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说一下赵括吧

说一下赵括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说一说历史上的赵括吧。  提到赵括,普遍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赵括厉害的,一般都是说赵括第一次带兵打仗,死伤五万就能杀死秦军一半左右的士卒,这战损比简直恐怖。  之后还能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在白起手中坚持46天,已经很厉害了。  第二种是认为赵括不行的,一般都是说他爹妈都认为他不行,你们比他们爹妈还了解他,以及在一比一点五的兵力下被打成了歼灭战,没什么好吹的,换头猪都不可能团灭。  提及赵括,就不得不提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具体细节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些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公众号文章小说等等全部都是推测,也就是猜的,本书更是纯属扯淡,想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是不可能的。  所以具体细节就不提了,说一下作者个人的看法吧。  1、作者认为赵括不是第一次带兵打仗,当然,没有证据,纯属个人猜测。  史书上没有赵括带兵打仗的记载,但是根据赵奢的年纪推测,赵括当时的年纪应该在三十岁左右。  乱世之中,将门之子,三十岁没打过仗。  说实话,可能性实在不大。  而且赵王也不可能把四十五万大军交给一个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这种事没有二十年脑血栓绝对干不出来,少一天都不行。(书中对赵王有抹黑的嫌疑,当然你们非要说赵王有二十年脑血栓,那作者也无话可说。)  另外一个,秦国更不可能去吹捧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赵括至少要有一些战绩才能让秦国去吹捧,这个战绩可能不多,但肯定要有。  2、“断粮”指的是断粮道。赵括不是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坚持46天,而是在粮道被断的情况坚持46天。  如果是完全没有粮食,或者那种急行军只有两三天粮食的情况下,别说赵括,就是神来了,也不可能坚持46天。  像张巡那样chi人都不行,因为张巡是兵chi民,弱者一方没有反抗的能力,赵括全是兵,谁愿意自己被chi?  如果真的是兵chi兵,赵括还能控制住四十万大军,那赵括的本事可就直接突破天际了,换个时间点,至少武庙十哲起步。  而且如果真的没粮,赵括也不可能待在原地等待援军,最后没粮的时候他都知道拼杀,一开始就没粮他能不知道?  3、战损比的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赵括用五万伤亡干掉了一半秦军的说法。  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白起列传》中“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和白起对秦王说的:“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所以很多人以此作为依据,说秦军长平之战损失过半,赵国除了投降的四十万,战死的只有五万。  问题是,白起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是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数次攻打邯郸失败,秦王请白起领兵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说的。  所以这个“今”不可能是指单纯的长平之战,而是从长平之战到白起说这句话的时候。  其中很有可能还有夸张的说法。  如果单纯的指长平之战就损失过半,秦国拿啥远征赵国?  所以那些一比几的战损比是不成立的。  4、赵括爹妈对他的评价,经不起推敲。  史记的记载“……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这种夫妻两个人讨论儿子的话,是司马迁能知道的?赵国私史都不可能记载吧。  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那就更不能说明什么了,谁在外人面前不谦虚几句?不骂几句犬子?总不能把自己儿子夸上天吧。  再看看他母亲最后说的“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做乎”,什么意思?  如果赵括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到连坐吗?  这个连坐很显然不是一般的连坐,否则赵母不可能特地说。  这里面要说一下,他母亲就算认为赵括不该去,也只是认为会打输,而不是四十万人被活埋,否则就是抬个棺材躺王宫前面,都不可能让赵括去。  但是我在书中也提到过,战国时期打仗打输了的将军不要太多,那骑劫直接将燕昭王时期打下来的大半江山送了,一家被连坐了吗?  这个可能是没有记载。  那廉颇呢?  廉颇直接把接受兵权的乐乘赶跑了,这可是相当于造反啊。  赵王屁都没放,甚至后来还想去把他喊回来,而廉颇本身也想回来。  如果一家老少被连坐了,廉颇还会想会赵国为赵王卖命?  后面李牧更是以谋反罪名被杀的,一家老小下去陪他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句话“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意思是说赵王因为之前那些话,所以没有株连赵括母亲。  问题是如果赵王真想株连,之前那些话有用?我答应不株连你,把你全家老小都杀了,只留你一个不就行了?  赵王小脑袋瓜想不到,大臣也能想到,但并没有这么干。  很显然是打输了家人并不会被株连。  那么就和司马迁记载的有矛盾了。  或许这些是司马迁自己说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和孔融说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吧。  5、缺粮的问题。