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苦笑着,“征讨黄巾结束之后,先帝就对我心存顾忌,更不希望我插手皇室立嗣的大事,才有我外任徐州牧一事。”
“如果我心有不轨,在平定黄巾之后,又何必离开冀州牧一职回转雒阳?”
孔融明白刘备没有说假话。 借助平定黄巾的巨大威望,和治理冀州的出色政绩。 刘备完全可以和大汉朝廷分庭抗礼。 特别是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会把刘备定义为大汉宗室内部的争权斗争,并不是世人眼中的叛乱。 这就是汉室宗亲的优势。 也是刘宏忌惮刘备的根本原因! 刘备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选择做大汉的忠臣。 祢衡对刘备深深一揖,“冠军侯,我误会你了,你才是大汉真正的忠臣。”
刘备却轻轻摇了摇头。 “正平,我选择的是忠于汉室的天下,也忠于我们汉人这个民族。”
孔融和祢衡都有些不明白。 刘备看着孔融,“文举先生,孔圣晚年为《易》作传,其名为《十翼》,不知可有此事?”
孔融点点头,“先祖晚年认为,天地万物皆在不断变化,《易书》阐述了天地的大道。”
“可惜的是,先祖所著之《十翼》,毁于秦朝的暴政,至今已难见他老人家为《易》所作的传。”
刘备站起身来走到窗口,望着外面的天地。 “孔圣当年看到礼乐崩坏,一心为推行周礼、恢复王道而努力。”
“可是天地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人心也是如此。”
“社会又如何能恢复到大周之时的情景?”
“这或许才是孔圣晚年钻研《易书》,并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这句话的意思——我若早年接触到《易经》,就不会犯下大过了。) 谈论到自己的祖宗,孔融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先祖周游列国,却是到处碰壁,因此才会有“吾道不邪,吾何为于此?”
的疑问。”
(注:孔子说,我所传播的不是邪恶的思想,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接受?) 刘备转身看向孔融,同样脸色严肃。 “因为人心变了,正如今日的大汉。”
“大汉从高祖开始就注重儒学的礼教,重新凝聚起我们华夏民族。”
“从这一点来说,儒学之道功不可没!”
“孔圣、孟圣和荀圣,以及尧舜、老子等先贤的思想,才是我华夏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有人却利用儒学谋取私利,歪曲圣人的思想和仁爱的精神,才形成今日大汉贵族阶层腐朽的根源!”
“文举先生,你能坐视这种事情的发生吗?”
孔融苦笑,“沉疴痼疾已重,我岂奈何?”
刘备也叹了一口气,“是啊,大汉沉疴痼疾已重,我只能从孟圣所言出发,保护好大汉的百姓,也尽量保护好大汉的社稷,却无法做到保护好大汉的皇室。”
如果刘备一开始说这话。 孔融和祢衡肯定会认为他居心叵测。 —-你刘备就是自己心中有野心,才不顾皇室的生死。 但刘备先指出宫乱和董卓废帝的事件,背后的黑手是世家。 又提到孔子半生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和仁爱的思想,却在各国君主面前碰壁。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心变了,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制定的规则和礼法,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 最后,刘备才提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自然就不会显得太突兀。 孔融他们是大汉的臣子,考虑的是对汉室的忠诚。 刘备却是汉室宗亲,他为了汉室的天下着想,没有人能对他指责什么。 就是有野心又如何? 其他人的野心,是想颠覆大汉。 刘备的野心却是要保住大汉! 汉恒帝刘志没有后代,从汉室宗亲中选择刘宏继位。 ----汉室宗亲本来就是汉帝的候选人之一。 ...... 孔融是个愚忠之人,听了刘备的话,目光迷茫了。 “难道先帝的血脉,从此就要消失在世间?”
从刘备的话中,孔融也知道。 在刘备的心中,年龄尚幼的刘协,根本无法承载大汉的希望。 就是想把刘协从李催、郭汜的手中救出来,都是千难万难。 刘备摇了摇头,“文举先生,殿下还活着。”
孔融的精神有点恍惚,一时之间没有听清楚。 祢衡的眼睛却亮了起来,第一次对刘备用上了尊称。 “冠军侯,您是说......” 刘备肯定地点点头,“太后和弘农王殿下都活着。”
孔融猛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声音都颤抖着,“冠军侯,你说的是真的?”
