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问关羽,为何问起能不能造大船。 关羽耐心解释,“羲儿,我军自行军以来,未曾走过水路,若有朝一日,前路为水阻断,此时不搭浮桥,不造大舟,我军车马如何能过? 若无造舟桥之能,他日临水遇险,急切间不能过河,岂不危矣?”
关羽郑重说道。 听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倒是想起来了,对啊,陆路行军倒是可以,万一哪天要过河,恰逢河桥被水冲断了,如果搭桥,派两个水性好的士兵拽着绳子游过去就能搭起简易的浮桥,如果河太宽,搭浮桥反而难度很大了,直接造大船载人过去更省事。 李孟羲想到了相关技术问题,先说搭浮桥。 搭浮桥的想法,李孟羲想到的是,派两个水性好的制作士兵拿着绳子游过去,游到对岸,然后把绳子找到一个树把绳子绑到树上,或是用桩子钉在地河岸,把绳子绑在桩子上。 可只依靠两根绳子的承载力,行人能走,马匹怎么办,车辆又怎么办,李孟羲不太确定区区两根绳子加一些木板,能否承载的动拉满一车木头的车辆。 好在现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太大件的东西,军中最重的车辆,应该是拉木头的车了。浮桥如果撑不住一辆拉满木头的车,那就先把木头卸下来,让空车过去,木头由人分着给抬到对岸也行。 可是,桥面呢,总不能就踩着两根绳子走吧。 按最低的限度,浮桥宽应该宽过军中最宽的马车的两个车轮才对,而军中最大的马车,轮距五尺有余。 要有这么宽的桥面,至少得需要一些长度最少五尺的长木板,而这么些足够规格的木板,军中现在有吗? 或许有,木匠们每日有干木头做车轮,扎营之后有伐木队去扎营地四周伐树,把湿的树木的解成木板,用来做板车的车身。 车轮如果用湿木头,随着湿木头水分的脱解,车轮容易变形开裂,所以做车轮必须用干的木头,而车身用湿木头,甚至是用当天傍晚刚砍下的树的木头做车身,一点问题都没有。 因为木匠营有做板车这一工序在,所以现在木匠营应该有一些长度达到五尺以上的木板。 木板是有了,又如何固定在从河这岸到河那岸的区区两根绳子上呢? 想到这里,涉及到李孟羲知识的盲点了,他不知道该如何把木板和绳子固定到一起,李孟羲于是问关羽木板该怎么弄,是在木板上镶两个铁环,还是怎么着。 关羽略一思索,回答说,不用上铁环,直接用绳子绑,就能把木板一截一截的绑起来。 什么叫一截一截的就把木板绑起来,李孟羲听懵了。 然后,为了跟李孟羲解释如何把木板绑起的,关羽带李孟羲到了木匠营,找来两块有一定宽度的方木,然后又问木匠们要来了一段细麻绳,借着火光,关羽给李孟羲演示是如何不用多余的铁环,就能把木板绑起来的。 关羽拿起一块木头,放在膝上,然后,用绳子缠住木头一头,缠了个死扣,然后把绳结拉直,接着,拿起另一块木头,在离第一块木头一指的距离,用同样的方法,绑好了第二块长木头。 “左侧,也如此绑法,可听明白?”
关羽把绑好的木头拿给李孟羲,问道。 李孟羲接过木头,认真看了两眼,恍然大悟。 原来浮桥是可以只用绳子和木头就可以搭成的。 用绳结把一块块木板给系紧,并且可以限位,像是台阶那样,每隔一小段,就绑一个木板,以此延伸长度。 绳结足以把木板固定住,不需要铁环,再说了,就算用铁环,铁环的强度还不一定有直接用绳结绑结实呢。 如此简单就把木板固定的问题解决了。 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掌握的技能,果然是极其有用的。 李孟羲挠头,又问,“关将军,你会绑浮桥,可军中其他人会吗?”
