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和硕特归顺

第五百三十五章 和硕特归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砰——”

  腊月下旬,伴随着步枪的声音在辽阔的草原响起,一只还在奔跑的野鹿应声倒下。

  在它倒下后不久,远处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

  身着黄色团龙窄袖圆领袍和内搭红色交领衣的朱由校乘骑着一匹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带着十余名锦衣卫来到了倒下野鹿的身边。

  朱由校艰难翻身下马,走到野鹿尸体旁边看了看弹口,只是一看他就拿起自己手中的天启十一式端详了起来。

  “这步枪果然是神兵,怪不得可以一战击毙数万建虏。”

  “回万岁,天启十一式步枪确实是神兵利器,有此神兵,国朝七十余万兵马足以横扫四海!”

  人群中,领头的魏良卿作揖附和朱由校的话,但作为皇帝的朱由校,身边可不缺应承的人。

  他把枪丢给了魏良卿,双手插在腰间玉带上,越过野鹿尸体,眺望辽阔的大草原。

  “这漠东草原草肥水美,来年恐怕能有数十万军马在草上驰骋。”

  “对了……”朱由校感叹完,转身对魏良卿说道:“漠北归附后,弟弟可曾设府县?”

  “回万岁……”魏良卿先行回礼,然后才解释道:

  “前几日刚刚讨论,准备将漠北漠南地区设为单于行省,设三府十二县。”

  “不过,眼下漠北三大部里还有札萨克图部没有西迁,也没有归附,因此暂时设置三府八县。”

  “至于移民的事情,殿下的意思是,从京城修一条铁路串联辽漠铁路,然后从开平府段修一条直抵狼居胥山的铁路,在忽兰忽失温原址修建单于城。”

  “嗯……设省就足够了。”

朱由校倒是没插手什么国事上的事情,在魏良卿汇报结束后,他便回到了战马身边,艰难上马后,策马向着东边的多伦县踏上返程。

  自从漠北的车臣部硕垒南下,土谢图部的衮布西迁,漠北三大部就只剩下了在杭爱山以东的札萨克图部。

  大半个漠北的归附,让原来的漠东也变得安全了起来,曾经作为边塞的漠东,眼下成为了朱由校最喜欢的狩猎场。

  有的时候,他还会前往北部的哈剌温山脉狩猎,比起燕山山脉,哈剌温山脉的猎物更多,更丰富。

  虽说北部没有宫殿,但朱由校曾经在哈剌温山南麓为朱由检修建过一个钟楼。

  钟楼附近的建筑可以作为他的临时行宫,而他也不担心再出现上次林丹汗打草谷的事情。

  从杭爱山到哈剌温山足足两千多里,林丹汗最盛时候五万骑兵都无法抓到他,更何况现在林丹汗跑到了西域,漠北西部只有一个札萨克图部。

  况且,他身边跟随的皇城三卫都装备了天启十一式步枪,谁敢来就是送死。

  带着野鹿的尸体和其它狩猎而来的猎物,朱由校返回了多伦县。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朱由校返回多伦县的同时,朱慈燃也穿越了成都平原,抵达了“原四川行都司”的建昌府。

  四川行都司位于后世凉山自治州,元代曾经将此地设为宣慰司,并入云南。

  到了洪武十五年,明军收复云南后,朱元璋罢除了当地的宣慰司。

  然而,由于地处大凉山,少民数量过多,几乎没有什么汉人,因此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在当年九月将当地设为四川行都司,治所在建昌卫。

  整个都司领五卫、八所、四长官司,行政上归于四川,属于右军都督府。

  如此过去了两百多年,明军一直镇压当地企图割据的土司,但是始终无法将当地彻底统治。

  直到奢安之乱爆发,复辽之役结束,明军才有了余力可以对当地进行开拓。

  朱由检指派洪承畴经略西南的后,洪承畴当即上疏将四川行都司罢除,设置建昌府。

  朱由检应允后,洪承畴又带兵在当地改土归流。

  愿意接受的土司,都被洪承畴委任了官职,收缴了兵权,派遣他们在西南各地担任流官,子孙享受散阶。

  不愿意接受的土司,都被洪承畴带兵平定。

  天启九年六月,洪承畴基本完成对建昌府的改土归流,同时在天启十年统计处建昌府人口数量为四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人,其中汉人约六万,少民约三十六万。

