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在保密部门的陪同下,李少凡等一行人转移至专门的保密会议室。 军代表叶纾荞在保密部门同志的见证下,重新将战术平板一一分发,物归原主。 因为李少凡接下来要发送的资料将是属于一种全新的材料,而且是可以量产的那种。 搞研发需要烧钱,研发别的东西,可能会看到前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或者专利。还能有利用价值。 但是材料这个东西,更烧钱。 而且你不知道最后能烧出个什么东西出来。 运气好了,搞出来一种嘎嘎厉害的材料,一波直接起飞。 运气不好,烧完的钱,只能整出一堆失败的资料,可能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后面的人,这条路是死路,得重新换条路接着烧钱。 而李少凡知道,国家的航空领域,甚至是还有更多的领域,全都受限于材料的性能不足。 一步一步帮忙研发是不可能了。 所以李少凡决定直接开挂了。 将小破球世界里的各项材料,现阶段用得上的他全都准备掏出来。 包括行星发动机喷口处的耐超高温材料。 飞机机体的高强度轻质量合金。 飞机外蒙皮高强度耐高温轻质量合金。 还有现阶段比较重要的石墨烯大规模量产制备。 这个石墨烯材料,其物理特性就跟闹着玩似的,基本上现阶段人类能涉及到的领域,石墨烯这种材料都能掺和一下。 尤其是李少凡上传的这种,将会是以极低的成本,完成大规模的石墨烯量产。 在座的几位工程师拿着战术平板看着资料,看着看着就感觉触及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但是能看懂的部分,已经让他们基本能够证实,这些资料的真实性。 为了验证,李少凡决定让沈霍伊帮忙调集一些设备,他来完成制作第一台设备。 至于后面将由哪个所来承担消化吸收,完成真正量产,那就不是李少凡考虑的事情了。 作为老大哥的沈霍伊也肯定不可能把东西都捂在自己的怀里,还是会支援更多的兄弟单位的。 ......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李少凡再次入驻沈霍伊,还是上次住的那个公寓。 头几天由沈霍伊出面,协调设备,加急需要。要求三天内必须送到。 而这三天,李少凡与沈霍伊的几位研发工程师们继续探讨和优化垂直起降版的J-35:三十五姬。正式定型了。 优化升级之后的三十五姬,将是世界上首款双发重型垂直起降战斗机。 并且是不需要牺牲任何航程,载重的那种。 搭配上李少凡最新设计的双倍爆炸威力和射程下,体型依旧大幅度缩小的金属氢装药的各类型导弹。 兼顾了省油和大推重比的新型发动机。 垂直起降版的三十五姬鹘鹰的载弹量将多的惊人。 而且在李少凡的恶趣味之下,用新型材料制成的机炮也给新版三十五姬装上了。 同样的理念,增大威力,减少重量和体积,以最大化增加机炮载弹量。备弹三千发。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新版三十五姬,主弹仓携带十八枚超远程空空导弹,或者根据任务需要搭配空空、空地或者反舰导弹。 左右两侧弹仓各携带三十六枚空空导弹。 虽然体型过小,但是威力足够,射程也基本在百公里以上,所以就不再分近距离格斗弹。中程空空弹和远程空空弹了。 至于超远航程的空空弹,这种大型大威力五百公里以上的超远航程,它的目标就不用多说了。懂的都懂。 其航速更是远超当今各类导弹。要不是受限于电子元器件和发动机体积,其实还可以更小,但完全没必要了。 这样的载弹量已经不用再外挂导弹了。 最终定型之后,三十五姬鹘鹰的机体略大了一点,航程因为综合载弹量,在满载的情况下是一万公里。也就是说作战半径为五千公里。 巡航速度可达到三马赫,开加力最高可达到六点五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四万米。 隐身能力,当前的雷达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瞎子了。 为了保护飞行员,结合小破球里的技术,重新设计了一套全封闭式的抗荷服。 飞行头盔更是与数字化显示器相结合,搭配战场感知系统,飞行员可以直接通过头显更为直观地获得更为丰富的战争信息,减少了飞行员低头检查各类仪表的时间和精力。 当所有设备运抵之后,沈霍伊更是提供了最新的一间厂房,来让李少凡安装与改装。 原三十五姬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配合李少凡的安装与改造。 用了一周的时间,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其中大多数时间都在教沈霍伊的工作人员了。 其实有小麦的帮助下,控制使用机械臂速度会更快一些,但是科技的发展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考他来开挂完成啊。这不现实,就算目前可以,但这也是一条邪路。 又用了一个星期,成功生产出所需要的材料。 当资料里的材料成功生产出来之后,上报之后,国家高层紧急开会,最后由国科院牵头,组织最可靠的材料学专家前来验证。 在验证完之前,任何参与生产的人员不得离开沈霍伊的大门,周边部队以演戏的名义开始调动,隐隐围住了沈霍伊的四周外围。 内部更是调派了更多的警卫连驻守。 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涉及到国家安全了。 收到封闭戒严的命令,这些甘愿为国家默默付出的科研工程人员没有人抱怨,反而更加兴奋的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李少凡看到大家的积极性如此之高,便带头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组装。 最终一个月的攻坚下,一架崭新的三十五姬呈现在了沈霍伊的众人面前。 完美的通过了所有的地面检测,因为没有制作飞行模拟器,所以将由李少凡亲自驾驶这架飞机。 最开始上面是不同意的,哪怕是出一位王牌飞行员试飞都比李少凡亲自上要强的多! 但是最后,李少凡据理力争,这架飞机由研发到制造,全程都由他在领头,他才是最了解这架飞机性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