关羽不能回答。 尽管绑吊桥看起来很简单,像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的。 可并不能保证所有人百分之百会。 再简单的一点知识,也有明文记录的必要。 尤其是浮桥的相关技术,归属于军事工程技术之列,十分重要。 关羽绑浮桥桥板的方法很简单实用,李孟羲觉得完全可以当做时候标准的搭浮桥的技术方法。 得想个办法,把看怎么把不好用文字描述清楚的技术写下来,最好是能画下来,就如《武经总要》那样,配很多插图那种。 图片记录的信息,比文字能记录的信息多的多的。 小小一个绳结,可能费尽口舌说半天,士兵们听不懂是咋回事。 记录成文字,写上半天,写上半页字,依然写的欠缺点详实。 而要是画成图,简简单单的哪怕火柴盒一般大的一个小图,就胜过长篇大论的一大段文字。 话说不清和文字也不容易写清的东西,图片拿到士卒们眼前一看,保证一目了然,哪怕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士兵,一眼就看明白是怎么回事。 浮桥的木板,和木板固定的方式,都不是大问题了。 可是,绳子哪来?现在军中有没有鸡蛋粗并且长十几丈甚至更长,并且一根到底完整的大绳子呢。 没有。 这可好,没有搭浮桥的绳子,还怎么搭浮桥。 军中有很多各类粗细不同的绳子,但搭浮桥需要很长的并且很结实的能承载住车马的绳子,要是绳子不够长,没有长的绳子,就得拿短绳去接,可如此以来,由短绳接成的绳子,强度必然不够,很可以出现断裂,或者绳结松开的状况。 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问题就大了去了。 马车正在浮桥上走着,突然某一截绳子的绳结松开了,车上一车平日都舍不得吃的酒肉,一下全掉河里了,岂不可惜。 物资的损失倒也罢了,要是人走着走着,突然浮桥断裂,人要是掉进湍急的河水,一个旋儿人没了踪影,比如关云长,掉进汛期的河水之中,同样得遭难。 堂堂五虎上将,因为浮桥断裂,一不小心掉进河水中淹死,岂不一世英名尽毁。 别说关羽会水性之类的,就算关羽水性不错,万一是哪天关羽手臂中箭了,箭伤未愈,一个手臂用不上力,身上又穿着重甲,这要是一不小心掉进水中,肯定淹死了。 总之,无论如何,得有足够结实的长麻绳,不然一旦出现损失,轻则毁物伤人,重则贻误军机。 足够结实并且足够长的麻绳,军中现在没有,清点出了此事,关羽刘备皆皱眉。 技术有关的,李孟羲最为擅长了。 李孟羲清了清嗓子,问关羽刘备,问两个出身民间底层的人,“麻绳怎么编的?”
李孟羲问。 说来在汉末各方诸侯之中,可能曹操不知麻绳是怎么编出来的,可能孙权也不知麻绳是怎么编出来的。 因为曹操出身豪族,天生的食肉阶级,未曾深入民间,四指不染泥,不清楚民间技术太正常了。 而孙权呢,等孙权继父兄之位,坐断东南时,已权倾天下,哪里会有机会和动力去了解民间技术细节呢。 不说曹吴,再说袁绍袁术两兄弟,这两人累世公卿,想袁术兵败之际,士兵们都喝泥水,袁术口渴,士兵们给袁术找来了浑水,袁术不肯喝,打翻水碗,非要找蜜水来喝,士兵回答,此时只有血水,哪里有蜜水,袁术顿时吐血而亡。 如此一个娇生惯养的纨绔,生死关头,还要矫情着要喝蜜水,简直跟何不食肉糜的家伙是一类人了。 袁术这般,哪里又会是懂得民间生产技术的人。 袁术如此,袁绍又能好到哪里去。 认真一比较,其实很有趣,汉末诸侯,好像只有刘关张三兄弟,真正是出于底层的草根。 刘备虽是汉室宗亲怎么样了,汉室宗亲可太多了,汉室宗亲的身份就就不值钱,君不见汉室宗亲的刘晔,就是造霹雳车那家伙,也在曹操手下效力。 刘备之所以成为刘皇叔,是刘备足够强大,能力足够,才成为刘皇叔。 汉室宗亲的身份,给刘备提供了一些便利,但并不是刘备因为是汉室宗亲,而所以才在汉末脱颖而出的,两者并无关系。 除刘备之外,其余刘姓各方诸侯,刘表刘璋之类,哪个不比刘备身份跟汉室血缘更近,然而除了刘备,余者皆不堪。 细数汉末诸侯,懂得如何编织麻绳技术的,好像还真是只有一个刘玄德而已。 不仅刘玄德,关羽也知道麻绳该如何编,甚至张飞也知道。 和汉末其他诸侯相比,刘备一方,好像很特别。 李孟羲不懂麻绳是如何编的,麻绳李孟羲还算熟悉,前世没少见过,李孟羲记得,那种工地上用的手臂粗细的麻绳,麻绳里好像还有一些细的扎丝,用来给麻绳提供更强的扛拉性能。 扎丝不用想了,这种细的铁丝,按汉末的条件,不可能生产出来的。 汉代的麻绳,只能是纯麻绳。 李孟羲问,麻绳是用麻来编的吗? 刘备和关羽闻言相视一眼哈哈大笑,这话问得,麻绳不是麻编的,还能是什么编的。 “不是,我是问,生麻咱们军中是不缺了,几十丈长的麻绳,能编吗?”
李孟羲一脸疑惑的问。 “如何不能?”
刘备反问。 “那……如何保证质量……额,麻绳事关浮桥是否坚牢,长长数十丈的麻绳,不可能由一人编成,而若是由多人共编,若稍有一人编时马虎,到用之时,长数之丈之浮桥,一处麻绳不牢,便有桥毁人亡之危。”
“麻绳优劣,如何评判,我不知,两位可知?”