  为了巩固当地,洪承畴将三十万少民迁移南下前往交趾,按照大明百姓的迁移规则分发土地,随后在四川向南移民的同时,将川东一带的十万百姓留在建昌府。

  如此一来,建昌府的民族比例就从原来的六比三十六,变成了十六比六。

  因此,当朱慈燃进入建昌府的时候,他在建昌府所看到的建筑和村落,基本都是汉人的建筑风格,只有少量少民风格的建筑。

  不过说少民也不太合适,因为在天启九年的《昭告天下行文书》中,朱由检和朱由校两人是统一承认了“夷入华夏为华夏”的统战思想。

  也因此,只要大明开设官学,那学的一定是官话,用的一定是汉字。

  不仅如此,连学校发放的校服,也是清一色的圆领袍。

  西南少民想要分田地,也得首先承认自己是大明子民,然后才能按照大明子民的标准来获得迁移田。

  建昌府境内虽然有大凉山,并且有二十二万人口,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人均资源少。

  建昌府的安宁河谷是四川省内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加上洪承畴使用劳改工在当地开垦了许多田地,因此当地田地数量达到了二百六十五万余亩。

  迁移到这里和留在这里的百姓,往往能按照规矩获得十亩自耕地。

  因此,在屡次的移民中,四川四百二十多万人口此时大量聚集在成都平原、岳池平原、安宁河谷平原、江彰平原等四个地方。

  这四个平原占据了四川七成以上人口,剩下的三成则是生活在川东地区的丘陵地区。

  在十七世纪,一个地方富不富裕,发不发达,看的不是什么科技和各种,而是主要看百姓手里的耕地和人口数量。

  朱慈燃游走了一圈四川,发现四川的耕地基本都是人均六七亩,部分地区可以达到人均十亩。

  这其中代表就是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平原,眼下的四川最发达的还是成都府,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也是因为百姓手里的耕地基本能保持在人均十亩左右。

  建昌府虽然有安宁河谷平原,也能达到人均十亩的标准,但人口过于稀少。

  如眼下,朱慈燃顺着省道向南骑行,一路上看到的只有广袤的田地和稀疏的农民。

  三五个农民分散上几千平米的耕地上,驾驭着耕牛开始犁地,为来年的春种做准备。

  所有人都很忙碌,以至于朱慈燃在一个村落停下准备打水都找不到人家,只能去村官所打满水继续向南骑行。

  “辛苦点也好,忙点也好,等来年秋收,又能过一个好年了。”

  骑在车上,朱慈燃望着田野间劳作的百姓,心情也开心了不少。

  如果说山西让他看到了人口稠密遭遇天灾是什么样,陕西让他看到了新政推行,迁移人口后遭遇天灾又是什么样,河西让他看到了大明边疆是什么样,那四川就让朱慈燃看到了没有天灾人祸,颁布新政的地方是什么样。

  如果要用王朝来做对比,那山西就是黄巾之乱后北方瘟疫大行的汉末三国。

  陕西就是唐代开国,百姓急需安稳的武德年间。

  河西就是盛唐时期,国力繁荣而百姓尚有负担的开元盛世。

  到了四川,这里就是大汉文景,大唐贞观。

  虽然只是隔着秦岭和大巴山,但四川的百姓从没有担心没有粮食吃的情况。

  哪怕眼下川东地区经历着旱情,但即便是遭遇旱情的川东,其米价也不过四百文每石。

  同样是旱情,同样平抑粮价,山西每石八百文,川东却只有山西一半的米价。

  山西还在吃白水煮菜,四川却已经家家户户养起了牲畜家禽。

  即便四川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像南溪村一样家家户户每天吃上一顿肉,但隔三差五吃点肉还是没有问题的。

  用三千万亩耕地养四百二十几万人的结果就是如此,这样的场景让朱慈燃更好奇移民更彻底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他看过户部的人口黄册,天启四年时,户部估算云南有二百余万人口,贵州接近三百万,广西接近四百万,广东接近七百万,福建接近一千万。

  五省的在册耕地分别是二百万,五百万,一千二百万,两千六百万和一千八百万。

  经过移民开垦和耕地普查,到天启十四年腊月时,五省人口是云南一百六十余万,贵州一百五十余万,广西二百八十余万,广东三百二十余万,福建四百余万。

  各省人口分别下降甚至腰斩,消失的人口都迁移往了麓川、交趾、旧港、琉球府三地。

  十年时间,大明迁移走了近一千三百万人,而五省耕地却在清查之中逐渐浮出水面。

  云南八百六十余万亩,贵州七百五十万余亩,广西一千六百七十余万亩,广东两千九百余万亩,福建两千二百余万亩。

  在朝廷的黄册上,历经十年时间,五省人口从二千六百万,降低至一千三百万人。

  在耕地上,被糊弄多年的田地数量也终于水落石出,从纸面六千三百万亩,拔高为真实情况下的八千二百万亩。

  当然,这八千二百万亩耕地里,有很多是近些年才开垦出来的,但即便如此,原本的真实耕地也有最少七千五百万亩。

  七千五百万亩养二千六百万人,哪怕亩产两石,也只是能让百姓吃饱饭,顺带多出百来斤粮食罢了。

  但问题是,以前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地主豪强的,属于百姓的只有不到四成。

  如四川这种,如果不是孙传庭一口气论罪大量士绅豪强,那别说现在这种三天两头吃肉了,就是每个月能吃一次都是自己积德。

  大量士绅豪强被迁移麓川、交趾、旧港,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富农、小地主和平民。

