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在赤山酒家招待的张宇。 图雅和木兰是表姐妹,木兰在张宇的饭店做经理,有这层关系,燕子把图雅也叫上了。 这段时间老店停业装修,很多老店的客人都到新店来吃饺子,新店的生意火起来,每天营业额都在一万三以上,非常忙。这样李爽也到新店上班,老店员工大部分也来了,人多干活快,也忙开了。 有李爽在店里照看,图雅才有时间出来吃饭。 饭桌上有张宇、燕子、艳华、图雅,老谭还没到。装修工期紧,晚上也加班干,今天正好安装厨房隔油池,老谭得在现场,所以晚一会儿过来。 四个人边吃边聊。 张宇说:“省城还行,知道忙闲,装修的晚上还加班呢。呼市不行,那里人牛的很,到点儿就下班,根本没加班这一说。”
“加班也给加钱呀。”
燕子说。 张宇摇摇头,说:“加钱也不干,那地方人就那样,他们认为一天的钱挣到手够花了,加班等于是把明天的活干了,把明天的活干了明天干啥?看我那个店没,装修的挺简单,不费啥事,那还干四个月呢。这要是在省城两个月完事了。”
燕子问:“你说的是装修的,饭店干活的啥样?也那样?不加班?要是正赶上下班点来客人了咋整?不接待?”
“差不多吧。”
张宇说:“我家店现在好多了,谭师傅调的都是咱们东北人,一点点把这臭毛病改了。刚开业那会儿就和你说的一样,晚上八点半下班,这时候进客人还没等领班张嘴,服务员就直接说下班不接待了,然后赶紧换衣服走人。”
“都那样吗?这几年不能了吧?”
艳华问。 张宇说:“这两年好点了,主要是竞争激烈,外地人多了。拿咱们东北人来说,几乎都敬业,多干点少干点没毛病,也不斤斤计较。一家饭店有几个东北人,再有两个四川人或者湖南人,带着也就带过来了。只要不叫本地人占多数就行,这是我总结的经验。”
“还是不差钱。”
燕子说。 “你说这个也对。呼市现在是开发期,城市扩建,加上国家大力扶持,不缺资金。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有钱,不是自己家的地里发现煤了,就是赶上动迁。有的今天还穷的叮当的呢,明天就成百万富翁了,这都是不把准的事。”
张宇继续说:“呼市生活慢节奏,都说成都的节奏慢,没到呼市去呢,到了就知道啥才是真正的慢节奏了。老百姓节奏慢,当官的节奏更慢,几乎就是上午办公,下午啥事都办不了,一问全喝酒呢。现在好点了,有八项规定。 公款吃喝是不敢了,但酒还是一样,照喝不误,有给买单的。在呼市办事分三步,第一步电话预约,第二步是饭桌喝酒,第三步是酒后紧跟,跟慢了还得从第一步来。”
“那可够呛——”燕子说。 “要不然咋说在呼市开饭店挣钱呢,喝酒的人多,只要是饭店,做的不难吃就有客人,服务好坏还在其次,有吃的就行。要是做的好点儿那生意肯定火,像咱家这饺子馆要是过去,得天天爆满,还得排队。”
张宇说。 燕子笑了,花枝招展,并给了张宇一个原来如是的表情,说:“你呀,盯上饺子馆了。”
张宇嘿嘿笑,说:“不是盯上了,是真想做。”
接着张宇把呼市目前的餐饮情况说了一下。 “呼市的餐饮市场前景广阔,燕子去了,情况应该很清楚。现在大体上是三分天下,第一是本地餐饮,包括蒙餐和涮肉,还有本地菜。小肥羊和西贝都知道吧,是本地餐饮的代表。尤其是西贝,发展的非常好,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 涮肉是呼市的特色,羊肉好,全国第一。除了小肥羊之外最有名的是三千浦,三千浦虽然是本地有名的火锅,但老板是咱们东北的,说起来还是你们本省人,做得非常好,现在已经四十多家店了。”
张宇说的三千浦火锅是呼市明星餐饮,老板姓李,鞍山人。去呼市二十年,如今是和西贝老板贾国龙一样的大哥级人物。 张宇接着说:“除了本地餐饮是川湘菜,做的也很好,但没本地餐饮厉害。第三就是咱们东北菜,东北菜在呼市非常火,最有名的是大东北和小东北,现在又开了一家新东北。生意都非常好,一到周六周日排队吃饭。 我看了,做咱们东北饺子的还真没几家。有一家哈尔滨饺子做得挺好,但绝对没咱家做得好,咱家要是过去保证第一。就咱家这个模式,还有饺子,那没说的。另外咱家的养生酒绝对好,呼市人爱喝酒,尤其白的。咱家这酒要是拿到呼市去保证卖爆了。”
张宇说的是实情,没有夸大其词。只是艳华也好,老谭也好,还没有把饺子馆向外埠发展的打算。艳华只是客气的笑笑。 燕子说:“呼市是挺好------老谭不是答应你可以做饺子馆吗,给你派过去一个饺子师傅。”
“我想做你家这样的,光有饺子师傅不行,还得卖酒,得和酒配上才行。加上还有你家的运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的饺子馆特色,又有新的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宇说。 “你在这里多学几天,回去按着做呗。”