刘备沉思片刻,“麻绳以股多而密者为优。”
见刘备有所见地,李孟羲便把编麻绳的质量监管工作,就交给刘备了。 刘备笑着应下了,“正好,云长,一架浮桥,需用长绳两根,你我率人各编一根,以评优劣,如何?”
关羽笑道,“就依大哥。”
好了,虽然义军还没有遇到需要搭桥的情况,但已经开始准备搭桥的相关准备工作了。 足够长和足够结实的麻绳开始编了,虽然不知什么时候会需要过水搭桥,但想必在遇到的时候,军中已经有了不止一条长绳。 有备方能无患。 更重要的是,以往,都是李孟羲想到相关技术细节的,现在由鱼舟想到日后行军之时,可能同样需要大船和浮桥,这是关羽想到的。 一人之智,难比得上众人之智。 白天提到,军中可以每个百人队,配一两张渔网,还可以配一两个抓钩,这类带着特殊装备的士兵,或可称为技术军士。 今晚,又想到了可用于搭桥的麻绳,麻绳不同于渔网和抓钩之类的,一盘几十丈长的麻绳,重达几十斤,单兵扛着是扛不动了。 如果说,抓钩是“排”级战术辅助装备,渔网是“连”级辅助工具,那么用于架桥的几十丈长的麻绳,至少也是营级的装备。 重的要死的麻绳放在百人队之中,任何用处都没有。 故,搭浮桥的能力,可以下放至千人队,即,每个千人队都要有能独立搭建浮桥的能力,即,每个千人队,几十丈长的麻绳至少携带两根。 余下的问题还有,搭浮桥,得先把绳子拉到河岸那头去,首先得派精通水性的士兵腰里缠着绳子游到对岸去。 水如果很急,又或者是冬天,水温很低,泅渡的士兵很容易遇到危险。 要是在河水上搭浮桥也就算了,可还有一种架在两山之间的吊桥呢,就如当阳长坂坡,张飞砍断了吊桥,曹操的追兵顿时无力追击。 河水还可以泅渡,两山相隔,彻底没办法了。 古代的技术,李孟羲也不甚熟悉,更熟悉汉代军事技术的人是关羽刘备二人,于是李孟羲便问,如果两山之间,吊桥被毁,如何重建吊桥。 “择灵巧之士,腰间缠绳,翻至对崖,把绳索系于对崖山上,而后,如搭浮桥一般方法,用木板,铺于绳索之上,如此,吊桥可成。”
关羽略作思量之后,答道。 关羽说,找几个很擅长攀爬类似特种兵一样的精兵,拉着绳子,爬到山对岸的山崖上去,然后把绳子绑在山对岸的石头或者树上,当两根平行的绳子从这边山头搭到那边山头搭好,再在绳子上铺上木板,就是简易的可通行的吊桥了。 靠人爬过去搭吊桥,这难度有点大了。 很多天险之所以被称为是天险,因为是人力无法轻易克服的。 可能一处建在险要处的一架吊桥,建吊桥时死了很多人,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吊桥建好。 平日建吊桥,用人拉着绳子爬过去的方法,慢慢建也行,可如果军情紧急,若无有快速搭建吊桥的工程能力,极其影响军队战力。 有天险相隔,而无有逾险之能,虽有百万雄师,只能望险而叹。 如果空有强大的作战部队,而没有强大的军事工程能力,等于是没有强大的后勤能力,没有强大的后勤能力或是后勤能力有短板,于是,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强军。 其军力虽强,而短板非因其军力强盛便可弥补。 后勤不足,早晚必因此落败。 正如曹操之八十万大军枕戈赤壁,其军虽众,其水师不精,其军中医师不足。 因为水师不精,所以不得不用铁索连环之计,意图以船为陆,发挥北地兵马善于陆战的长处,而避免水战的短处。然后,一把江火,曹操大军水面大败,折戟沉沙。 同样因为医师不足,瘟疫爆发之后,无力控制,以致功败垂成。 但凡曹操再多准备个两三年,后勤准备再充足一点,船只数量再扩大一倍,纵然水师依然不是东吴对手,但凭借绝对的体量优势,无脑用火船往对面撞,无脑拼伤亡,也能把东吴水军全部给消耗掉。 而要是曹军事先准备的药物和医师足够,说不定瘟疫爆发的初期,瘟疫就被压制住了,压制住了瘟疫,纵然水面船只全被孙刘联军消灭,也没必要退军的,可以慢慢伐木继续造船。 天下三分,魏居其七。 哪怕只是隔岸相持,曹操地盘大,人口多,能筹集到的粮草更多,只要没有瘟疫,不撤军,和孙刘大军隔江相持,相持个一年半载,孙刘可能就撑不住了。 孙刘十万大军长久和魏军相持,等于十万青壮没办法从事生产,同时后方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往前方支应粮草,以孙刘的体量,拼消耗,会被魏国耗死的。 若论军力,曹操南征北战,打过董卓,吕布,打过袁绍,打过袁谭,还打过鲜卑,魏军从兵力还是士兵素质纪律性,都远强于孙刘,可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勤准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