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林灵素的特殊作用,对道教的发展,对北宋历史和宋徽宗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下面专门再讲讲他。姓名:林灵素,字岁昌、通叟曾用名:林灵噩籍贯:温州出生时间: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去世时间:1119年(宣和元年)主要成就:创立神霄派、推动道教的发展主要著作:《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天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林灵素出身贫寒,但心志高远,很小的时候离家闯荡江湖了。《宋史》中记载他弃释从道,其中的原因则语焉不详,所以引来诸多后人前去考证。比如《宋史全文》中称他“无行”,陆游的《家世旧闻》中称他“嗜酒不检”,郭彖的《暌车志》则讲了一个比较恐怖的故事,大意是说林灵素在寺庙里时不好好干活、念经,还经常跑出去喝酒,当师傅责问他的时候就用手捂住左脸,师傅挺奇怪的,我这里给你做思想工作呢,你捂着半边脸是几个意思?当小林把手放下来的时候,左半边脸却变成骷髅了,这还不算完,他还对师傅说你要是再管我喝酒,我就再把右半边脸也变成这样。综合起来,大体上还是林灵素在小时候就酗酒、“无行”,如果他真的是这样人的话,是不太可能在寺庙里混下去的。至于林灵素行走江湖,包括成名以后,大约也是会些比较偏门、邪性的法术,以至于念常和尚的《佛祖历代通载》、朱熹的《朱子语类》、王明清的《投辖录》、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以及《清波杂志》《郑子卿》等诸多文献中都不说他身怀法术或仙法,而是说他比较邪性,会的也是妖术。至于林灵素是如何成为道士的,史料记载也不尽相同。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他在蜀地跟随道士赵升四处云游,赵升死后,他的遗产就归了林灵素。就和武侠小说的套路一样,在赵升的遗物中,有一部仙家秘籍,于是林灵素就学会了仙家秘术,当然了,别人都说他学会了妖术。实际上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林灵素当时还会一套神霄雷法,这是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考证的,比如《两浙名贤录》、万历年间的《温州府志》等称他得了“神霄大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则有更加详细地描写,不过因为赵道一是元代人,他这部通鉴描写的内容仅作参考。最有说服力的是南宋的赵与时,他的时代离林灵素很近,而且他自称所记载的林灵素的内容都是来自和林灵素同一时代的耿延禧的《林灵素传》,而且是“不敢增易一字”,所以,林灵素在蜀地跟随着赵升学道,而且得到了神霄天坛玉书,学到了神霄雷法这是可以确定的。有道友会问了,林灵素学到了雷法,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要知道自古雷法就是公认的至刚至阳至正的,是妖邪的克星,林灵素用雷法施展妖术是不是很不好理解?其二是这个道人赵升,据我不负责地分析,应当是一位冒名或托名的道士,不知道诸位道友对赵升这个名字是否还有印象,他是张道陵的弟子,当时王长和赵升是寄托了张天师的长生之梦想的。符箓和雷法是天师道的看家本领,所以林灵素精通这两种道法就可以说得通了,不过本已经是仙人的赵升,不至于活到宋朝就死了吧,所以既然安排他来传授林灵素功法,就别把他说死了才合理。总之,林灵素是学到了法术,所谓身怀法术心不慌,从此江湖任逍遥,从小就喜欢四处浪的林灵素行动轨迹就更广了,当时要是有手机定位,估计满地图都黑了。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提到林灵素,大意是会稽天宁观何道士喜欢种花、酿酒,来往客人都会热情接待,不过却因为招待了一个造反的人被牵连坐牢了,虽然最后因为没有参与被放了出来,却也畏客如虎,谁来也不接待了。就在这时候,又来了一个道士,却被何道士骂了一顿拒之门外,陆游称这个道士就是永嘉林灵噩。大概是从小就恨上了寺庙、和尚,林灵素非常喜欢到各地寺庙里打秋风,招惹得和尚们都极为厌恶他。林灵素入京以后,当然了,史书对林灵素何时入京记载也不详,由于他的入京时间关系到徽宗佞道的时间,所以很多学者也做过考证,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前后差几年就不管了。