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翌日,陈烨打算去拜访一下蔡邕。
陈烨并不是为了纳蔡琰为妃这件事情而去的。 毕竟蔡邕现在乃是华国太学令,掌华国教育。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根基,陈烨出征这么长时间,现在回来了,必须得关心一下现在华国的教育事业进行得怎么样了。 当然,在关心国事的同时,也能顺便商量一下家事。 翌日一早,陈烨便从王宫出发,前往太学。 华国的太学修建在晋阳城的城北,还是有些距离的。 因为晋阳现在是华国的都城,随着华国的的繁荣,作为华国都城的晋阳自然也更加的繁荣。 所以晋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不少,本来太学是位于城北的边缘处,但现在太学已经是差不多城中心的位置了。 虽然陈烨之前说过不打算扩建晋阳,因为晋阳作为国都只是暂时的,但华国的繁荣让晋阳原来的大小不足以支撑华国的繁荣。 所以最终还是决定扩大城池范围。 其实想想扩大也挺好,这说明华国越加的繁荣。 以后就算是迁都了,晋阳依旧可以作为北方重镇,发挥镇守北方的重任。 等天下归于统一之后,中原王朝敌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北方和西方。 陈烨是迟早要对这些异族动手的。 在华夏这片大地上,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就一直开始在与四周的异族在对抗。 尤其是北方的异族,打完了一批,又来一批。 匈奴走了,鲜卑来了,鲜卑走了突厥,蒙古,鞑靼又来了。 从始至终都完全没有解决过这些问题。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王朝暂时解决过这些问题,比如明朝在西南的改土归流,在高原上的自治政策。 一味的杀戮,战争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异族的。 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大融合,大团结。 展现出中原王朝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让他们也成为中原王朝的国民,对国家有归属感,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的周边异族叛乱的问题。 其实汉朝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先例,比如被霍去病从匈奴抓来的匈奴王子金日磾。 后来甚至还成为了汉武帝钦定辅佐汉昭帝刘弗陵的臣子之一。 之后汉朝还接纳了南匈奴,让南匈奴成为了大汉的一部分,不过汉朝对南匈奴的政策上还是没有将他们完全看作大汉的子民去对待。 依旧将他们作为藩属,将他们安置在河套地区,作为北方的屏障去抵挡北方强大起来的异族,甚至还允许他们保留王位。 最终在中原王朝国力衰弱的时候,匈奴又开始了叛乱,杀上郡太守,杀并州刺史张懿,逐渐脱离了汉朝的掌控。 后来刘豹的儿子刘渊甚至还建立了一个政权。 在前往太学的路上,陈烨脑中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大王,太学到了。”听到张睿的提醒,陈烨这才意识到已经到了。
他回过神来,不再去想这些事情。 下了车架,向着太学内走去。 太学作为华国最高学府,面积相当之大! 而且陈烨还在太学里面增添了后世大学的一些元素,所以华国的太学和以往的太学不大一样。 如今华国的太学已经不是当初建立起来那般门可罗雀。 因为蔡邕担任了太学令,原来一些汉室的老臣们虽然不愿意为陈烨效力,但他们一部分人被蔡邕说服,去到太学令研究学问,教授学生学问。 间接性的向华国效力。 其实这些老腐儒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意直接向华国效力而已,如果没有事情做的话,他们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在华国可就活不下去了。 既然都已经把他们抓了,陈烨自然不会放他们离开,去到别的诸侯麾下,与他为敌。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因为蔡邕而到来的人才们,比如阮瑀,路粹等人。 正因为他们在,再加上陈烨发布招贤令,所以又吸引了不少人才前来。 如今华国的太学当中,已经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陈烨的到来并没有提前告知太学令的人,不过陈烨的长相在华国应该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因为他的画像在华国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军营当中,在太学,在每一个行政的衙门,甚至在普通的百姓家中,都挂着他的画像。 陈烨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效忠的是谁。 陈烨的阵仗不大,但依旧带着张睿还有数百名黄巾力士。 当然,到了太学门前,黄巾力士就停在了门外,并没有全部跟陈烨进去,只有张睿带着二三十人陪同。 很多人在看到这样的阵仗之后,都猜测一定是来什么大人物了。 虽然陈烨的画像挂在各个地方,但是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到过他的模样,所以他行走在太学当中,很多人只是觉得他眼熟,并没有认出他来。 当然,也有判断力不错的人,他们在看到陈烨的长相,想了一会儿后这才想起来他们面前的正是华国的王,陈烨! “是大王,大王来了!”“真的假的?!大王不是昨天才回来吗?怎么会出现在这?”
“绝对是大王!我们宿舍里就有一幅大王的画像,抬头就能看到,我一定不会认错的!”
“那还不快去参拜?!”
在有人认出了陈烨之后,太学的学员们蜂拥而至,全部都围在了陈烨的身旁。 张睿立刻带着黄金力士将陈烨围在中间,护住陈烨。 黄巾力士对围上来的学员虽然没有恶意,但他们久经战场,身上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还是让这些学员们不敢轻易靠近。 众人围过来之后,立刻向陈夜行礼参拜。 “拜见大王!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陈烨见自己的身份被认了出来,并没有太过意外。 他面带和煦的微笑,轻轻抬了抬手:“诸位平身!”
“谢大王!”
