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就立刻向赵祯递上了一份奏折,奏折中痛斥“磨勘”制的种种弊端,使得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只能一年又一年的熬资历,反而让一些老而昏庸之人得到高位,可谓是大宋官场最大的弊端等等。 范仲淹奏折上的措辞十分严厉,几乎是将磨勘制批的一文不值,不过凭良心讲,磨勘对官员的筛选作用还是很大的,主要是防止官员提拔太快,从而让人找到漏洞,培植自己的党羽等等,而且磨勘制也将人事的任免收归皇帝手中,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在大宋初立之是时,的确是帮助皇帝稳定了朝堂的局势。 但这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事物如果不适应这种变化,迟早都会被这个世界淘汰掉,而磨勘制正是其中之一,它现在非但无法发挥出本来能功能,反而已经成为阻碍大宋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必须把它给搬开。 范仲淹的奏折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就引起朝堂上的又一次大震动,虽然之前审官院并入到吏部时,他们就已经预感到大宋的官场将要迎来一场巨大的变化,只是没想到这个变化竟然从官员升迁的制度开始,这可是关系到所有官员的前程,所以他们自然比任何人都要关心。 范仲淹对磨勘制的痛斥也很快引起了反弹,许多官员开始怒斥范仲淹大言不惭,更多的官员更是联名弹劾范仲淹,当然也有不少的官员对范仲淹表示支持,比如之前上书的宋祁、韩琦等人,十分有趣的是,反对范仲淹的大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官员,而支持他的则大都是年轻官员。 相比较而言,年老的官员熬了多年的资历,品级自然也高一些,官大声音也就大,所以在刚开始时,反对的声音也远比支持的声音大。 但是赵祯很快力排众议的表示了对范仲淹的支持,吕夷简等几个重臣这时也开始表态,甚至连病榻上的王曾也让儿子代为上书,表示支持范仲淹的奏折,磨勘制也的确是时候变一变了。 随着吕夷简与王曾等人的表态,再加上赵祯的支持,于是一道开启了大宋官场改革的圣旨也随之发出,这道圣旨是发给范仲淹的,着令他与吏部的官员一同拟定一个新的官员升迁之法,而且官员的升迁以政绩、德行为主,政绩与德行突出的官员,可以优先得到提拔,这也让更多年轻官员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苦苦的熬资历。 两个月后,经过多次修改的“考课”制也终于制定完成,所谓考课,其实和磨勘一样,都是前唐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甚至这两个名称本来就是通用的,范仲淹他们在前唐的考课基础上,又设计出一套更加合理完备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中李璋也贡献了不少的力量,毕竟他熟知后世的历史,对官员的考核也有一定的了解。 新的考课制度规定每年都由吏部对各个官员进行考核,主要是统计官员的政绩,以及官员在地方上的声望、个人的品行、年纪等等方面,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评定,而每三年一次大考,就是综合三年官员的表现给于任免升迁等等,六年之后还有再考,九年还有通考,如果三次大考有两次不合格,那么这个官员就将被撤职。 考课制度一经公布,也立刻在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考课制许多方面参考了磨勘制,但却加重了对官员政绩的评比,政绩突出的官员哪怕年轻,但也可以得到优先的提拔,反之如果一个官员十分平庸,想要再像以前那样混资历就十分困难了。 随着考课制度的颁布,整个官场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很快稳定下来,毕竟有赵祯和吕夷简等人的强力弹压,哪怕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事实,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无奈的接受。 不过再好的律法也需要实施下去才能起到效果,所以随着考课制度颁布之后,赵祯再次下令恢复御史台的职权,并且全国各州府设立监察御史一职,主要是监管当地官员,每年都要将官员的政绩、品行等登记造册上报朝廷,再由吏部结合平时官员的表现定级。 大宋以前也有御史,但大都不管本职,御史的权力由门下省给事中、拾遗等官分担,现在御史台恢复了职权,原来的给事、拾遗等也转为御史。 除了上面这些变化后,赵祯还对人事任免做了一系列的调动,比如韩琦进入枢密院担任副枢密使,富弼也进到枢密院中任职,杜衍去了尚书省,欧阳修则去了三司等等,这些是赵祯早就安排好的,现在也一切水到渠成。 韩琦这些人都是官场上的少壮派,他们背后也有赵祯的支持,所以他们在进入到大宋的朝堂核心之后,很快也能影响到大宋政策的走向,当然现在还不是用到他们的时候,对于韩琦这些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积累经验,等到日后真正的成长起来后,才是他们一展才华之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对大宋官场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官职被重新划分职权,也有第一批贪腐的官员被查处,从而依法问罪,另外新扩充的监察御史也开始奔赴各地上任,他们不受地方官员的节制,可以直接上书朝廷弹劾官员,记录官员的表现等等,而随着他们的上任,之前的考课制也开始正式施行。 然而就在今年冬天刚刚来临之时,一个噩耗忽然传来,久病于床榻的王曾终于支撑不住,于夜晚悄然离开了人世,不过据说他走的时候颇为安详,甚至他的儿女们也以为他睡着了,直到后来发现不对劲时,王曾已经安静的离开了。 对于王曾的去世,赵祯也十分的伤痛,特别是他想到当初刘娥权势滔天,朝堂上除了鲁道宗和王曾外,几乎无人敢为他发声,可惜鲁道宗早在多年前去世,而王曾今年也走了,这也让赵祯在悲痛之下亲自去了王曾家中吊唁。 李璋在听说王曾去世时也是长叹一声,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对王曾的去世还是感到十分的遗憾,想当初他与王曾初次相见时,对方已经位列执政,他却只是个帮刘娥守皇庄的小小外戚,但王曾却依然对他以礼相待,如果不是时机不对,说不定自己还可能成为王曾的女婿。 除了上面这些私人感情外,王曾的去世对大宋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以前有王曾的牵制,还能平衡吕夷简的权势,而现在王曾一走,再也无人可以制衡吕夷简,虽然吕夷简是个聪明人,但他性格上却有些缺陷,那就是太过霸道,没有了王曾的牵制,说不定政事堂就要成为吕夷简的一言堂了。 王曾的葬礼由朝廷出资,而且赵祯在吊唁过王曾后,也请李璋代自己出席了王曾的葬礼,而王曾死后也被追赠为侍中,谥号“文正”。 这天赵祯将李璋召到自己的御书房,相比垂拱殿,这里更加的私密,没有赵祯的允许,连李太后都进不来,而赵祯让人退下后,这才皱着眉头对李璋开口道:“表哥,王相走了,政事堂无人再能牵制吕相,我心中总感觉有些不踏实?”
李璋一听赵祯的话就明白他的意思,看样子他是想再选一个人牵制吕夷简,只是这个人选却是个大问题,所以才找自己来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