燕子说,倒有几分调侃的意味。 张宇说:“有些东西学了回去能做,有些东西学了也不会,做不来。你们是成型的模式,挺多内在的东西只有你们才能运转,外人只是看热闹。要是看看就能学会了不都是老谭了。”
几个人笑了。 于是,张宇再次表达了合作的意愿,燕子没吱声,拿眼睛看艳华。艳华微笑不语,端起酒杯和张宇喝酒。 燕子看艳华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告诉张宇这个她说的不算,艳华说的算。虽然对张宇的印象不错,有帮助的意思,但也得艳华同意才行。 另外一个意思是有点不好意思,在呼市的几天张宇招待得非常好,热情、真诚,是个值得一交的朋友。现在朋友想要和自己家饭店合作,而她又不能直接答应,有些不好意思。 不但不好意思,似乎还有些为难。 没多大一会儿老谭来了,几个人就没再提饭店的事,喝了会儿酒,唠了些别的话题,相跟着就结束了酒局。 老谭把张宇送回宾馆,然后转身想要回家,这时电话响了,艳华打来的。 艳华还没回家,打电话的意思是聊会儿天,燕子也在。 于是老谭就折返身,向艳华和燕子已经到了的烤串地方走去。 到了之后艳华和燕子已经点了烤串,刚才喝的白酒,于是每人来了一瓶啤的,解解渴。 “老谭,我看张总人不错,说的也挺实在,燕子说呼市饭店好干,你觉着呢?”
艳华问老谭。 “咋地?想往呼市发展?”
老谭问。 “那倒没有,只是觉着张总人不错。”
艳华说。 “呼市确实行。”
老谭喝了口酒说:“以我的眼光看五年之内没问题,开饭店的黄金时期,就和五年前的省城一样。”
“我看十年都没问题。”
燕子说。 “燕子,你有点替张总说话了。”
艳华半开玩笑的说。 “去,啥替他说话,说正经事呢。”
燕子的脸有点红。 老谭难得轻松,也开玩笑道:“燕姐是春心萌动,偶遇知心郎儿。”
知道俩人是开玩笑,燕子索性大方的说:“是咋地,你们俩天天回家有人嘘寒问暖的恩恩爱爱,我就得一个人呀?我也得找一个,晚上好有人搂着睡觉。”
三个人笑了。 艳华说:“咱家没发展起来呢,要是发展起来可以考虑去外地------现在刚两家店,说白了就是个小饭店。”
老谭说:“现在刚发展,战线不能拉的太长,整不好容易把自己拖死。”
“老谭,你看我是这样想的。”
艳华认真的说:“咱家这个模式确实好,赚钱。不知道我分析的对不对,拿咱们省城来说饭店太多,市场饱和,尤其是饺子馆,一条街十家饭店八家卖饺子,早就饱和了。 咱们是能在省城打开局面,但利润保证越来越低,不像以前那么赚钱。往外埠扩张是早晚的事,但必须得保证质量和出品标准,要不然就把自己做砸了。 咱们不合作不加盟是对的,但这样发展保证慢,还容易被模仿,是不?”
老谭认真的点下头,示意艳华继续往下说。 “咱们以后去外地发展是肯定的。既然肯定去外地,赶早不赶晚,要是有机会就可以考虑。”
艳华说。 “你的意思是答应和张宇合作?”
老谭问。 “那倒不是------咋说呢,我的意思是现在可以考虑外地开店的事,就和开第一家店一样,咱们能在省城开,就能在别的地方开,占领市场呗。”
艳华的话给老谭的触动很大,并且有些震惊。 他没想到艳华想的这远。在他的印象中艳华是个家庭妇女,机缘巧合下开饭店当了老板。当了老板后确实有很多变化,但饭店的很多决定都是自己做的,艳华默默支持,从来不发表自己意见。 今天艳华说的是老谭想到的但现在还不准备去做的。他以一个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饺子馆现在还不能向外埠发展,刚两家店,是打基础的时候。 什么时候基础打好了什么时候再向外扩张。 艳华以老板的角度看问题,按老板的眼光看在省城是发展,在外地也是发展,同样是发展,还分啥地方? 在某种程度讲艳华的格局要比老谭大。 这是老谭震惊的原因。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艳华打一开始就是以老板的身份出现,自己是投资人,想的自然是老板应该想的问题,就算没把自己当老板,想的也是如此。 而老谭一直是管理者,运营人。想的是如何把饭店管好,运营好。在管理运营之中很少想到老板应该想的事,也就进入不到老板的境界。 老板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管理者是以经营的眼光处理问题。 位置不同,想法不一样,格局自有高低。 老谭没有马上回应艳华说的,而是欣赏的看着这个女人,由衷的说:“艳华,你不但进步了,而且还成熟了,是个合格的老板。”
艳华不好意思的笑了,打趣道:“能得到你老谭的夸奖不容易呀,来,咱俩喝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