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诺躬身领命,他的心里也有些忐忑,担心明天照常行进的话,会重蹈小黑山下的覆辙。 当然,他还不是最为紧张害怕。尽管不是很清楚东江军的实力,可他着实难以相信,敌人会如此多的战力强悍的精兵强将。 如果真的那么厉害,就会在己军被阻于小黑山的时候,在后面封堵,前后夹击的效果岂不是更好? 所以,索尔诺认为敌人只是想在己军撤退的时候添点麻烦,多取得些战果。但这样的侥幸心理,他不能对萨哈廉说。一旦判断失误,后果他承担不起。 同样,他相信萨哈廉也会有这样的考虑和判断。没有全军连夜开拔,就是判断形势还没到那种危急的程度。 确实,萨哈廉也认为敌人正面强硬阻击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小黑山的敌人绕路赶到前面,但这似乎困难很大。 月光凄冷,离建虏营地十数里的路边杂草中,一个身影在艰难地移动着。 包衣奴才杨大满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旅顺堡下捡了条命,在小黑山也逃过一劫,但幸运值似乎耗尽,终于还是倒了下去。 路上的地雷防不胜防,令建虏付出死伤,也逼得建虏不得不想办法应对。 于是,本来就是苦力,就是炮灰的包衣奴才,派上了用场。他们被派到了队前开路,用血肉来为建虏趟雷。 幸好,袭扰部队埋的地雷不多,一是不好挖掘冻土,二是所携带的有限。 尽管如此,包衣奴才也伤亡了不少,包括杨大满。 而被炸伤炸死的包衣奴才,建虏是根本不会管的,受伤的不去补刀就已经相当仁慈。 当杨大满醒来的时候,他就躺在路旁的杂草积雪中。建虏的大队还没走完,他却不敢吭声,继续装死,直到建虏全部走过,他才勉力爬起。 伤在腿上,其实并不算重,他主要是被巨响和冲击波震昏摔晕的。简单地用破布条勒住伤口,杨大满拄着根树枝,漫无目的地向南走去。 建虏是向北走的,他不敢跟着,只想离得越远越好。 可他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走到何时,也不知道碰上东江军后会不会被杀,只是机械地迈动越来越沉重的脚步。 一具被扔到路旁的尸体出现在不远处,看装束就知道也是个包衣奴才。 杨大满走过去,呆呆地望了一会儿,又弯腰拜了几拜,嘴里嘟囔着,蹲下身子,费力地剥除了尸体的破棉袍。 有了这件破棉袍,杨大满觉得自己还能多活上一时半刻。可他也不知道多活一会儿有什么意义,差不多就是本能的反应。 夜间的冷风刺骨,杨大满往树林里走去,想着有个遮挡,能好一些。最好找个背风的洼地休息一下,他是又累又饿。 进了树林,没走多远,杨大满发现远处有若隐若现的火光,只有很小的一点。只是犹豫了一下,杨大满便迈步向着火光走了过去。 不管是冻死饿死,还是被人杀死,索性给个痛快吧,杨大满知道自己这样捱着,不到天亮就要倒毙。 当火光变得有蜡烛那么大的时候,杨大满扶着棵树粗重地喘着气。好歹是个希望,他又瘸拐着迈开了沉重的脚步。 突然,从雪地中毫无征兆地跳起两个人影,一下子把杨大满扑倒,他发出的惊呼也被一只大手捂了回去。 ……………….. 天空晴朗,中午的阳光暖暖的,朝阳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更多的白色的雪也变灰变黑。 潮湿的味道,显示着春天的来临。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在崇祯元年,东江军也以收复金州,开了个好头儿。 “今年暖得比往年要晚。”
陈继盛观望着周围的景色,缓缓说道:“不知对春耕有无影响?”
