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两百三十六章 治水要记

第两百三十六章 治水要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辛苦相国了。”

赵括点了点头,“另外,新招的士卒要加紧训练。”

赵国的士卒都是经历过大战,见过血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都一清二楚,敢拖后腿的早就变成渣渣了,只要稍加训练便是一支精锐。  “诺。”

乐毅、廉颇、庞煖拱手说道。  “我会让港口每天把鱼送过来,告诉将士们,只要好好训练,每天都有鱼肉吃。”

赵括说道。  受于生产力的限制,别的肉赵括现在不可能满足士卒的需求,但是鱼肉还能做到的。  这年头海里的鱼多的是,早在数百年前齐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  之后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同样依靠鱼盐之利发家致富。  赵国以前无海无船,只能干瞪眼,但是现在已经有海有船。  赵括将缴获的齐军战船交给袁华,袁华挑了一部分留下作为海军训练之用,其余全部改造成了渔船。除此之外,赵括还在海边建了几个收鱼点,负责收购渔民手中的鱼。  渔民收入提高,便会有更多的人出海打渔,也算促进赵国渔业的发展。  不过渔业和盐业有所不同,盐可以运输到天下任何一个地方,时间再长都不会坏。  但鱼运输非常困难,冬天还好,夏天一天不到就坏了,只能在周围买卖,形成不了大的产业。  好在现在已经是初冬,温度逐渐降低,走水路可以直达邯郸,然后送入军营,当天送到当天做,每天源源不断,鱼肉不至于坏掉。  等到夏天,就要想其他办法了。  赵国的贵族们一开始还会想办法托关系购买一些鱼,毕竟海鱼对于内地来说还是非常珍贵的,就算是贵族也很少能吃到。  后来赵括得知之后,直接分出来一部分在邯郸和邺城售卖,引得大家争相购买,不仅完全抵消了从渔民手中购买的钱,还能赚不少。  “如果能让士卒每天都吃到肉,末将敢保证,我玄甲军就算不成军魂军团,至少也会成为超精锐。”

廉颇郑重地说道,心中又多了三分信心。  天下有哪个国家敢让士卒天天吃肉,一个没有!  别说普通军团,即便是军魂军团都不可能天天吃肉。  就算是赵国赵飞骑和亲卫军,也是在海船改造好之后,才逐渐普及肉食,以前十天半个月能看到一眼荤腥就不错了。  这年头养殖成本太大了,就算贵族养一些牲畜也大多是自用,或者供给王宫,很少买卖。  因为贵族不需要,平民买不起。  随着粮食产量的提升,赵括也命人搞起了养殖。  他令人在太行山开了几座养鸡场,在大陆泽搞了养鸭场和养鹅场,在雁门和代郡搞了养牛场和养羊场。  不过鸡鸭鹅羊是留着吃肉的,牛可不是留着吃肉的,而是留着耕地的,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有禁制杀牛的命令,便是为了耕地,现在赵国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耕牛。  除此之外,赵括还开办了养猪场,中国养猪历史非常久远,最晚在商朝便开始给猪去势,而且还设有专门给君主养猪的官,叫‘豕人’。  不过中国本土的黑猪长的慢,而且多是养在厕所,以粑粑为食,又脏又臭,体内还有寄生虫,贵族很少会吃,只有平民才会吃。  这个年代流行于中层的主要肉食是狗肉,所谓‘狗屠辈’便是如此。  刘邦好兄弟樊哙便是以屠狗为业,朱亥当年也是在大梁卖狗肉的。  大街上卖狗肉的不少,卖其他肉的则很难看到。  赵括没有选择大规模养殖狗作为肉食,倒不是怕爱狗人士喷,这年头没有爱狗人士,只有吃狗人士。  只是狗生性好斗,大规模养殖的难度更高,性价比更低,不如养一些别的。  因为刚开始养殖,规模并不大,赵括为了防止这些牲畜生病,特地将所有养殖场分开,并且安排专门的兽医照看。  “末将也一样。”

乐毅和庞煖也大声说道。  “本王相信三位将军。”

赵括欣慰地点了点头。  吃肉和吃素的士卒,战斗力是完全不同的。他花了那么大代价,又是从越国买船,又是买船匠,又是买木头的,还投入了大量钱财和人力,就是为了这一天,能够让所有士卒都能吃上肉。  假以时日,赵国的军事力量必然会让整个天下震惊。  “大王,我北疆的兄弟们每天顶着寒风,为国戍边,您可不能忘了我们啊。”

李牧嚷嚷道。  “本王不会忘记北疆弟兄的,只是现在道路还没有建好,等建好之后,海里的鱼便能够送到北疆。到时候,所有兄弟都能吃上鱼肉。”

赵括说道。  “末将替北疆的兄弟拜谢大王,过两天末将回去之后,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李牧大声说道。  其实李牧心里清楚赵国现在的条件不可能将鱼送到北疆,但即便如此,身为守卫军主将,他也必须做出一个姿态。  否则其他军团每天只需要训练,便有肉吃,而北疆的士卒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戍边,结果啥都没有,任谁心里都会不平衡。  现在有了一个解释和保证,大家便能够理解,心里也有个盼头。  “大王。”

这时,刘平快步走了过来。  “什么事?”

赵括问道。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派人送来了自己编纂的一本书,名叫《治水要记》,言赠予大王,只要刊印出来之后送他一本就行了。”

刘平知道赵括对李冰很重视,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过得知消息之后还是第一时间告诉赵括。  “李冰《治水要记》!立刻派人刊印,然后送至学院中供学生学习。”

赵括大手一挥,下令道。  他在后世没听过什么《治水要记》,不知道是不是失传了,但不影响对其的重视。  无论是两千多年后的都江堰,还是现在李冰的事迹,都充分说明了李冰的能力。  就算得不到李冰,得到他的《治水要记》,至少也能为赵国培养几个这方面的人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