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内以及周边,是大片的明军营寨以及修筑的各种防御工事以及火炮阵地。 七万多大军以及数万民夫汇集在这里,自然是不可能都缩在天津城里的,而是遍布天津城外围,围绕着天津城,明军形成了一条大约宽六千多米,纵深三千多米的密集防线。 在这个密集防线里,扼守封锁了京杭大运河以及直沽河通往幽州城的通道。 同时又利用多个高地构筑了多个炮台、堡垒于一体的要塞。 众多起伏的地形之间,还构筑有胸墙、壕沟、部署大量的短袍所用的小炮位。 众多壕沟堡垒之间,还有大量的距马等障碍物。 围绕着天津城,明军是打造出来了一个庞大的野战堡垒。 这种堡垒体系,明显是吸收了之前明军在南方作战的时候,各新标军里的防炮工事体系,同时又带着辽东边军很熟悉的堡垒模式。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 整个防线的核心并不是什么堡垒,壕沟这些东西,而是火炮! 尤其是七十多门长身管的火炮! 这些火炮被分别部署在不同是炮位上,并形成了多到的交叉火力,再结合超过千门各种乱七八糟的小口径短管火炮,这些火炮足以封锁整个战线。 如此强悍的火力,明军哪怕是在辽东都没有搞过,因为根本不需要…… 就东掳的攻坚能力,明军其实都不用部署这种专门针对防炮的防御工事,就以传统的城墙为核心,再结合若干红夷大炮,短管火炮的防御作战方式,都能让缺乏攻坚能力的东掳望而止步。 之前也好,现在也好,东掳的攻坚能力其实一直都很有限,原时空里直到崇祯上吊为止,东掳都没能突破山海关,沿着辽西走廊一路杀过来。 他们之所以能入关,纯粹是吴三桂当了民族叛徒,进而把他们引进来的。 就事论事的话,明军之前也好,现在也好,他们在辽东一线的城防体系已经足以对付东掳了,根本用不着和南方各新标军,乃至现在的洪承畴所部一样,需要费尽心思构筑密密麻麻的壕沟,胸墙,堡垒。 而这些工事都有一个高度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拥有一定的防炮击效果。 比如胸墙,明军构筑的胸墙说是墙呢,但实际上更不如说是土堆,明军基本都是直接把挖壕沟挖出来的土块,直接就装在箩筐或干脆连箩筐都不用,直接就堆积在壕沟外头,形成突出地面的一个低矮土墙。 而且你别看这种土墙不起眼,似乎是够工减料的货色,但实际上这种小土堆的防御效能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防御中小口径实心炮弹的时候,其松软的土层能够有效的吸收实心炮弹的动能,避免各种跳弹。 而胸墙背后的壕沟,往往是挖到比较深,同时也不会太宽敞,并且在部分壕沟还会加上以木为支撑,顶部覆盖泥土的顶盖。 这些壕沟之所以这么搞,也是为了防炮,不过防的就不是实心火炮了,而是楚军里的臼炮。 楚军相对比其他军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财大气粗!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些王八蛋竟然把昂贵无比的臼炮都作为常规火炮来说…… 这年头火药多贵啊,明军也好,东掳也好,乃至欧洲的那一票同行们哪一个不是扣扣索索的,炮兵打一炮都得思量再三。 然而楚贼呢,不仅仅装备了一大堆的野战火炮,还弄出来了好几百门臼炮,并且其中大部分还是四十八斤的大口径臼炮…… 这种臼炮每一次开火,所用的发射药基本等同于四十八斤加农炮的两倍用药。 而四十八斤加农炮,大体上相当于欧洲人的六十四磅加农炮了。 这用的发射药多不说,而且打出去的炮弹也是榴弹。 榴弹这玩意,哪怕只是最原始的火绳引信的榴弹,其价格也比实心炮弹贵多了。 弹体需要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对弹体进行更高精度的加工,同时弹体所用的材料也要更好。 而且弹体里面还会有装药…… 楚军的四十八斤臼炮每打出去一发炮弹,那都是撒出去一堆的白花花的银子。 更让明军那边无语的是,这种臼炮的命中率还特别低,哑弹率也高,这也就相当于说,有效命中的成本还得再往上翻几倍…… 楚军装备的这种四十八斤臼炮,毫无疑问,就是不折不扣的昂贵武器。 