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二百零六章 治政(1)

第二百零六章 治政(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矛盾,经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就会演变成一个个毒瘤和弊政。  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站在更高层面,设法叫大明跳出原有的轨迹,走一条全新的路线才行。  有些事情要正大光明的做。  有些事情要藏着掖着去做。  特别是涉及阶层的毒瘤和弊政,在没有形成有效的改变前,就必须要藏着掖着,毕竟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背叛跟脚的事情。  “两位卿家啊,粮食,其实一直是摆在大明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

崇祯皇帝负手而行,对随行的徐光启、孙居相说道。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朕的皇祖父,皇考,皇兄,再算上朕,这十余年间,在咱们大明的治下,经历过多少的灾情?  恐数不清了吧。  地龙翻身,蝗灾,旱灾,水灾,雪灾等,他们就像提前商量好一般,轮番在我大明各地出现。  朕不想讲其他层面,就说农业种植这一层面,因为这些灾情的出现,叫大明减产不知多少啊。”

徐光启、孙居相神情凝重起来。  的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就像是捅了灾情的马蜂窝,不是这个地方,就是那个地方,永远都不会消停下来。  “所以通过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朕心里基本能够笃定,在今后的十几年,甚至是更长的年限内,大明治下的灾情,还会有很多。”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二人,开口道:“并非是朕期盼着灾情到来,实则是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能阻止的。  那么围绕增产,储粮,防灾这些事情,就非常有必要积极去做,特别是前两项,是重中之重啊。  这也是朕召见两位卿家,所想表明的立场。”

徐光启,主抓仓场和农科。  孙居相,主负仓场。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叫二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陛下,增产这件事情,臣觉得是能改变的。”

徐光启上前说道:“时下在直隶的一些皇庄,所培育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等物,目前长势是很不错的。  若是一切顺利的话,等到收割的时节,所种的那些农作物,产量是很高的。  现在朝廷这边,要做的事情,是先行明确一些政策,明确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只要能有效推行下去,要不了几年,增产的成效必然显著。”

“这件事情就由徐卿拟定奏疏。”

崇祯皇帝伸手道:“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可暂定北直隶、山西、山东三地,卢卿他们能统筹好这些事情。  想叫大明上下,能接受玉米等舶来物的种植,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搞强制性那一套。  现阶段的大明,经受不住任何的变故,朕也不可能叫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出现粮荒危机,对大明的危害更大。”

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从万历朝就开始传进大明,可真正形成规模种植,历经了近百载春秋。  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有很多。  有客观的。  有主观的。  崇祯皇帝现在要做的,就是缩短这个时限,能尽快在大明形成规模种植,有了粮食,那才能做别的事情。  比如增加脱产群体的规模。  比如增加脱产军人的规模。  大明,终究是要走出去的,是要从小农经济体系,跨向工业经济体系,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改变。  但是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崇祯皇帝心里也不清楚,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陛下,时下仓场这边,在直隶巡抚卢象升的协助下,明确了一批军储仓。”

孙居相此紧随其后道。  “其中天津,大名,广平,顺德等州府县,所明确的军储仓,已经开始兴建,最迟到明年初,就能全部竣工。  而河间、保定等府县,还在筹措之中,臣最近一直在敦促,想要全部竣工,恐至少要等到明年末。  不过京通二仓治下,最近收储不少新粮,多部分是从天津港那边,由内廷有司积极洽谈后,移交到仓场这边的。”

“这件事情,孙卿还要多多重视。”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将军储仓的体制进行扩建,一个是为应对灾情,一个是为革新地方仓储。  地方上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事,为何屡禁不止?就是过去的那一套,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大明。  宗法礼制是要遵守,可是一些明知道是问题的层面,若是不加以整改,不加以调整,那大明社稷还能确保安定?”

徐光启、孙居相神情凝重起来。  “陛下说的没错。”

孙居相作揖应道:“从仓场的一些新规,开始明确贯彻后,过去很多隐患,都一一得到有效解决。  特别是监守自盗这种情况,在登记台账,明确监察,设立巡检等制度后,算是被彻底杜绝了。  臣现在就是遵循陛下的旨意,一直在精进各项制度,培养涉及仓储的人才,相信等陛下要革新地方仓储时,一定能完成陛下所交付的担子。”

“好,这才是大明的栋梁。”

崇祯皇帝不加吝啬的赞许道:“若是在我大明朝堂上,地方上,能多一些像你们这样的贤臣良才,那大明又何至于此,处在时下这种境遇下?  对一些人的顽固想法,朕时常想起来,就很痛心啊,也常寝食难安,皇明列祖列宗所传江山社稷,若在朕的手里没能治理好,那朕就是不孝!  所以不要在意这朝堂上,经历了一些什么,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是在帮着朕分忧,帮着社稷虑。  朕心里始终坚信,有诸位卿家的协助,即便大明遇到的困境再多,朕也一定能统御着大明,走出来。  那些摆在面前的内忧外患,也将一一铲除掉,叫大明再度中兴起来。”

“臣等遵旨!”

徐光启、孙居相当即作揖道。  看着眼前的二人,崇祯皇帝露出欣慰的笑容,谁说大明没有人才,不是没有,是这些人才都没得到重用,现在有他的存在,就一定能有所改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