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乡出产粮食,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最先的时候,百姓认为长安乡的粮食亩产之所以那么高,靠的是良种,于是个个抢购良种,开始亩产的确很高,粮食一下子充裕了起来。 但后来慢慢发现,随着每一季良种的播种下去,产量越来越低,到最后竟产量稀少,比不上原始的粮种。 当时的李基农也发现了这点,便向李肇建议扩大生产,并且不再向外出售第一批良种,为的是让长安乡独利。 能赚钱,李肇自然不会放过,遂同意叔父建议,大肆从商店里购买第一手良种,然后扩大生产,皇帝所赐之地用完后,他们还以租赁形式向外租赁。 经过这些年发展,长安乡及周边成为了一大粮仓,几乎和巴蜀之地可以媲美。 可见长安乡粮食产量之高。 正是因为如此,遂,长安乡的粮食市场几乎霸占了整个咸阳,也就是说咸阳的口粮皆掌握在长安乡的手里。 自然,当时皇帝也是发现这点的,他不能让李肇一家托大,便让巴蜀粮食入驻咸阳,即使如此,巴蜀之地粮食也无法和长安乡抗衡,李肇却没有将之打压的意思,让之维持在一个平衡的度上。 为了粮食在六国之地占领市场,李肇还让高富贵在各处租赁田地种粮,到目前为止已经占领很大分量。 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原因无他,便是长安乡良种产量高,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长安乡占据巨大优势,巴蜀之地甚至其他地方粮区想和之竞争那就显得捉襟见袖了。 这就是良种的优势。 这不,当李肇让管家停止所有商业活动后,坊市上的粮食迅速减少,自然粮价开始飙升,一些粮商看到粮价每日都在上涨,谁还出售手中的粮,要么高价出售,要么囤积,这更加让坊市上出现粮食的短缺,粮价飙升得更快。 才导致民怨四起。 治粟内史刚说完,却有一人站了出来,正是掌京畿警卫的中尉,中尉本和粮价没有直接关系,他却要禀言,着实令大家奇怪。 “公子,切不可让李肇出手,据臣查得,此次祸乱咸阳的正是李肇。”
此话出,满场寂静,皆竖起耳朵看中尉是如何说的。 李肇祸乱咸阳,貌似谈不上,因为李肇人在那里都不知道,又如何祸乱,就算祸乱也得有个动静呀! “臣秘密调查所知,其暗中让商行停止粮食供给,导致坊市粮食欠缺,才有商贾屯粮,他是罪魁祸首,臣建议立刻擒下李肇,没收商行,咸阳危机自然能化解。”
哦! 胡亥听之,眼前一亮,没收商行?这个建议好啊!现时的商行已经成为了大秦的巨无霸,谁得之,谁就能稳固天下,他可是皇储,将来要稳固皇位,就得靠庞大财力,而如得到商行,何愁不稳固? 这个建议显然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而且他也很恨李肇,当初要不是李肇从中作梗,他又怎会和赵高窜通在一起篡改遗诏,又怎会被父皇责罚,幽禁宫中不得自由呢? 幽禁这些时日里,他受够了折磨,而对李肇的恨也日渐加深。 而且助他夺嫡成功的那人说李肇必须要除掉,此刻看来,机会到了。 “此獠竟然如此可恶,亏父皇还那么宠信他,可恨,准了,准了,中尉你立刻命人将之擒下,并.......没收商行。”
“诺!”
中尉马上应诺,就要步出大殿,却被一声大喝制止了,“且慢!”
说话之人又是冯劫,似乎在场那么多人中也只有他能为李肇说上话了。 出列,拱手对着胡亥一作揖,道:“公子,此事万万不可,如真这样做了,我大秦必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还不等胡亥搭话,中尉扭转身质问冯劫,眼里完全没有下官对上卿的尊敬,有的反而是愤怒。 “御史大夫,此言何意?擒下李肇解当前粮食危机,此乃造福百姓,是为民请命,何来万劫不复之理?”
胡亥点头,他也觉得冯劫的话有些太维护李肇了。 “彩,了解民意者中尉也,立刻去办。”
胡亥挥挥手,不假思索地回应,但冯劫却拦了过来,这次他也算是拼了。 “请三思!公子,臣有三个问题,如能回答出来,臣绝对不再阻拦,但如回答不出来,还望听臣一言。”
胡亥倒不知冯劫葫芦里卖什么药,见诸卿没有异议,不耐烦地摆摆手,道:“罢了,你说。”
连尊称都懒得说了。 冯劫定定神,目扫群臣,朗声道:“其一,如擒下李肇,上林苑会如何?何况李肇人在上林苑,就凭中尉警卫便可入内擒之?须知上林苑内可是拥有着两千精锐,乃李肇所军。”
众人听之微微颔首,中尉也立刻滞住了,脸色一阵惊变,他刚才太急躁,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别说两千精锐,就一百精锐他都无可奈何。 见无人回应,冯劫知道大家回答不出来,接着说:“其二,如没收商行,那往后的粮食何来,商行内的所有东西何来?难道你们有人会造?”
“这个........”诸卿又是一片沉寂。 胡亥抬起的手更是愣在半空,欲开的口合不拢。 的确,商行里每一样东西都是上林苑所造,都是新奇之物,没有了李肇,这些东西还能造吗?就算能,上林苑的人会服从吗?不可能,就他们对上林苑了解,李肇已成为了上林苑的神,无人能使唤得动他们。 就两个问题就无人能回答得出来,冯劫也不想再说第三个,因为他知道大家都想到了关键处,李肇不能动。 “请公子三思,臣认为,欲解决粮价之危,只有宣李肇上朝才是正道,只有李肇才可拯救万民。”
中尉没有再离去,他沉默了,胡亥也沉默了,大家都沉默了,因为冯劫分析得很在理,李肇不能动。 眼下粮价之危只有宣李肇。 胡亥摇着头,目光在诸卿间徘徊,最后落在一人身上,却见此人微微颔首,才道:“便罢!明日宣李肇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