明军也好,东掳也好,看到楚军用这种武器,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哀叹楚贼有钱之余,也是毫无办法了。 而类似的武器在楚军里,还有手榴弹这么个玩意,还有一些华而不实,基本没啥卵用的地雷…… 天知道楚贼为什么舍得昂贵的火药,弄成这种手榴弹扔出去,说实话,实战效果很一般……除了极少数攻坚时候,大多时候对面的根本不给楚军的掷弹兵们使用手榴弹的机会。 要么直接用枪炮形成火力网,楚军步兵无法靠近用不了。 要么直接溃败跑路,楚军步兵还是用不了什么手榴弹…… 也只有一些攻坚战的时候才能用的比较好了。 上述这些武器,明军那边基本都是嗤之以鼻,根本不会进行仿照,人家又不傻,有这钱他,有这火药,们弄更多的野战炮岂不是要更香。 臼炮也好,手榴弹也好,对于当代东亚地区的战争而言,都是属于局限性非常大,尤其倾向于攻坚作战的武器。 然而……楚军就是用了。 所以明军那边也就只能苦逼的针对性防御,给各种防御工事加个顶盖,构筑环形沙包工事用来抵御榴弹炮击了。 只是这些防御工事最有能有多大的效果,洪承畴他们心里也是没底的。 要知道之前的九江也好,扬州,淮安三地,当地新标军构筑的各种防御工事严格上来说,都比天津这边的要好。 上述三个地方,都是经过当地的明军长时间的构筑各种防御工事,而天津这边呢,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不到。 时间上的欠缺,自然也就导致了构筑的防御工事远不如九江,扬州,淮安当时的各种防御工事了。 至少洪承畴就没能在天津城外,搞出来那种突出部大型堡垒来。 这种大型的突出部堡垒,需要的工程量太大,没有几个月时间动员大量人手进行施工,根本就建不起来。 天津城外的各种防御工事,整体上还是偏向于野战防御工事的。 而如今,这些防御工事迎来了最终的考验。 大楚帝国承顺四年,明崇祯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抵达天津外围地区多天,并且已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的楚军,终于是对天津防线发动了进攻。 就和楚军以往的攻坚战一样,最先上场的永远都是火炮! 首先是八门十四斤的加农炮,十二门的九斤加农炮,一共二十门加农炮,利用射程上的优势,在外围地区率先开火,并开始集中攻击已经发现的两个明军的堡垒。 这两个堡垒的目标非常明显,而且地形比较高,同时又居于战场的比较中间的位置,明军在上面部署的长管火炮,基本上能够覆盖大部分战场的位置。 而基于这一点,洪承畴也是把手头上的三十多门大口径的长管火炮,也分别部署在这两个高地堡垒之上。 为了后续的进攻能顺利摊开,楚军就需要先攻克这里,再不济也要压制此地的明军炮兵部队。 于是乎,二十门的加农炮对着这两个高地堡垒进行集中炮击的时候,楚军的工兵和普通步兵们,则是挥动着锄头和铁铲,开始从远处向前方挖掘交通战壕。 楚军攻坚战大多了,这经验自然也就多了。 他们很清楚面对这种有着堡垒,还有众多大小火炮的防御工事,直接派遣步兵冲上去那基本和送死也没什么两样,而单纯依靠加农炮进行远程炮击,也很难彻底摧毁敌人的堡垒。 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工兵上场了! 直接从开阔地冲过去自然是找死的,但是完全可以通过交通战壕提前机动到前线,然后在短短百米甚至数十米的距离里就发动突击。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些交通壕不仅仅能够让步兵们提前靠近,更重要的还能让楚军里的大量臼炮,尤其是比较轻便的十八斤臼炮能和步兵一起,直接抵近前线。 当这些十八斤臼炮跟着步兵们一起抵达前线后,就能够利用弹道弯曲的特性,直接就在战壕内开火发射榴弹,进而杀伤对面的敌人。 虽然楚军里的臼炮精度差,但是打一两百距离的目标还是勉强能确保比较大的精度的,大不了就是好几门十八斤臼炮一起开火,哪怕误差大,但是只要炮击密度大了,总能命中敌人的。 于是乎,当双方的长管火炮的隆隆作响,响彻整个天津防线的时候,楚军里上万的士兵和工兵们,也是在烈日中埋头挖着各种交通壕,至于头顶上陆续飞过去的明军实心炮弹,这根本影响不了楚军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