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56章 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第456章 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明朝官方科举考试费用构成:主要包含考生赴考路费与试卷费资助、贡院修建与维护、考务、宴赏、科举录刊刻与进士题名碑建造等支出。  科举考试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征派银两、学田、分摊、社会捐助等途径。其中,官方财政拨款主要有官帑、羡余、赃罚、赎锾等名目;分摊主要见于贡院修建、维护和考务费用中;征派银两主要以征派科考、乡试以及会殿试用银为主;社会捐助的主体为官绅,形式为捐俸或捐资。官方财政拨款、征派银两、分摊是基础,处于主体地位;学田和社会捐助作补充,处于辅助地位,二者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官方科举考试费用来源体系,为科举考试的顺利举行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  现在街上闹事后,朝廷打算所有费用由考生分担,这消息传出来,天下学子们再次震惊。  江南一带是考生最多,闹的最凶的地方。  三月下旬,江南学子史鹏飞等四五个人到处联合,约了几百个读书人打算在苏州街上聚会闹事。  不料他们上街当天,当地百姓和商人也纷纷上街。  皇帝给苏州降税,还要为出徭役的百姓支付工钱,已经得到大量百姓的支持。  商人们不服气自己要交税,学子还想优免,双方立刻在街头对恃,接着人群中不知是谁先扔了个臭鸡蛋到商人这边,然后双方立马打了起来。  学子们自然被百姓和商人的联合队伍打的鬼哭狼嚎。  混乱中,不知是谁动了刀,一刀捅杀了史鹏飞等几个带头学子。  消息传出,朝廷震动,皇帝大怒。  事发后,朝廷抓捕了当地几个商户,说他们暗中指挥杀手,捅杀史鹏飞等学子。  其实这几个商户是苏州地区,最反对交商税的几家。  然后皇帝各打八十大板。  读书人的考试开支,还是朝廷出钱,但是优免没有了,商人们还是要交商税,百姓有部份徭役,会支付工钱。  消息传出,百姓振奋欢应,商人们无奈,读书人勉强接受。  朱高煦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就几个字:“快,准,狠。”

锦衣卫在茶楼散布消息时,就开始注意,哪个地方反应最激烈,谁反应最激烈。  反对最激烈的学生和商人们,锦衣卫率先锁定。  然后杀的杀,抓的抓,不等他们把事情闹大,最快的扑杀这股苗头。  你还想优免是吧?杀。  你不想交税是吧?抓,抄家。  带头的学生和带头的商人被杀被抄家,其他人就老实了。  四月初,商税在京师和江南沿海府州先行。  四月初二,锦衣卫从皇城西华门西侧的太平街开始,沿着北街口,一个个商铺找过去。  上午巳时(九点)左右,两个锦衣卫和一个户部的两个官员来到第一家商铺。  这两个户部官员,一个是户部正六品主事,一个是从九品司务厅司务。  明朝的编制,户部有主事有五六十人,司务只有两个。  朱高煦暂时为了征税,将主事、司务、员外郎等,户部大小官员近百人,分为五十组,在京师各街上与锦衣卫搭档,每两个户部官员,配两个锦衣卫,四人为一组。  第一组四人从平太街第一个商铺开始,这边是个布铺。  锦衣卫总旗常昆,找来商铺老板:“以前朝廷所收的各种税,现在都取消了,以后你的商铺,只有商业税一项。”

老板一脸无所谓,因为他听到江湖消息,好像商业税不是很高。  “你这白棉布卖多少一匹?”

有户部官员这时问。  “1.2钱一匹。”

“绫多少一匹?”

“一两二钱。”

“葛布呢?”

“葛布分级,好的三两一匹,次的一两多。”

“大绒呢?”

“大绒八十两一匹。”

“大绒这么贵?”

“大绒比较长,每匹十余丈。”

而且大绒本身就是贵。  “一个月能卖多少?”

“卖不了多少啊,利润不高呀。”

掌柜叫苦。  “按你的物价和利润,朝廷每月征你二两税银,全年合计二十四两。”

“你看看税单,没什么问题,签个压,以后每月月底20号以后,暂由锦衣卫派人来收,实收二两,掌柜派人送往户部承运库,只需送一两九钱,也可以用铜钱按市价支付,你是自己派人送,还是锦衣卫派人来收?”

“这么贵呀,一个月二两呀。”

掌柜感觉比以前好像贵。  “锦衣卫来收是吧?”