赵国缺粮有明确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王创建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这里面有个问题,齐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按理来说,长平之战已经结束了。但是秦破赵于长平又写在后面。  作者不知道咋回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这个借粮是发生在长平之战,还是发生在之后一年,都可以说明赵国没粮。  发生在长平之战自然不用多说。  发生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话,秦国是在十月份攻打赵国的,赵国应该有一季到两季的秋收,结果连个守邯郸的粮食都不充足,可想而知长平之战的时候到了什么地步。  秦国也有“国虚民饥”的记载,《吕氏春秋》也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的记载。  但是再看秦国做了什么:  公元前264年,攻打韩国陉城。  公元前263年,攻打韩国南阳。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十月,长平之战后,(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公元前261年,抽空拿下了韩国的缑氏、蔺。  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邯郸保卫战。中间秦国还抽空打了魏国,连邺城都被打下来了。  十二月份,邯郸没打下来,秦军撤兵,接着又在黄河沿岸打败魏楚联军。  公元前256年,又把韩赵魏揍了一遍,还灭了西周。  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这士民能不倦吗?能不饥吗?  但是,你要说秦国缺粮,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缺粮绝对没办法打的这么起劲,哪怕百姓被榨干了,面有饥色。  至少也是有粮食供用大军的。  (这里要说一下,根据学者考证,秦国自秦昭王四十二年改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秦昭王四十九年,又恢复以正月为岁首,但仍用颛顼历。秦始皇登基后,又改十月为岁首。  所以《史记·白起列传》中才会记载,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白起击败赵括。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看似差了一年零一个月,其实只有一个月。《秦本纪》中后面还有一句“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

(白起列传中写的是九月。)导致有两个十月,很多人以为传抄错了,其实秦昭王四十八年就是有两个十月,因为四十九年就是从正月开始计了。)  6、赵括四十五万打六十万,最后全军覆没的问题。《史记》上明确记载了赵军是四十五万,秦军没有记载,现在普遍认为是六十万,暂且就当做六十万吧。  很多人认为,但凡换个人都不可能四十万人被全歼,中华上下五千年仅此一例。  这里要说一下,赵括是战死了,赵军投降了。  赵军是在投降之后被白起活埋的。  历史上被全歼的例子不多,但投降的例子可就太多了,远的不提,就是近百年来,两只手都数不完。  那些投降的比赵括强吗?并不是。  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的对手不是白起,没有选择活埋他们罢了。  至于白起为什么活埋,为他开解的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就是秦国没粮了,这一点很显然不成立,上面已经说了,秦国打的那么起劲,绝对不可能没粮。  第二种是秦国的军功制,这一点很显然也不成立,军功制正常是算斩首的,白起也没斩首啊,而是活埋。华阳之战,更是溺死。  况且俘虏又不是不算军功,《战国策·韩策》记载:“秦人捐甲徒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如果俘虏不算军功,那秦兵抓俘虏干吗?直接杀了不行?这可不是投降的俘虏,而是抓的,战场上抓个人可比杀个人难多了。  另外,司马错南平巴蜀,王翦父子东灭五国,那些俘虏全杀了?  并没有吧。  或许这就是成王败寇吧,只要赢了,总会有人为你辩解。  7,长平之战,赵国是必输的,谁来都没用。赵括被骂几千年,很冤。  秦国地盘比赵国大。  人口比赵国多。  制度比赵国完善。  装备比赵国装备好。  士兵比赵国士兵多。  粮食比赵国粮食充足。  情报系统比赵国情报系统好。  甚至就连君主都比赵国君主英明。  赵国翻盘的办法只有三个。  一是增强己方实力,也就是合纵。历史上赵王没有听虞卿的,选择听楼昌的去求和,最后被秦国破坏了。  第二个是天降陨石之类的,这个可遇不可求。  第三个就统帅的实力远超于秦军统帅的实力,差不多都没用,必须是远超于才有希望赢,因为白起不仅能力强,而且还阴,外加背后秦国实力全面碾压赵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将辈出,能和白起比拟的名将不是没有,但说能远超白起的名将,一个也找不出来。  所以,谁来都是输。  但话说回来,赵括身为主帅,打输了。无论如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这并不是他被骂几千年的理由。  因为比他菜的太多了。  燕国那个骑劫,一手将乐毅打下来的齐国送了,让燕国地盘缩水一大半,直接萎了,有几个人知道名字?  那楚国被打的半壁江山都没了,国都都沦陷了,连王陵都被烧了,有几个人知道楚王叫什么?楚国主帅叫什么?  那韩魏更是经常被白起团灭,哪个将领遗臭万年了?  赵括遗臭万年,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被安在了他头上。  战国可没有纸啊,纸上谈兵一开始也不是说赵括的,那是最后才跑赵括头上的。  提高了赵括知名度的同时,也让他不断被骂(话说怎么感觉遗臭万年要比默默无闻好。)  第二就是教科书记载了这件事,教科书那是什么级别的存在,那可比所有的推荐位都强无数倍。  他说啥就得是啥。  同样是失败者,荆轲因为是正面描写,就变成了不畏强权的象征。  赵括是反面描写,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的代表。  你说冤不冤?  至于赵括到底有多大本事,有没有可能成为名将,只能说:  韩信胯下受辱日,童贯军功封王时。  若是当时便身死,名将真伪有谁知?  ……  作者非历史专业,以上内容纯属胡说八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