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泰斩钉截铁的回答,在场众人愣了愣,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大唐虽享受着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但真正把大运河这条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重视起来,还要等到李治和武则天舍弃了长安百姓到洛阳就食之后,他们才明白这条运河的重要。 甚至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能继续维持一个帝国应该有的体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运河的续命作用。 从这以后,华夏古代定都,基本就舍弃了长安之类易守难攻的地段,而都是选择依托大运河的城市进行定都,宋元明清都是如此。 整个华夏的政治版图,在大运河出现那天开始就彻底发生了改变。 当代因对隋炀帝更多偏向谴责,所以大隋所遗留的大运河仿佛灯下黑似的被忽视了。 房玄龄听到李泰的话,开口道:“越王认为,大运河的存在会改变税收政策?”
“是的!”
李泰神色严肃道, “从去年调度江南的救命粮食到洛阳,便能看出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两岸的重要作用。 这条运河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不仅是资源调度这般简单。 更重要得是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南北融合,让南方与北方不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哪怕不看经济利益,只看着政治意义,这提条运河便是值得定期维护与修缮。”
众人听到定期维护这四个字,便马上明白为什么李泰要主张缴税。 不缴税你钱哪里来,没钱怎么进行定期维护。 还是那句话,内政问题就是“为什么用钱,钱从哪里来,需要怎么用的”一整条逻辑链。 当然,虽然这些事情全部都想到了,但真用起这些钱来,那也是从不同的人身上刮油。 那肯定会让别人心疼的,所以怎么处理好关系,就看施政之人的政治手腕了。 房玄龄也是因为时代局限性,虽然知道大运河重要与便利,但并没李泰所看得那般通透。 但在李泰点破后,房玄龄便明白了,收取漕运费用已经成为了必然。 因为这条大运河对整个国家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值得贴钱维系这一条生命线,更不要说现在是从这条运河上捞钱了。 李承乾看着李泰在众人面前的样子,恨不得以身代之。 虽然他还是听不懂为什么维护这大运河,居然还要让百姓缴税。 但他到底记得李世民的嘱咐,他虽然有听政的资格,但并没有插嘴的权利。 想到这里,看着李泰把在场三省六部的大臣全部说服,不由感到羡慕。 李承乾把目光投向李世民,却看到李世民看着李泰眼中尽是得意。 李世民摸了摸小胡子不由道,“青雀你希望以后漕运交税向天下水道铺开来吗!”
“为什么不呢!”
李泰听到李世民的话语,开口道: “税负之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如果朝廷没钱去维护水道,那这些开凿出来的水道,随着时间流逝迟早会淤塞起来,而水道淤塞,又会断绝靠着运河为生的沿岸百姓的生路。 到时候想要重新再清理出来可不容易,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拿钱维护好水道。”
“越王的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魏征听到李泰的话,说道, “但越王您可想过,若您按照《漕运论》所说,向您这样的码头掌握者直接缴税,那么这一笔赋税很可能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您出身皇家,受圣人教导,自然秉持正道,不会贪图这些小利。 但其它掌管码头的豪门,他们很可能会把税收转嫁给漕运民夫,到那时候又该如何!”
李泰听到魏征的话愣了愣,没想到魏征已经看到这点了。 但想想好像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贞观一朝的各个人不说出身贫苦,但因为隋唐大乱多少见过底层的灾难。 尤其魏征他还是瓦岗的起义军出身,底层百姓的困苦,他就算没经历过但到底见过,更不要说这种这么简单的转移手段了,对在场的智者而言,几乎就只是一个念头的事情。 “这点由宾王来回答吧!”
李泰顺手把宾王推到众人面前道。 马周却也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着众人依旧从容不迫,说道: “转嫁之事我与越王的确商议过,所以我们便是想到了第二种办法。 只是这种办法相对第一种来说,需要更大的前期投入,以及甚至可能需要改变度量衡。 所以并没有放在《漕运论》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而如今魏秘书既然否定了《漕运论》所提之法,那就只能采用分段修建码头了!”
“分段修建码头?”
听到这话语,在场众人都不由闪烁过几分茫然。 “是的!”
马周继续说道,“水运虽然比陆运的消耗要小,但这终归是有消耗的。 而且河流与运河的水位,随着年节的不同也时长会有不同的变化。 而分段修建码头,采用分段运输,那么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 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
一众人听到马周的话,理解的点点头,感觉马周这提议还算不错。 御史大夫萧瑀开口:“此事虽不错,但却跟收取税收有什么关系,还请不要再卖关子。”
马周对萧瑀行礼之后,才继续说道:“ 码头与仓储是朝廷投资建设的,那船只停靠是不是应该缴费,使用仓储是不是应该缴费。 船只来来往往,朝廷修建好码头,然后对船只与货物收费就是了。 只要船只靠到码头就要收费,而这些费用实际上就是税收。 这些费用收不到漕夫身上,就算他们想要转嫁,也不可能直接进行转嫁。”
听到马周的话,在场众人不由思索,反而是民部的戴胄皱起眉头道: “计划倒好,但货物运输往来事务千奇百怪,品种更是多不胜数。 要将这些东西仓储,数量少倒还好说,但数量多了,那需多少人计数,又需多少人维护。 这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可能彻底解决这问题。”
“戴尚书所言甚是!”