温度低,那肯定有影响。小冰河期的高峰,已经来了。 郭大靖用马鞭轻轻抽打着靴子,说道:“影响肯定是有,但对末将搞到的新作物,不算大。以前种的麦子什么的,估计就够呛了。”
不仅是春天升温迟,秋冬还降温得早呢!这就意味着作物的生长期会大大缩短,歉收绝收也就不奇怪了。 郭大靖对土豆和黑麦比较有信心,毕竟是耐寒早熟的品种。 可玉米,他就不知道会有多大的收获了。但最差也会比种植传统作物强,哪怕是秸杆,也能作为牲畜的饲料不是。 大量种植的还有粟,也就是小米,以及高粱。粟既耐寒,又耐干旱贫瘠,黄土高坡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东北高粱很有名。 除此以外,便是大白菜和萝卜。大白菜只需要两个多月就成熟,能在冬季收获,耐储存;萝卜呢,一年四季都可种植,秋种冬收也能做到。 至于大豆,不知道能收多少,主要是给战马提供精料,种植面积不大。还有苜蓿,人既能吃,还是牲畜的料草。 今年的总体种植规划已经制定出来,可不仅仅是金州,还包括诸岛,有种植条件的都纳入到新作物推广之中。 包括毛文龙和陈继盛在内的东江军将领,还没人知道郭大靖派吴九成在山东买了一千多亩地,种玉米和土豆。 一千多亩地只是尝试,郭大靖还将继续在山东进行投入,使其成为东江镇的一个后勤基地。 同时,郭大靖也有在国内推广新作物的意图。人微言轻,也只能通过实际的效果让百姓们看到好处,再接受新作物。 在大灾害肆虐,朝廷加赋增税不恤百姓的情况下,乱民蜂起是肯定的事情,这是郭大靖力所不及的事情。 但新作物如果能逐渐推广,不说能渡过灾害期,至少能多活些大明百姓。 只不过,手中的土豆种子数量有限,郭大靖也只能先紧着东江镇种植,熬过最难的这两年。 别人看着东江镇的气象不错,又打了大胜仗,又收复了金州,朝廷又将恢复粮饷。 可郭大靖却知道,袁督师被重新启用,却是东江镇进入最困难时期的开始。也就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冬天。 关键是郭大靖并不想以熬过困难时期为满足,他还要使东江镇的整体战力得到提升,兵力得到扩弃,才能在明金战略转折的节点上,扭转乾坤。 内忧外患,用来形容现在的东江镇,并不为过。 朝廷皇帝不待见,还有一个上任就磨刀霍霍的袁督师,又要与虎视眈眈的建虏作战。难,真的难啊! “末将还委托林家多搜集农作物和蔬菜的种子,先小面积试验性种植。”
郭大靖继续向陈继盛做着汇报,“总会有那么一两种适合辽东种植吧?”
郭大靖最看好的是南瓜和地瓜,都是产量高、易成活,可代粮的农作物。 南瓜,东北又叫窝瓜,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故又称“饭瓜”“米瓜”。 地瓜呢,虽然南方种植更多,但徐光启在天津也移种成功。况且,郭大靖在后世可是听说过瓦房店地瓜的名头。 至于辣椒和 虽然说辽东在十数年内将会非常寒冷,但也有春夏秋,农业种植有困难,但却不是完全不行。 小冰河期是全球性的,朝鲜、倭国也很冷,更北方的漠北蒙古和俄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更冷。 可人家也没亡国灭种,说明灾害不是毁灭性的,是有办法减轻危害并苦熬过去的。 如果不是觉得难度太大,郭大靖都想托林家去西藏,把青稞给搞来种上。 为什么想得这么多,这么长远。 因为辽东将是郭大靖赖以建功立业的基地,一个金州只是小目标。大好河山,沃野千里,岂能沦于腥膻? 开发东北,建设东北,已经是郭大靖的宏伟理想,并迈开了坚定的步伐。 至于人口,遍地流民的内地,只要给口吃的,还不是招之即来,想要多少有多少。 陈继盛听了郭大靖的介绍,微微露出惊异之色。之前郭大靖已经写了报告,把各岛和金州要种植土豆、黑麦、玉米的数据罗列清楚。 也就是说,现在东江镇所占的地盘,都已经规划完毕,郭大靖也说了种子足够。 可他却没想到,郭大靖还搞了这么多农作物种子。虽然是试验性种植,可有必要嘛,种哪呢? 但这话是不能说的,打消郭大靖的积极性。 “大靖想得长远,在经营上是无人能及啊!”