  这么一来,当八千二百万亩土地均分给一千三百万人时,哪怕其中小地主和富农占据了一部分土地,其它人也能人均四五亩。

  朱慈燃询问过百姓,在这南方之地,只要有二亩耕地就能养活一个人,三亩就能养养家禽,四亩及其以上就能按照每亩养猪一头来往上增添。

  因此,想让百姓每天吃饱饭,吃上一顿肉,最少得有五亩地。

  南方如此,北方则是比这标准更高,需要六亩地。

  “百姓们安居乐业,事情就少了,事情少了,殿下也就不会那么操劳了。”

  和朱慈燃并排一起踩单车的刘顺笑着开口,比起半个月以前,他变黑了,也变瘦了。

  在他们身后,那两个微胖的锦衣卫也变得干瘦,气喘吁吁地踩着自行车。

  进入建昌府地界后,一路都是上坡,前面那两位大爷可以休息着踩,他们俩可不行。

  “眼下国朝的拖拉机产量日渐提高,如果按照叔父说的一样,关外能开垦出数亿亩耕地,那北方百姓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朱慈燃听着刘顺的话笑着开口,不过最后他还是补充道:“不过得等旱情过去。”

  “听闻今年山西迁移出了一百多万人,只可惜时间不多,不能回程看看他们。”

  “不然,来年回去去看他们,也能知道他们过的比今年好还是差。”

  朱慈燃心里一直挂念着山西的百姓,只因为山西百姓是他一路走来,唯一有百姓饿死的地方。

  不管是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生病死去,还是活生生饿死,作为大明朝的太子,他都有义务承担这份后果。

  看了这一路,他心里渐渐知道了自己肩头的担子,但同时也对一直在游玩的朱由校产生了埋怨。

  在他看来,自家父亲救不了天灾下的百姓,但最少他可以在京城帮着处理一些政务,不让自家叔父那么累。

  自家父亲的生活如何,他最清楚不过。

  六部送去大定宫的奏疏只有送往齐王府的三分之一。

  自家父亲每日处理这些奏疏,顶多花去四个时辰,而自家叔父处理奏疏却需要花费七个时辰。

  一日不过十二时辰,仅仅奏疏上耽搁的时间就七个时辰,算上吃饭和睡觉,自家叔父的一天基本上是在处理政务中度过的。

  “我这次回去后,虽然不能为叔父分担多少,但分担一两个衙门的奏疏还是能做到的。”

  “我分担一两个衙门,叔父也能多休息一两个时辰了。”

  自行车到了坡顶,迎来了十几里的下坡,吹着凌冽的寒风,朱慈燃笑着开口,而他这话也被锦衣卫记录送往了京城。

  他的南游还在继续,朱由检也在看到这一日游记内容的时候难得高兴了起来。

  “我这大侄子倒是懂得为我分忧了,就是他爹太不懂事,哈哈哈……”

  腊月二十八日,坐在齐王府承运殿内,朱由检看着手中书信不免开心笑了笑。

  他这话让曹化淳三人面面相觑,不敢接话,但过了片刻后,王承恩还是作揖道:

  “殿下,若是太子真的长大了,何不让他来京中接手事物?”

  “嗯……要接手,不过他还没有走完全程。”

朱由检微微颌首,但紧接着摇了摇头:

  “北方和西南之地都是新政施行最好的几个省份,但北方旱情,西南没有。”

  “让他看看新政旱情之下的情况,和没有旱情的情况格外重要。”

  “等他到了两广,基本也就能看个清楚了。”

  “剩下的江南之地,则是要他看看大明最繁华的地方,让他清楚百姓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么大。”

  朱由检将朱慈燃的手书放下了,他靠在椅子上,说着自己的安排。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朱慈燃看看,大明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只要朱慈燃能了解民生情况,那他“均贫富”的理念和政策就会一直被推行。

  朱由校和朱慈燃,这两父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朱由校是传统的帝王教育,治理国家采取的手段是驭民五术。

