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兴想的就是拉拢一个团体,能获得更多助力。 但是王全旺明白只是单单必要时的帮助,不足以享受人家自己开发出来的资源。 他点了颗烟,很有诚意的说道:“杨总,我听说你在鲁省单独建了几个种植养殖基地,还有配套的加工厨房,和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 不知道你们那的原材料对外销售吗?我想跟你签订供货合同。”
他不光是拿出利益,表明自己的立场。 实际上王全旺是真心实意的想要从杨振兴那里进货。 前面提到了,他除了在泉城有几家店之外,省内其他城市,比如岛城、蓬莱那边,都开设有门店。 他自己没有那么多资金去单独建设自己的配套基础设施。 泉城这边跟郊区菜农签了合同,还要单独找司机每天把货拉过来。 虽然菜价是便宜了,可运输费用不低。 更何况鸡鸭鱼肉这些肉类原材料,除了找大供货商进货,跟农民签合同没人能供应够量。 不同城市这些门店,因为太分散,进货方面很难做到统一。 就导致这里面会出现很多问题,还会产生过多的支出。 如果能从杨振兴那里拿货。 首先质量上有保证,毕竟人家自己的店用的材料也都是一样的,每天每批货都有质检报告,可以追踪到根源。 哪一步出现问题,直接能找到对应处理的员工,管理非常细致。 其次费用上肯定比自己在外面零散着拿货实惠。 不管是蔬菜还是各种肉类,一步到位,不用这样找这家,那样找那家。 最后完善的物流运输系统,能迅速把当天新鲜的食材,配送到省内各个地方。 光那十多辆冷鲜车的车队,比国企都气派。 还不说这只是人家一个省份的规模,在国内几乎每个省份都有类似的布置。 给珠三角和长三角供货的种养殖基地,面积比国有农场都大,辐射周边好几个省份。 至于把命脉交到杨振兴手上会不会出现问题,王全旺一点也不担心。 开饭店或者其他上游企业,供货这方面无疑是重中之重。 别人稍微起点坏心思,直接掐断你的供货链,你生意就没法做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实业企业在做大以后,就会渐渐从找工厂代工,开始收购自己的加工厂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想在供货上出现任何问题,自己能给自己供货,完全不需要害怕这方面的问题。 杨振兴生意做的这么大,门店都开到海外去了,压根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 再说他还有明面上的身份,在全国烹协有职务,还是全国代表。 一旦这样做了,对他造成的影响会十分大,可以说得不偿失。 当然王全旺也不是所有原材料都从杨振兴那里进货。 有道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自己这边原来的进货渠道还会保留一部分。 毕竟事无绝对,自己还是得安排一些防备措施,有后手心里自然不会有担心。 经过他这一说,其他人也立马明白过来,纷纷询问杨振兴是否愿意成为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商。 杨振兴心下满意,但也不好吃相太难看,解释道:“这一点没问题,但公司的产能都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需求安排的生产计划。 如果你们想要从我这边进一些食材的话,我可以吩咐增加一些产量,但增加也不会增加太多,种养殖地基面积在那摆着。 可能只会给大家供应一部分蔬菜肉类,如果全部供应,有点困难。”
这一点是现场所有人需要的。 他们跟王全旺一样,并不打算把店里全部需要的原材料都交给杨振兴供应。 只供应一部分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样他们可以保留一部分原来的供应关系,发生意外时,不会导致店里没有原材料可用。 并非是老板的那些厨师长或者行政总厨,也愿意从杨振兴那里拿货。 虽然最后拍板决定的不是他们,但他们可以跟自己老板提建议。 作为最重要的厨房管理者,他们提的建议,老板们都会认真思考。 只要进的货便宜,品质又好,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而且他们给自己老板找到了更好的进货渠道,可以稳定他们的位置,增加他们在自己老板心里的重要性。 思想已经统一,又结成了一部分利益关系,他们这个鲁省餐饮业同盟,算是初步达成共识。 接下来,他们如果在接下来的时间,跟在官方后面,获得更大的好处。 这一点杨振兴没有过多的参与进去。 说实话,他已经在这次行动中获得了足够多的好处。 之前跟领导吃饭是,旅游局的唐局长也跟他暗示了未来官方会对他的生意更为照顾。 别的不说,只要有省旅游局,或者旅游厅,加上省烹协和地方烹协照顾。 随便给他们店门口挂几个牌子,客源还不是随便来? 跟拉拢到身边的同盟吃过饭,这次鲁省之行才算彻底结束。 回到京城后,杨振兴吩咐张成安排鲁省那边的后勤管理,和那些盟友对接洽谈。 剩下的事情他无需多管,只要注意着大方向即可。 谈好归谈好,许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发挥出同盟的优势,还需要一些时间,互相深入接触磨合。 不过现在暂时没有别的事情,但进入下半年,各种比赛开始变得多起来。 全国烹饪协会,继去年‘名厨进北大’活动圆满完成后,今年又组织了‘名厨进清华’活动。 之前搞出那么大动静的杨振兴,这次肯定逃不过邀请。 除此之外。 全国淡水鱼烹饪青年厨王争霸赛、中国名宴暨私房菜烹饪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海鲜烹饪技能大赛、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等一系列比赛,也相继给他发来了评委工作邀请。 甚至世烹联,也就是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也给他发来了两个国际比赛评委的邀请。 这是杨振兴第一次接到国际赛事评委工作,让他十分开心。 要知道他现在还不是国家一级评委,能取得这份工作邀请,可以说打破了常规。 他清楚这可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明白了苏会长那边的计划,已经有了一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