陈烨道:“今日来太学,是找太学令有事商议,等与太学令商议好事情之后,我会在太学广场演讲,诸位学员可去广场等候。”
说罢,陈烨便向着前方走去。 学员们都很识趣的将路让了出来。 在路上,陈烨想了一想,这好像还是自从太学成立以来,他第三次还是第四次来太学。 之前是因为没有太多学员,他来了也没什么意义,一直都是蔡邕在负责太学的所有事情。 现在太学已经这么多学员,他也的确该来一次太学见一见这些学员了。 不然重视教育,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在被认出来之后,有人便立刻跑去告知蔡邕。 蔡邕得知陈烨突然到访,有些意外,不过还是连忙收拾了一下,带着太学中的博士们一起前去迎驾。 陈烨走到太学中一处叫博学馆的地方,便遇到了正在匆匆赶来迎接他的蔡邕等人。 “拜见大王!臣等不知大王圣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大王恕罪!”
蔡邕带着太学中的一众博士和先生,连忙向陈烨行礼。 陈烨微笑抬手:“诸位快快平身,不必多礼!你们能够来我华国在这太学中传授学问,教授学生,为我华国培养人才,你们都辛苦了!这些时日,我一直在外征战,没能及时来太学拜见诸位,还望诸位先生不要怪罪。”
陈烨这边礼贤下士,和煦近人的态度让众人对陈烨的好感增加了不少。 他们本以为,黄巾出身的陈烨会是个粗狂,豪迈的武人形象。 但没想到陈烨如此彬彬有礼,温文儒雅,倒是让他们有些意外了。 蔡邕连忙道:“哪里哪里,大王征战四方,是为了尽快平定叛乱,结束乱世,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太平和谐,繁荣昌盛的天下。”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请大王随臣入馆。”
陈烨微微颔首,跟着蔡邕等人,进入馆内。 陈烨当仁不让的坐在了主位上,太学的博士先生们则分列左右。 陈烨道:“太学能够有如今的繁荣,还是多亏了太学令,若是没有您,我这太学恐怕只会是一座空壳。教育乃国之根本,您为我华国招揽了这么多有学知识,优秀的学子,请受孤一拜!”
说完,陈烨立刻起身向着蔡邕深深一拜。 蔡邕连忙起身,很是惶恐的向陈烨跪拜:“大王您这是折煞老夫啊!哪有帝王向臣子行礼的?”
陈烨却实笑道:“我这一礼,您受得起!您对于孤来说是长者,是学问上的师者,是天下大儒,很快您还是华国的国丈,孤的这一礼您受得起。”
虽然陈烨这么说了,但蔡邕还是面露惶恐,不过倒也接受了陈烨的这一番说辞。 听到陈烨称呼蔡邕为国丈,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烨即将纳蔡琰为王妃了啊!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确定了下来,但张宁、蔡琰、蔡邕都没有向外宣传,因为他们得等陈烨回来确定之后才能说。 现在陈烨在众人面前说出来,那这件事情这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恭喜大王!恭喜蔡老!”
众人连忙起身祝贺。 “多谢多谢!”
蔡邕喜笑颜开,连忙回礼。 陈烨乃当是英雄,甚至极有可能一统天下,能够成为这种英雄人物的国丈,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陈烨的王妃,这对蔡家来说,那都是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蔡邕当然会很高兴! 众人没有过多的去讨论这件事情,因为今天陈业所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这个。 陈烨道:“今日前来,主要是问问,太学还有各地学舍开办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困难,还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你们都可以一并说说。因为过一段时间,本王可能就要率兵出征冀州,在出生之前,得先解决一下你们的问题。”
陈烨的话,足以见得对教育的重视,这让蔡邕还有太学的所有博士和先生都比较高兴。 蔡邕作为太学令,最清楚太学现在的情况,他连忙向陈烨汇报:“自从大王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广纳人杰,前来华国和太玄的人便越来越多,尤其是大王在灭了董卓,吞并秦国之后,在天下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最近这段时间,前来投奔华国,想要拜入太学的才子多如牛毛!”
“不过这其中也有滥竽充数的,臣与诸位太学令的同僚不敢放松,根据大王您定下的入学标准进行了考核,只有达标的人才能进入太学学习,尽管如此,如今太学的学员已经超过五千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蔡邕很是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般景象。 这让他想起了孔子收徒三千的故事。 如今他下面的弟子数量可要比孔子还多了! 陈烨不由问道:“这其中可有优秀的学员?”
蔡邕回答道:“是有几个不错的,其中甚至还有人去参加过吏部官员的科举考试。比如有一个叫徐福的,还有一个和他同姓的叫石韬。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并州,凉州,关中等地原来是士族的子弟。”
“在家产被没收,土地被收归国有之后,这些原来的士族子弟,他们想要出头,就只有努力读书,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这唯一一条路了。”
徐福? 听到这个名字,陈烨立刻就确定这个人一定是徐庶! 因为随同他的人叫石韬! 此人正是徐庶的挚友,石广元! 徐庶去荆州求学避难的时候,两人是一起去的。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诸葛亮,认识了孟公威等人。 当然,因为两人的提前到来,他们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认识诸葛亮。 现在的诸葛亮或许已经逃到了荆州,不过按照年龄来算,诸葛亮现在才是十多岁。 而且如果徐庶他们已经在荆州拜得名师,也就不会再来华国了。 陈烨微微颔首,道:“这些表现优异的才子,一定要重点培养,重点关注,提高他们的待遇,一定要把他们留在华国!至于那些士族子弟,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根除他们原来那些地主思想!免得以后培养出来,入朝为官之后,又会继续剥削,欺压百姓!”
“谨遵大王之命!”
众人齐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