刘备把救出何容、刘辨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文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太后和殿下,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这几年他们活着的消息一直都保密着。”
“现在董卓已死,李文优也已经顺利脱身,太后和殿下活着的消息,自然没有必要继续隐瞒。”
“我这次来鲁国,就是受太后和殿下的委托,告诉文举先生公孙瓒杀害幽州牧刘虞一事,希望先生能到徐州,一起商量处理幽州的事情。”
刘备拿出了太后何容的懿旨。 刘辨虽然被废,何容太皇太后的身份,却是因为刘宏皇后而来。 董卓和袁隗他们能拿走何容的权力,却无法取消她的身份。 孔融认真地摆开香案,沐浴更衣之后,才恭敬地接过懿旨展开观看。 突然,孔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传国玉玺!”
何容、刘辨回到徐州之后,刘备就把传国玉玺交给他们。 有了传国玉玺,何容的懿旨比长安朝廷的诏令更加正统。 当然,如果何容母子还有野心,以后会给刘备造成不少麻烦。 但死过一次之后,何容母子已经明白。 没有足够的实力,任何权势都是浮云。 再加上何容对刘备的心意。 虽然在大汉礼法之下,无法明媒正娶成为刘备的妻子。 私下里是什么关系,却不会有人去在意。 有了何容的懿旨背书,刘备不接受长安朝廷的诏令就是政治正确。 刘辨被废,另立刘协为帝。 刘协这个皇帝的正统性,本来就值得怀疑。 刘备作为先帝遗臣,又是刘辨的老师,所拥护的对象是刘辨,为什么要支持刘协? 孔融深深地对着刘备一揖,“冠军侯,您如果早告诉我这些事情,又何来这些年对您的误会?”
刘备扶住孔融的手臂,真诚地说,“文举先生,我不想隐瞒,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在观察着大汉的事情。”
“太后的谴责犹在耳,孔圣的思想只有正直的人才能真正继承。”
“大汉已经乱到今天这个程度,一些腐朽的东西必须把它推倒重建。”
“我要做的是,保留住我们士人的风骨。”
孔融一下子热泪盈眶,“冠军侯,您对大汉天下的一片苦心我能理解。”
“我庆幸的是自己还能入得了您的法眼。”
“如果您真的看得起我,请称呼我一声文举吧!”
刘备微笑着,“文举,既然如此,你也称呼我玄德吧。”
孔融摇摇头,“不,冠军侯,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大汉的希望。”
“从今往后,请允许我一如既往地尊重您!”
刘备终于松了一口气,“文举,那从今往后,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去为大汉的百姓做事,让我们华夏民族彻底走向外面的世界!”
孔融连连点头。 汉室的尊严,现在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 刘备苦心维护汉室的正统,自然会赢得一片赞美。 孔融也不例外。 大汉折腾到今天,大家都知道下一步天下的走向。 在这种时刻,世家豪强都在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明主。 ----说白了,就是怎么样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只不过,在道德礼教的约束下,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也就是我们说的大义。 如果大汉的士族,心中真的都有大汉。 历史上就不会有三国的出现。 更不会有各种朝代的更替。 现在刘备的势力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又具有强大的实力。 以后选择刘备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 从孔融在历史上的作为可以看出。 孔融对大汉的忠诚无可置疑。 这种忠诚,就是我们说的大汉的正统性。 只要你这个势力能代表大汉,孔融就会付出他的忠诚。 历史上的孔融,虽然知道曹操有着篡汉的野心,却还是来到许都。 就是因为刘协是大汉正统的代表。 孔融效忠的不是曹操,而是被曹操控制的刘协。 刘备却没有这种担心。 这个时空中的刘备,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 有何容、刘辨站在他身后,以后政权的过渡,属于大汉内部的政权交接。 刘备做的事情是复兴大汉。 无论如何都无法和篡汉挂上钩。 孔融才会说,在刘备的身上看到了大汉的希望。 刘备耗费苦心,要争取孔融和他站在一起。 不是因为孔融的才能。 而是孔融是孔子第十九世孙的身份。 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孔子的身份很高。 在以后的历史中,孔子的身份只会越来越高。 刘备虽然不提倡独尊儒术。 却知道对于统治阶层来说,儒学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以后不过度吹捧儒学。 将儒学和法学等其他的思想结合起来。 在统治上以儒学和法学为核心。 以其他的百家学说为民间思想的补充。 让科技和思想百花齐放。 可能会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最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