总之林灵素凭借手段,在京城翻云覆雨,很快就在首都名声大噪,于是就成了徽宗的座上宾。林灵素本身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这些能力被他的善于奉迎、溜须拍马和吹牛皮等诸多优点所掩盖,总之是把徽宗搞得是头晕眼花,腿脚不利。比如徽宗常看他用符水治病,林灵素就会不经意间让徽宗听到有人说自己二三十年的老顽疾,就是喝了林仙师的符水就好了之类的话,这种江湖把戏自然瞒不过慧眼如炬的诸位道友,可徽宗却被骗得愈加宠信林灵素了,林灵素这个名字就是徽宗那时赐下来的,可谓是贵震一时。每逢初七,徽宗还要请林灵素搞学术讲座,上自公卿,下至黎庶,“观者如堵”,“始化奉道”,徽宗亲笔给林灵素题字“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还给他发了一块特殊通行证,让他可以随时出入自己的皇宫。1118年,徽宗赐林灵素“金门羽客”,加封“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一通官职封下来,首都人都把他和宰相并列,称为“道家两府”,期间道教兴盛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这也是林灵素对中国道教发展的一大贡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宣和元年三月发大水,眼看都城被大水围着大家都发慌,徽宗就请林灵素施法把水退了。结果林灵素在城上又祭天,双祭地,水里龙王祭了,就是不见水退去,于是就回来找徽宗说:“陛下,这个水不退,不是说我法术不灵,而是天道不许我退。”
徽宗大惊:“那是因为什么?”
“这水是因为太子才来的,所以只有太子才能退。”
林灵素显然是拿这事来暗指太子惹了上天,才发大水来以示惩戒。于是徽宗命令太子去退水,果然太子四方上香,再一通拜,大水立刻后退了四丈,当天晚上完全退了,首都的全体百姓反倒是感谢太子的圣德。林灵素眼看没害成太子,于是借机上表乞骸骨,当然徽宗是不答应了。但是对于这件事,多数史书上则是有另一种说法,说林灵素上城作法退水的时候,征调来的民夫们突然对他发动袭击,“役夫数千争举梃欲击杀之”,这样就让徽宗才发现了自己一直尊敬有加的林道长的真实面目,竟然遭人恨到了如此地步。后来,林灵素又和太子争道,史书称他“恣横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敛避”,太子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哪能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于是就跑来找老爹告状,徽宗是真有点火了。实际上,目空一切的林灵素早就不拿徽宗的儿子们当一回事了。《宋史》记载他“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特别是对太子,就更有意见了,起因还得从林灵素鼓动徽宗限佛说起。由于一系列的限佛政策的推行,和尚们不敢把徽宗怎么样,于是就把林灵素恨上了。有一次,在太子赵桓的支持下,十几个胡僧和五台山的和尚道坚等人组团来挑战林灵素,结果林灵素大发神威,力败一干和尚,和尚们甘愿戴冠执简。就算是自己大获全胜,对于太子如此和他过不去,林灵素自然是很不满意了,借和太子争道找回点场子,也落了太子的面子,殊不知,人家是一家人,欺负自己的儿子,徽宗再糊涂也知道远近亲疏。说到排佛,这里插一句,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也提到过林灵素排摈佛教的事,不过由于他是站在了道教的对立面上,所以说元恶林灵素“尚未敢革寺名为观名,改佛像为道像”,而有的学者称他是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在后面讲全真教的时候再专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与太子闹矛盾,加上退水被围攻等事件综合起来,凸显了林灵素的骄狂,徽宗也不喜欢这样的人。有些学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曾敏行的《独醒杂志》等史料中记载的一个假道人冒吕洞宾之名来访林灵素,并在观内墙上提诗,被有心人拿来宣扬取笑徽宗和林灵素也让徽宗很不爽,细节不多讲了。总之,最后徽宗于1119年十一月(宣和元年)把林灵素训斥了一通后贬为太虚大夫,把他赶回了温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