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 这个月份,无论如何也是秋天了。 傍晚,李孟羲刚教完乡勇们计算竖式,让乡勇们自己熟练时,关羽来叫。 “走,羲儿。”
关羽把李孟羲叫走了。 李孟羲不明所以,跟着就走了。 两人一块走出营外,站的很远,在外面能看到营中不时走动的人。 关羽遥指军营,问,“羲儿,你观此扎营如何?”
看关羽是想考教自己,李孟羲便认真观察了片刻,他眉头微皱,忽然李孟羲想起自己还不会扎营呢,于是,李孟羲说,“我观扎营之地势开阔,营帐分列齐整,森严有序,似……无甚大碍?”
“嗯。”
关羽也不点头,也不说错,不置可否。 关羽抚须沉吟,“昨夜有民夫欲逃,巡营军士撞见,射死两人。”
“啊?”
李孟羲惊讶。 这事他竟然不知道。 还有,民夫,也就是黄巾俘虏,怎就有人逃了? 为何逃了?这哪点出问题了。 李孟羲还在想着民夫的事,关羽又说,“羲儿。可遣人去扎营之地,东南西北四角埋上木桩,而后,东南西北四向,每隔十五步,再一木桩,一字排开。”
李孟羲不由挠头,不知关羽让钉木桩什么意思。 看天色不早了。 要钉木桩,还是早些。 于是,李孟羲便直接去找木匠了。 木匠营,无所事事的木匠们或是在升火做饭,或是在歇着,不一而足。 鲁犁恰好在。 “鲁犁!”
李孟羲喊了一声。 “营正,何事?”
木匠小哥鲁犁赶忙跑过来。 “带几个有空的人,找点木桩。去营中东南西北四角钉上木桩。”
李孟羲交待到。 鲁犁领命,招呼了几个木匠,拿着工具扛着几根木头,就跟李孟羲走了。 李孟羲和关羽无事,正好一同前去看木匠们干活。 木匠们扛着锛子,锛子是和矿工铁镐类似的一种工具,用法接近锄头,可以一点一点用刨的方法加工木头。 李孟羲看到过木匠们是如何用锛子的,把要加工的木头平放在地上,然后木匠以站立的姿态,脚左右跨站在木头两侧。 然后将锛子荡起来,利用锛子自身的重力和惯性,像削萝卜皮一样,一点一点把木头给锛出想要的形态。 一般刨子是用来刨平木头的,熟练的木匠用锛子也可以把木头刨成很平的木板,不仅能加工平面,刨子甚至还可以加工弧面,李孟羲见过一个木匠用锛子把一个木墩给锛出了一个盆状的内凹,给自己做了一个超大的碗。当时看到木匠们用锛子的用法,李孟羲就觉得锛子比刨子锯子难用的多,是高手才能熟练掌握的。 木匠营最适合挖土的工具就是锛子了,鲁犁他们用锛子吭哧吭哧几下就在在地上刨了一个坑,然后把木桩埋了进去。 鲁犁不知埋木桩是干什么的,木桩埋好之后,“军师,这样埋行不?”
李孟羲也不知道木桩干嘛的,他张了张嘴巴,转头看向一同跟来的关羽,“关将军,木桩就这样埋行不?”
“嗯。”
关羽面无表情,高冷的点了点头。 鲁犁埋完一根木桩,去向更远的地方继续埋去了。 李孟羲围着孤零零的杵在地上的木桩看了一遍又一遍,只见碗口粗的木桩,木桩上的树皮还没有去呢,木桩只人高,平平无奇,实在是无法看明白这是干什么用的。 “关将军,这木桩是?”
李孟羲转身疑惑的问到。 “这木桩是做何之用,孟羲你且猜猜看。”
关羽并不答,呵呵一笑,抚须笑而不语。 见关羽卖起了关子,李孟羲只好开动脑筋好好的思索,他摸着下巴,眉头微皱,思索着,这一根普普通通的木桩,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无数纷杂的画面在脑海中快速闪过,很快,第一个画面出现了,李孟羲想到了在古装剧中,往往军营里出现这样的木桩,上边都绑了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人。 想到了这儿,李孟羲奥了一声恍然大悟。 李孟羲跟关羽说,立这些木桩是用来绑人的,处罚那些想逃的民夫,以儆效尤,杀鸡儆猴。 听完李孟羲的回答,关羽仰头哈哈大笑,边笑边摇头。 李孟羲被关羽笑得莫名其妙,看来这个答案不对啊,他不由挠头。 再开始寻思,画面定格到另一副画面了,木桩上也是可以挂着旗帜的。 李孟羲又说是挂旗子的,关羽竟还说不对。 “那……挂灯笼的?”
