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的村庄相对来说比较密集。村子跟村子之间相隔三五里,大都联着亲戚,一个村子里有什么新鲜事,其他村子也都会知道。尤其是喜欢干媒婆的老太太们,周围几个村子,哪家有未出嫁的姑娘,哪家有没结婚的小小子,一清二楚。撮合成一对后,还能收个猪头做谢礼,再捞个红包。农闲的时候,老太太们一起嚼嚼舌头,发现商机后两下活动活动,不管成不成,反正也是图一乐,成了还能给家里开个荤。所以,在农村这种兼职媒婆不在少数。二十二岁这年,于德忠经媒婆搭线,认识了于乐的母亲张玉英。张玉英兄妹四个。大哥比她大二十岁,大姐比她大十八岁,大哥大姐早已经成家多年,孩子都会满地跑了。张玉英还有个二哥,比她大两岁,个子不高,黑不溜秋的,没啥文化,小时候很皮,心眼多,加上家里穷,一直没娶上媳妇。张玉英没见过她的父亲,她出生不久,父亲就过世了,是她的大哥大姐帮着母亲拉扯大了张玉英和她二哥。第一次见到于德忠,张玉英是拒绝的。于德忠的两个大门牙有点前凸,个子不到一米七。而张玉英一米六三的个头,长发,大眼睛,长得挺漂亮,很多未婚青年都想娶她。尤其是当张玉英听到于德忠还有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爹,一个神经病的娘时,心里更加拒绝这门婚事。于德忠对张玉英念念不忘,提了二十枚鸡蛋到媒婆家,请她帮忙一定说成这门婚事。能干媒婆的,多少都有两把刷子,老太太提着于德忠送的二十枚鸡蛋,满口答应了这件事。在家憋了几天招后,媒婆先是找到了于宣正,想跟他商量于德忠的婚事,这天,恰好于宣正的俩妹妹也回来看望自己的哥哥。于宣正有点哮喘,嘟嘟囔囔的好像从鼻子发音似的对媒婆说道:“大妹子,咱就这么个家庭,人家能看上就来,看不上我也没法子,我管不了,你看着去说吧。”
于宣正的俩妹妹听说是给自己的侄子说亲,立刻起了精神,拉着媒婆嘘寒问暖,问媒婆有没有什么办法说成这门婚事。媒婆眼珠子一转,说道“这事不是没办法,听说那闺女有个二哥,也找不到老婆,德忠他妹如果同意的话,我去说说,把德忠他妹说给那闺女她二哥,把那闺女说给德忠,咱两下走个换亲,亲上加亲,你们看中不中?如果德忠他妹同意,我就去那家说说。”
于宣正的妹妹们一听,是个好法子,这样于德忠既能讨到老婆,还能把妹妹嫁出去,于德忠也有地方结婚了。当下就告诉媒婆,你去说吧,德忠他妹那我们来说。媒婆一听,这事更有戏了,脑子里盘算着,这回一下子说成两对,俩大猪头在向她招手。于是,拍着胸脯说道,放心,这事包我身上了,一定帮咱孩子把事办成,等我消息吧。转天,媒婆就去了邻村找到了张玉英的母亲说道:“大姐姐,我上次给咱闺女介绍的那个男的,咱闺女什么想法呀。”
张玉英的母亲说:“大妹子,咱闺女说他长得跟个猴子似的,没看上,我看这事就算了吧。”
媒婆说道:“大姐姐,人家那个小伙子学习好,可聪明了,是个高中生,有文化,干活也勤快,没有什么坏毛病。他还有个妹妹叫秀娥,你家玉英她二哥不是还没说上媳妇来?人家说了,只要玉英同意,人家就把秀娥说给玉英她二哥,走个换亲,不挺好的。这么弄,大姐姐你就不用那么操心了,两个孩子的大事都就解决了。”
张玉英的母亲听了后有点动摇,跟媒婆说,再跟玉英的大哥大姐商量一下。张玉英的大哥大姐没见过于德忠,不过都听说过那家的家庭不行,担心自己的妹子过去后受苦。张玉英的大哥说,我去那家看看,那家的家庭到底怎么样。后来,张玉英的大哥到了于德忠的村子,打听到了于德忠家,他没有先去于德忠家,而是跟墙头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打听情况。以前农村这种事很多,大家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乡里乡亲的没人说坏话,都告诉张玉英的大哥,那家老的有点不中用,不过伺候起来也没那么麻烦。不过小伙子高中文化,很聪明,很老实,干活也勤快。张玉英的大哥又借口问路,去了于德忠家,一边跟于宣正拉家常,一边到两个房间转了一圈。张玉英的大哥回到家后,跟大家说:“那家的房子是新盖的,没有像样的装修,家庭确实一般,一家子都是老实人,玉英嫁过去后肯定不会受欺负。家里面有3个大缸,我没好意思掀开看看,有缸,里面应该有粮食。老的一个瘸点,也不是他们说的什么事都干不了,出去捡点树枝,划拉个草,烧个火什么的没问题,吃喝拉撒都不用人照顾,另一个脑子不好使,老头就照顾了,平常日给点饭吃就行了,我看没有什么问题,这门亲可以定。”
其实,那3个大缸是空的,张玉英嫁过去后才知道,这家太穷了,她时不时的还要回娘家拿点粮食,为此没少跟她小姑子吵架。就这样,两家人都说服了自己的姑娘,同意为了自己的哥哥,嫁到对方家里。于乐的姑姑于秀娥一米五出头的个子,于乐的舅舅,也就是张玉英的二哥,一米六多一点,站一起其实还挺般配。虽然看起来,两个姑娘似乎为自己的兄长作出了牺牲,但好在,他们嫁的男人,不管长相怎么样,人都挺好,肯出力干活,没有赌博什么的陋习,也多少有点怕媳妇,都是居家过日子的人。所以,她俩结婚后,倒也没受到委屈。1987年腊月,于德忠娶张玉英进门。1988年农历二月,于秀娥嫁到张家。这一年秋天,于乐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