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美食一转眼,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年了,每每想起母亲,除了往昔那些温馨的画面,便是母亲做的美食了。我的老家在辽西,小时候,日常主食基本上以高梁米和玉米面等粗粮为主,其他的诸如小米、荞麦等稍好一些的杂粮也因其产量低而很少上餐桌,至于大米、白面,那更是稀罕之物,要到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几次。虽然说那时家家生活如此,但母亲总是能变着花样将那些粗粮做得香甜可口,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每每想起母亲当年做的那些美食,我就仿佛闻到了那久违的香味,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玉米面大饼子是小时候秋冬季常吃的主食,记忆中,母亲总是在头一天晚上将玉米面和好,和好面的小瓦盆总会放在热炕头上,并盖上秫秸做的盖子。第二天清晨,小瓦盆里的面早已涨发起来了,母亲先点燃柴灶,在农家特有的大铁锅里放入少许豆油,加入几片腊肉和些许葱花炝锅爆香,随后再加入清水及白菜、土豆之类的家常菜,待到灶下火力渐起,锅边微响, 也就到了母亲展现贴大饼子技艺的时候,这时,母亲会熟练地将少量小苏打和水倒入盆中并与已经涨发的面和匀,然后从中挖出一小团面,紧接着,这团面便会在母亲两手不停地旋转拍打之下变成一个碗口大小的面饼,随着母亲右手向锅边轻轻一扬,那面饼便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啪”的一声贴到了铁锅的内壁上。待到锅边贴满一圈饼子,母亲便会迅速地盖上铝制的大锅盖,那灶下的火更是不能有半点的停歇,接下来,正如现今某些电视节目说的那样,美味可口的大饼子只需交给时间就行啦。当带着金色锅巴的玉米面饼子连同热腾腾的大炖菜被母亲端上饭桌的时候,全家人都已经做好了饭前准备,在寒意渐浓的秋冬时节,窗外寒霜渐起,屋内热雾轻绕,一家人有说有笑、团团围坐在温热的火炕上,用松软、香甜的大饼子就着热乎乎、香喷喷大炖菜,吃得真可谓是酣畅淋漓!除了贴大饼子,用玉米面、高梁面摊煎饼也是母亲的拿手美食,因为做这个很费时间,火候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行,所以不是农闲的时候,母亲是不会轻易做的。母亲做煎饼通常会用玉米面和高梁面,她先用清水将玉米面和高梁面按一定比例调成浓稠合适的稀面糊,然后将大锅烧热,再用一块带有肥肉的腊肉皮在温热的锅上刮上一遍,随后再向锅中倒入一勺稀面糊,紧接着,母亲便会飞快地用锅铲将面糊由锅中心向四边摊薄刮匀,等到锅底的煎饼微微翘起,煎饼也就熟了,当母亲用锅铲将煎饼从锅中铲出放在盖帘上的时候,我和弟弟的口水总会情不自禁地咽上好几回。母亲做煎饼费时费力,但我和弟弟吃起来确是相当麻利,这也不能怪我俩,因为煎饼的吃法实在是方便的很,只需将煎饼平摊在盖帘上,再抹上些农家大酱,撒些葱花和香菜,然后一卷就可以贪婪地送入口中了,记忆中母亲做的煎饼是那么的好吃,以至于她还没来得及做好下一张,我和弟弟就已将做好的一张吃完啦。母亲做的荞面条也很好吃,因为母亲有独创的荞面条拌料。每年秋天,母亲都会在屋檐下穿晒一些红辣椒和秋香菜,到了冬天,将几个晒干的红辣椒放在灶火上烤出香味,用刀切成碎末,再与剁碎的葱花和一小把干香菜搓成的碎末一并放入碗中,然后加入酱油,最后再加入些许香油和味精,一碗鲜香四溢的荞面条拌料就大功告成啦。冬日黄昏,家人围坐热炕,端一碗过水的荞面条,再浇上一勺母亲特制的拌料,调匀入口,那感觉真是香极了。母亲做吃的很会就地取材,记得有一年春天,村里流传这样的谣言,说是当年有生肖属狗孩子的人家,亲妈得在阴历二月初八做六十六个小饺子给孩子吃,要不这样做孩子就会有灾,于是到了那一天,母亲便早早起来和面给属狗的我包消灾饺子吃。很快,母亲就将面和好了,等到去酸菜缸里捞做馅的酸菜,这才发现缸里竟然一棵酸菜也没有了,要知道那年月不象现在,早春时节,在农村根本买不到新鲜蔬菜,能做馅的也只有酸菜!转了好几圈,母亲不知从哪找到了几个土豆,于是擅于开动脑筋的母亲便有了做馅的材料,她先是将土豆去皮、切丝、剁碎,紧接着用开水焯了一下,然后又拌了点腊肉丁、葱花和花椒面,就这样,饺子馅就和成啦,有了饺子馅,对于母亲来说,包饺子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一天,我和同村属狗的孩子一样,如期吃上了母亲为我做的六十六个消灾饺子,当然了,弟弟也跟着借了光,那一顿,他居然吃的比我还多,记着他一边吃,一边鼓着腮帮子含糊不清地说:“妈,您给我哥做的土豆馅饺子,可真香啊!”
记忆中母亲做的美食还有很多,如酸菜炖冻豆腐、土豆拌茄子、荞面饸饹、黏豆包、酸菜饺子、鸡蛋酱……,这些美食听起来似乎都是一般人家的家常菜,但是无论我在哪里吃到这些,却总感觉赶不上母亲做的香。……后记:以前回农村老家,总是让母亲做我小时候常吃的家常饭,每每总是满口留香欲罢不能。时光荏苒,如今再回老家,旧时母亲用过锅灶厨具犹在,只是再也吃到那种味道了,每每这时,便更加怀念她老人家在时的美好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