羌族、附国羌族等几十个羌族部落,都陆续投靠西北。 西北三郡的势力,实际上已经沿西海(现在的青海湖)、积石山和汉中连为一体,不仅包围了雍凉一带的叛军,还把半个益州包围在里面。 (这时候的汉中,还没有分割出阴平郡和武都郡。) 当然,羌族的投靠是一回事。 真正要做到西北和汉中的完全连通,还需要花几年时间,开通积石山到汉中的道路。 西域长史府,名义上还要接受凉州刺史府的辖制,阎忠和赵咨等人,在西域长史府都没有任职。 阎忠此人对大汉朝廷本来就没什么忠诚,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职务,卫荷把整个西北三郡的政务委托他,就等于是刘备委托。 有这一点,以后阎忠在刘备身边的地位自然不低。 阎忠不忠于朝廷,却对汉民族极为忠诚。 这几乎是凉州士族心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历史上的阎忠,看不惯大汉朝廷的腐朽,鼓动皇甫嵩去推翻它。 这个时空中的阎忠,看到汉民族振兴的希望,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曹全转达卫荷、关羽他们的垦殖兵团计划。 阎忠的身上迸发出了强大的自信。 “让云长和仲任放心,西北三郡,包括西羌区域的百姓,一定会愿意借出钱粮,让垦殖兵团的计划顺利实施。”
曹全有点狐疑地看着阎忠,“伯诚先生,你有这么大的把握?”
在曹全的心中,真正担心的就是西北三郡的百姓。 因为进入西北三郡的流民,有很多都是各种羌族的百姓。 羌族历来民风彪悍,不像大汉的百姓,几千年来接受礼教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百姓能不能深明大义,曹全的心里也没底。 阎忠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召集滇吾素他们来议事,不就知道了?”
滇吾素和各个羌族的首领,听到曹全传达关羽、卫荷他们的命令,没有一个拒绝。 “景完,请转告将军和仲任先生,句种羌的百姓愿意献出家中的余粮,长史府也不需要借,响应长史府的号召,这是大义!”
滇吾素作为最早加入西部三郡的羌族首领,第一个站了出来。 “我们白马羌的百姓也愿意献出家中的余粮!”
“还有我们青衣羌。”
“娘羌的百姓也一样。”
“我们牦牛羌虽然加入西北三郡的时间不长,但也愿意为西域的战事贡献力量。”
...... 羌族首领一个个慷慨激昂,阎忠却很不满意,冷冷地说,“滇吾素、各位羌族的首领,看起来,你们还是喜欢以没有文明传承的夷人自居,夷族的首领,毕竟比汉人的官员威风。”
滇吾素和羌族首领赶紧站起来恭敬地行礼,“伯诚先生,我们得以重归祖族的怀抱,怎么可能再以夷人自居?只不过习惯于原来的称呼而已。”
阎忠点点头,“你们知道就好,我们承诺数年之内,在你们的居住区域筑城管理,就一定会做到。”
“如果你们已经习惯了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愿意成为没有文明传承的夷人,我们也绝不勉强。”
曹全的精力主要放在西域,对西北三郡的事情不大了解,不由得问,“伯诚先生,这是怎么回事?”
阎忠的脸色缓和下来,“景完,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两年,仲任的师兄弟们远赴羌地,在积石山和益州发掘出不少古文物,其中有古代刻于甲壳、贝类上面的象形文字,记载了大量羌族的信息。”
“我们根据这些象形文字的记载,还有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与大量史书文献及资料结合,终于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所谓的羌族,根本不是什么夷族,而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主体。”
“三千年前的炎、黄部落大战,炎帝带领的就是古羌族部落,我们历史中的夏朝,也是以古羌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
“我们甚至可以说,华夏这个民族就是古羌族形成的民族。”
“所谓的羌人,实际上是在部落大战中失败和逃难的华夏族人,他们往西、往南到处躲避战乱,在大山之中繁衍生息,却错过了华夏文明大发展的时期,甚至逐渐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为此,仲任师门的人已经在整理这次发掘的资料,打算在战乱过后,就汇报给朝廷,让大汉内部的所谓蛮族回归祖族的怀抱。”
“滇吾素他们今日还自称羌族,你说我能不生气?”
滇吾素带头跪了下来,“伯诚先生,您不要生气,我们这些失散数千年的子孙,能回归我华夏的怀抱,可以说是最大的愿望,您一定要帮助我们。”
阎忠一一扶起滇吾素和羌族的首领,“大汉朝廷认不认我不知道,关东的那些世家豪族认不认我也不在乎。”
“我只知道,我们的主公刘玄德,早就把你们当作家里人,才会派人来考证你们的历史。”
“你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些来自古代的文字和物证,是出自你们生活千百年的祖地,来不得半点虚假。”
“除了埋藏地底数千年的文字,你们祖辈口口相传的诗歌,同样见证你们离开黄河流域到处迁徙的历史。”
“如果你们相信我,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不出十年,你们就会得到华夏民族的认可,光明正大地回到华夏族的怀抱,接受华夏的文明传承。”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们的族人,从现在开始,就要真正以汉人自居,不要再称自己为羌人。”
“毕竟,古羌族现在已经发展成华夏族,华夏族和汉人才是我们的称呼。”
滇吾素和羌族首领一起感激地说,“谨记伯诚先生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