  可是随着时代进步,工业时代即将到来,传统的驭民五术只能维稳,不能让大明富强。

  这种时候,接受了传统帝王教育,同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朱慈燃就能在维稳的同时,让大明富强。

  这个富强不仅仅是大明王朝本身,还有王朝体制下的宗藩体系。

  移民实边,这件事情是要持续不断来做的,除非大明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了一亩土地就能产出让一个人大吃大喝,并且还能顿顿吃肉的粮食,不然移民永远都有必要。

  “燃哥儿的信里,我最在意的是百姓所说的“四亩地”“五亩地”之分。”

  朱由检看着放在桌上的手书,对着陆文昭、曹化淳、王承恩三人说道:

  “南方不遇灾情的情况下,四亩地就能养猪,五亩地就能每天吃一顿肉。”

  “北方的同理,不过需要五亩地才能养猪,六亩地才能每天吃肉。”

  “如果是这样,那百姓如果有十亩地,是不是就能顿顿吃肉,每年都能换一件新衣了?”

  “这个道理,百姓都懂,为什么地方官员的奏疏从来没有提及?”

  “百姓需要什么标准,才能过上什么日子,这种事情难道身为地方父母官的他们会不知道?”

  朱由检的话锋转为了批判地方官员,陆文昭作为多年一直在地方查案的人,自然知道朱由检想要的答案。

  因此,他对着朱由检作揖道:“殿下,官员们其实都知道,但……”

  他顿了顿,直到朱由检将目光看向他,他才继续说道:

  “但是,许多官员都需要在各种关卡偷拿偷取,而百姓一旦迁移过多,朝廷对地方的投入就会变少,投入一旦变少,那官员们能偷拿的就少了。”

  陆文昭这话,几乎是在挑明,在大明朝“以工代赈”的基建背景下,依靠“以工代赈”贪腐的人并不在少数。

  对于他们来说,麾下治理的人口越多,朝廷对地方的投入就越大,投入的越大,工程越多,能赚钱的地方也就越多。

  这种事情,实际上谁都知道,包括朱由检。

  想要官员不贪污,这比小冰河旱情消失还难。

  朱由检不可能把所有贪官都抓起来,因为抓不完。

  他想要的,就是让官员在贪污的同时,多做点明面上的正事,只要别太过火,他自然不会为难他们。

  可如果真的过火了,那他就得请出锦衣卫来抄家流放了。

  “《鱼鳞图册》和《黄册》不得有差错,地方官府也不得阻拦百姓移民。”

  朱由检对陆文昭开口,算是说了他的底线,陆文昭闻言作揖应下,同时也回禀道:

  “西域那边送来了消息,十月初五,瓦剌大汗孤石(固始汗)与虎墩兔爆发冲突,双方在别失八里交战。”

  “十月初九,准噶尔部的台吉把兔浑(巴图尔珲)带领瓦剌诸部两万铁骑加入混战,瓦剌一方战败,虎墩兔占领别失八里,瓦剌退至西边的黄草泊。”

  “在此地,孤石与把兔浑产生分歧,孤石准备往东前往嘉峪关归顺我大明,把兔浑准备北上和罗刹国结盟,一起对抗虎兔墩。”

  “十月中旬,孤石带领部众四万准备南下后,走吐鲁番前往哈密,赶赴嘉峪关。”

  “把兔浑带领剩余部众,自立为准噶尔汗国,北上在金山西北的斋桑泊一带游牧。”

  “按照时间来说,孤石应该会在一个月后抵达嘉峪关,殿下您看……要不要派人带兵去迎接他们。”

  陆文昭的话说完,朱由检也饶有兴致的起身看向了自己背后的地图。

  准噶尔北上,斋桑泊应该就是后世阿勒泰西北一带,而原本建立青藏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眼下则是要投靠大明,病死青海的林丹汗现在反而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历史的变化让朱由检很有兴趣,至于固始汗的投靠,他也自然欣然接受。

  “派嘉峪关参将致信哈密,让哈密放孤石前来嘉峪关,另外上疏万岁,册封孤石为金满伯,授其子嗣正四品明威将军。”

  “其部众迁往青海一带游牧,孤石则是安置在西安府内,请万岁赐予保安郡王府给其居住。”

  “再告知当地布政司、府衙,对金满伯府不得歧视,也不能偏倚,视普通官员看待便是。”

  朱由检话说完,陆文昭连忙应下:“卑职领命……”

  对于受降固始汗,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的。

  明军要收复西域,那肯定需要一个带路的人,和硕特部众和固始汗就是这个带路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