陈继盛赞了一句,说道:“从你的出身来看,毛帅和我都甚为惊异。”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陈帅,如果我说是得神仙传授,您信吗?”
陈继盛笑了起来,随即又正色说道:“我信。”
这回轮到郭大靖怔愣了一下,他没想到陈继盛会如此相信他。对上那信任赞赏的目光,郭大靖微抿嘴角,点了点头,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神仙,但在我昏迷不醒的几天时间里,似乎神游物外,稀里糊涂地见识到了很多奇异的事情。当时不明白,可后来很多都得到了验证。”
郭大靖缓缓说道:“当然,也有很多还没发生,也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比如皇太极称帝,国号为‘清’。再比如大明将灾害频繁、民乱四起,一个号称闯王姓李的家伙,会拥兵百万,直取京师……” 陈继盛的脸色变了,左右看了看,发现只有他和郭大靖两人,其他人都不在身边,而郭大靖也压低了声音。 郭大靖停住了话语,有意地看了眼天空,晴朗无云,肯定不会打雷。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泄漏天机。”
郭大靖的声音更加低沉,说道:“如果能使东江镇强大,能报答毛帅陈帅的知遇之恩,末将倒是毫无畏惧。”
陈继盛赶忙抬起手,说道:“出你之口,入某之耳,日后莫要再提。毛帅和我对你的信任,你更不用怀疑,只管放心大胆地去做便是。”
郭大靖眨巴眨巴眼睛,说道:“很多事情都模模糊糊,末将既不敢确定,也不知真假。所以,才不敢轻易声张。”
“不说是最好的。”
陈继盛沉吟了一下,郑重地嘱咐道:“就按现在的计划行事,东江镇也是呈上升之势。莫要急于求成,也莫要投机取巧。”
郭大靖用力点了点头,说道:“末将明白了。”
把秘密说出来,郭大靖似乎得到了解脱,脸上露出了轻松之色,言谈中也多了笑声。 郭大靖知道自己蹿起太快,且是用的实打实的功绩。再加上种种行动和举措,不让人怀疑是不可能的。 如今半真半假地说出来,总归是让毛文龙和陈继盛找到了合适的原因。 封建时代,对于拜神求仙,以及托梦预言之类的迷信,还是相当笃信的。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概莫能外。 穿越,他们肯定是不懂的;神仙托梦,不一定会全信;未卜先知,也同样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也正是这样的将信将疑,郭大靖却认为是最好的结果。 因为他问心无愧,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东江镇,为了打建虏平辽东。毛文龙和陈继盛只要脑子正常,就会继续信重他。 当然,绝对的信任不太可能。陈继盛坐镇金州,不就是一种防范制约的手段。 心底无私天地宽,郭大靖对此并不在意。他又没私心自用,又没坑害东江镇,也就根本不用担心害怕。 “立足辽东,与建虏争地盘,争胜负。最重要的是能够自力更生,再从内地招募灾民,有人耕种生产,有人当兵打仗,东江镇也就立于不败之地……” 陈继盛捋须颌首,说道:“长期消耗建虏,他们人口少,生产落后,必然陷入颓势,难以振作。如果朝廷能够大力支持,就更好了。”
郭大靖撇了下嘴,说道:“末将不看好朝廷,朝廷也不待见东江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陈继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重文轻武,难以改变。毛帅得先帝赐尚方宝剑,东江镇又不设文官监军,朝堂上的攻讦就日盛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