“别,草民叫人去送。”

掌柜也只能咬牙先答应了再说。  毕竟刚开始交税,商人中都在商量,到时看看情况再说,如果有大量的人不交,大伙就一起不交。  “叭”锦衣卫将他的税单贴在大门里侧:“这是你的交税证明,以后掌柜为朝廷纳税,百官们的俸禄都有掌柜一分力,许掌柜,你以后可以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啊。”

许掌柜瞪着眼睛,一脸不可思议:“还能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其实两宋的时候,百姓就见官不跪,上堂也不用跪,这都是从明朝开始流行跪的,现在百姓听到上堂和见官可以不跪,都十分震惊。  此时锦衣卫指着贴在他门上的税单:“许掌柜为大明做了贡献,陛下说了,可以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说罢,扬长而去。  户部两官员,苦笑,将此人要交的税银登记好后,也转身而去。  与此同时,京城到处,各种商铺,茶楼,洒楼都在确税。  交税分两种,一种是锦衣卫上门收,确税多少就收多少。  另一种是自己上交到户部承运库,可以减免辛苦路费,少交一点。  基本上距离承运库比较近的,或不是太远的,都会要求自己送。  只有距离承运库实在太远的,要求锦衣卫上门收。  每个商铺大门后面都会贴上税单,初贴为纸质,后面陆续换为铁皮制,凡贴了税单,证明交了税,可以见官不跪,上堂不跪。  大明商人的腰杠顿时硬了起来,大伙原本对交税很抵触,但是皇帝这么一搞,大伙都乐意交税了,有些不用交税的,现在都抢着交税,怎么了,朝廷看不起我?  三天后,常昆带着另三个人还在街上商铺里干这事,刚走出一个商铺,就被一个老百姓给堵了。  这老百姓身后放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是两捆柴。  “几位官爷,草民要交税啊。”

老汉拦住常昆他们四个人道。  “。。”

四人面面相觑。  常昆嘴角微抽:“特娘的,你凑啥热闹,啥时轮到你交税了?”

“老汉在京师卖柴卖了二十年了,只要不下雨,都会来卖,一天最多的时候卖了三担。”

“。。”

常昆又好气又好笑,你这点柴才能卖多少钱?  “朝廷有规定,一定要是有商铺的。”

常昆向他解释道:“你没商铺不算。”

“啊,还要商铺?老汉想交税,还得买个商铺?”

“对,你买个商铺就行。”

户部一官员板着脸道。  此时朱高煦全面在大明开征商税,京师带头,所有在京师的商铺,不管后台是谁,都要按核交税。  -----  五月初二,春暖花开,朱高煦再次微服出宫,来到武定桥的富乐院。  富乐院是老朱开的第一家红楼,也是大明官办第一家。  从洪武开到现在,老实说装修已经有点落后陈旧,但在朱高煦进京前,这边生意最好。  为什么好呢?  因为洪武和建文,包括永乐时,抄家的官宦和勋贵家属里,有很多是往这里送的。  百姓们想着平时高高在上的贵妇人们,现在可以变成自己的玩物,当然趋之若鹜。  不过朱高煦登基后,永乐时被抄家发配教坊司的,统统放了回去。  现在富乐院的生意,又差了许多。  但今天富乐院在办一件大事。  公开拍售大明红楼营业执照。  按朱高煦规定,大明的京师,以后只能有十家红楼,全部归由民营。  各省三司所在省府,可以拥有不超过七家的红楼。  州府不超过五家。  县不超过三家。  镇乡以下级,可以有一家。  京师原本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红楼,其中官办的为一院十六楼,民办更是达三十多家,加起来超过五十家。  现在突然压缩到十家,且全部民办,消息传出,全国各地的商人都震惊了。  朱高煦为了拍卖会引起轰动,从今年初就开始放风,消息连云南都早知道了。  所以这些天拍卖会将至,连外地商人都纷纷前来京师。  一大早,他来到富乐院时,锦衣卫指挥使毛信和徐景昌过来接驾,徐景昌告诉他,今天的商人来的太多,估计有两百多人,全国各地都有。  陛下前期的---宣传工作做的真是好。  这不废话,朱高煦洋洋得意,古代通迅不利,所以他早早的开始宣传,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商人前来。  因为人多,富乐院原本的大厅都有点不够站,朱高煦到现场看了看后,干脆让拍卖会放到院子里,大厅和院子里都能站人,这样才勉强够站。  大概巳时时,徐景昌来到中间的一张桌子前,他身后是富乐院大厅,里面已经站满了人,身前是富乐院院子,同样站满了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