关羽略做沉思,“嗯,确可挂灯笼。”
看关羽的话中的意思,挂灯笼这个答案,也只答对了一半而已。 李孟羲突发奇想,便问跟着跑过来玩的弟弟,说不定弟弟能不同的角度找到答案呢。 “小弟,你说这个桩子是干啥的吗?”
李孟羲摸着弟弟的小脑袋笑着问。 弟弟拿眼看了桩子一下,指着高高的木桩天真的说着,“是站高高吗?”
站高高…… 站高看远的哨塔的确有,但是爬上木棍观测敌情,怎么想都极不靠谱。 “哥哥,俺想上去,你把我放上去吗。”
弟弟非要爬桩子上玩。 把闹腾着要往木桩上爬的弟弟抓了过来,李孟羲实在想不到其他答案了,只好问关羽,钉这些木桩,到底是有何深意。 关羽于是,便认真告诉李孟羲为什么,“大军扎营旷野,未立寨墙,如何知哪里是边,哪里是界?即无边界,如何令民不得出营妄动?巡营队巡营又何起何止?用木桩定立四角,东西南北四向,可假为寨墙。 有此桩,民夫知何处为界,敢动而不乱动,由是心安,且不乱我军营;巡营军士亦可知巡营起止,可无遗漏,也可肃然有纪。”
关羽一席话说完,李孟羲瞪大了眼睛。 随后,李孟羲旁若无人的立刻陷入了沉思。 弟弟不知道李孟羲在想事情,抓着哥哥的手非要让李孟羲把他放木桩上去。 关羽见李孟羲眉头紧锁,显然没功夫去哄弟弟,于是关羽俯身两手一抱,把砖头抱到木桩上去了。 关羽帮着哄小孩儿,不让砖头打扰到了李孟羲了。 让李孟羲讶然,关羽让立的这区区几根木棍,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 懒散如放羊的军队和严整的军队,区别在于军律。 若无参照物,民夫和乡勇们怎么知道哪不能走,哪里能走。不能向外走,那只走一小步不算往外走吧,只走两小步活动活动,也不算往外走的吧,那往外走三步,应该也没走到外边,好几步外有一棵野菜,去拔过来晚上吃,也没几步,走过去也应该没问题…… 于是,没有严格的边界,由是军心不肃,每人多上一步两步混乱,所有人加起来,整个军营都会因此混乱很多。 扎营需要立寨墙,寨墙没有条件可以不立。 固然,只在营寨四角立几根木桩没有任何防御功能,但除了防御,完全可以起到寨墙的其他重要作用。比如,把人的活动区域规定在一个方方正正的范围内,虽是几根木桩而已,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多了几根假做寨墙的木桩,就能立刻让放羊一般的民夫大营大为改观,民夫知晓何处是营内,何处是营外,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军心由是一肃。 其次,若是遇到突发状况,比如敌军来袭,比如营中突然失火,荒郊野外的,没个任何遮拦和方向感,人一乱,没了方向感,就乱跑,于是立刻全营皆乱,然后就炸营了。 而多了几根小小的木桩,有了参照物,民夫虽然还会乱,却有了参照,下意识的就会往木桩那里靠,炸营的可能性,瞬间降低十倍。 除了这一点,若是敌军趁夜袭营,我军将士从睡梦中爬起来,懵懵懂懂慌里慌张的情况下,若没有边界参照物,一时之间肯定摸不清该去哪里御敌。 而东西南北若有了四排木桩,木桩上再绑上火把,这样在夜晚就有了显眼无比的参照物,士卒抓起兵器从帐篷里一爬出来,一看就能看到排成一排显眼无比的火把,火把位置,就是营地的最外围,士卒立刻就能找到应该列阵的地方。 因此,简单的一些木桩和火把,在夜晚面对突发情况是,士卒的反应速度可一下提高十倍。 营寨如果有条件,每扎营,就立寨墙,没有条件,竖一些木桩花不了多少时间,同样可为寨墙。 关羽此计之妙,让李孟羲叹为观止,自叹古人兵法有精深微妙之处。 李孟羲感慨,“关将军,此可是画地为牢之法?”
“哈哈哈哈,正是画地为牢之法。”
关羽满意无比,朗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