马周认可的点点头,但依旧坦然道, “所以由越王的提议,朝廷方面需要制作出一种能装在包装的特殊搬运工具,确定它的长宽高,统一把所有的物品全部都能装进去,将其称呼为集装箱! 运输过程中所有物品全部放入到这运输箱中,我们根据这运输箱的数量收取费用。 不满一个集装箱的物品,按照以一个集装箱计算。”
“集装箱?”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李泰,道,“是你想出来的?!”
“是的!”
李泰坦然承认道,“ 收税方式自然要简单,最好简单到换条狗到岗位上,那都能够顺利的把税收给收上来。 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少的问题。 高陵开设了码头后,我便能看得出码头上人来人往,各种事务无比繁杂。 这造成了码头的热闹,同样也是码头的杂乱,甚至会形成码头的拥挤堵塞。 现在,高陵码头的搬运工人已经接近五万了,但还是有时候来不及卸货与搬运。 有些时候很可能一袋大米洒在地上,都会导致某些路段堵住,从而波及一大片区域,形成了大面积混乱,管理起来相当有难度。”
“那换成所谓集装箱,就能解决掉你所说的问题?”
魏征有些难以置信。 李泰道:“可以,直接让他们把集装箱送回他们仓库,他们回去之后慢慢拆解也就是了! 事实上,集装箱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 如果集装箱能全面普及,那可以制造出专门能够放置这集装箱的马车。 到时候一件货物,一路上就能省去上下搬运的麻烦,直接便是从船舱到指定的地点,效率提升一倍不止,甚至以后有了需要,还能直接给集装箱下面装上轮子。 到时候纵然是陆路的驰道,中转站,桥梁,都能轻松进行搬运。 真到那时候,那我大唐内部的物资调度速度可想而知将会变得多么惊人。”
李泰倒是伸出手来描绘未来的蓝图,实现不能实现不知道,但唬人绝对足够了。 “先期需要海量投入去建设分段码头是吗!”
戴胄一句话倒把所有人拉回了现实。 李泰描绘出来的这个景象的确是相当的诱惑,但现实是前期需要投资一大笔钱! “实际上,比较起港口建设的投入,最大的问题是度量衡未曾统一。”
李泰无奈道。 “度量衡未曾统一?”
魏征听到李泰的话,疑惑道,“自从始皇帝起,我华夏度量衡用得不都是寸尺丈里,何曾没有统一度量衡,我此事到是第一次听到!”
“若是统一了,又哪里有大斗小斗之事!”
李泰此刻到时没有半分的退缩,看着魏征说道, “因为度量衡从根子开始就有问题,我们现在的唐尺比较起秦尺要更长,但我们依旧将错就错的用着,为得不就是从百姓的身上多扣出几口粮食来!”
“青雀!”
这时候的李世民听到李泰这般言语,神色不由严肃起来。 “阿耶,魏秘书,我失态了!”
李泰深吸一口气道, “总而言之,若想要用第二种方法来说,需要一种较为稳定的单位,是多少那就是多少。 不会随着向其他地方推广,结果变得如同秦尺慢慢变成如今唐尺般出现度量的问题。 如果不注意这个,到时候,箱子你大一点,你小一点,变得难以税收且先不说, 更重要得是纵然能强行航运,但到了要用马车进行运输时,发现因尺寸太大而无法运输,那这货物怕是只能丢在码头了!”
听到了这话,众人倒是明白了李泰的意思,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 而李泰则是继续的说道:“可以说如果没有度量衡统一,那根据集装箱数量进行税收,也就成了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在场的人听到李泰的说法,那自然是倾向于第二种。 毕竟他们也能够听得出来,第二种虽然前期的投入比较的大,但是以后几乎是坐着收钱,而且别人的数量与物资也都能够全部都精准的进行掌握。 与之相比,第一种自己只能找码头负责人收取费用,收取到费用多少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作为大政府,那天生就是想要管控到基层的。 如果明明有种能管控到基层的办法却被白白放弃,那对在场任何人来说都不愿意接受。 “越王,你做事向来谋而后动,相信你应该已经有了度量衡的标准了吧!”
房玄龄的目光看向李泰,虽然房玄龄不懂李泰到底有什么办法,但房玄龄能理解李泰的思维。 基本上李泰如果真没什么办法,那李泰是不会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的。 李泰看了房玄龄一眼,总感觉他好会找台阶,不由开口道: “李淳风在农业学府时,曾制作出新的标准。 等到淳风回来,可以让他当着诸位的面再进行试验度量衡的由来。 但想要推行新的度量衡肯定需要朝廷支撑。 如果朝廷同意,那可以以高陵作为试点,慢慢向着全国推行!”
“高陵作为试点?”魏征神色严肃道,“看起来越王是有备而来!”
“既然上奏《漕运论》,那自然尽可能把这件事准备齐全!”
李泰面对魏征不见半分畏惧,毕竟自己做得事情自己认为是对的,那自己又何必退缩。 李泰的目光在魏征的身上落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开口说道: “除了度量衡的推广外,还有港口的分段建设,这些都需要时间。 我觉得与其一下子在大运河上实行,还不如先在渭河上实行一段时日来积累足够经验。 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解决,这些都能一一处理。 要知道渭河东西走向,尚且会有多不胜数的杂事,而大运河可是南北走向,沟通整个华夏的南北,这遇到的问题肯定比渭河水运会遇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