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糜汉 >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尽管是在盛怒之下,但是曹丕并没有直接下令张辽率军出击。  因为现在张辽手中虽然有着三万战力彪悍的曹魏中军,但是相比于樊城外的六万汉军,数量上还是有些悬殊的。  曹丕想让张辽主动出击,是想让张辽为他击溃汉军雪耻,不是想平白送给敌军一场大胜。  而曹丕纵算再如何不通兵略,他也知道要想在野战中正面击败敌手,那么己方的兵力至少不能弱于敌方。  于是乎为了完成心中的那个目的,曹丕发出的第一道诏令便是召集各地的曹魏虎将前来。  而曹丕的第二道诏令便是让中领军朱铄,率领着三万从各地集结而来的外军火速南下。  在之前曹丕亲征之时,他便从洛阳带来了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  虽然那八万大军不全都是曹魏的中军,其中只有五万左右才是。  但是后来在曹丕天子诏令的不断催促之下,集合在宛城内外的魏军,早已经超过十数万之众。  而这十数万大军中,单单正卒就有接近十万之众。  这便是曹魏傲世天下的实力。  这也是曹丕可以任性打这场仗的最大资本。  本来宛城内的中军有五万之众,那五万曹魏中军之前在曹丕的命令下,被张辽带走三万南下,所以目前宛城中只有两万曹魏中军。  论战力,曹魏中军的战斗力是北方诸军之冠。  所以按照常理来说,曹丕应该让朱铄率领另外的两万曹魏中军南下才是。  只是曹魏中军是曹操留给曹丕震慑地方,保护曹家的最大底气。  曹丕再如何昏聩气愤,也不可能将身边的中军都派出去,从而让自己身处在一群地方军之中。  而朱铄所带领南下的三万的外军,他们的前身本就是曹操生前留在地方的中军,所以这三万外军的战斗力亦是不差。  正面对抗的话,用他们与樊城外的汉军对阵已然足够。  更何况就算出战不利,宛城还有数万魏军可以作为后盾。  而在朱铄率军离开宛城的时候,时间已经悄然迈入了汉章武二年元月。  本来元旦一日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特别是身为天子的曹丕,这一日他是要大宴群臣开展朝会的。  而这种礼仪以往是曹丕很重视的方面。  只是出了那一档子事后,曹丕很显然没有了庆祝的情绪。  曹丕不想庆祝,他底下的大臣更是一嘴都不敢提过元旦的事。  这段时间以来,宛城中的大臣哪怕是心中不想魏军出战的,这时也只能绞尽脑汁的为曹丕思考如何击败汉军的策略。  鲍勋的血现在可还在议事的大殿中,未被洗去呢。  本来应该因为元月而充满欢声笑语的宛城,这段时间的气氛却压抑的很。  甚至这段时间以来,宛城上空的天气都是阴云密布的,那黑压压的乌云压得城内的人快要透不过气来似的。  现在宛城中的曹魏诸臣都很羡慕领军南下的朱铄,至少他不用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提心吊胆。  在曹丕的高压催促之下,许多条诏令从宛城发出快速的送往四方,那些诏令是发给各地曹魏的成名多年的统兵大将的。  关羽与张飞皆是万人敌如何,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这便是曹丕现今心目中的想法。  而就在整个宛城内外都因为曹丕的怒火开始忙碌起来时,一位身穿锦服的老者缓缓登上了宛城的城头。  这位老者便是时任大魏侍中的刘晔,刘子扬。  刘晔看着下方不断从城门口奔出的各路信使,他一双似乎可以看穿世事的目光中,隐隐闪耀着担忧之色。  最后刘晔无奈的叹息一声,他看向了天上似乎要压向脚下这片城池的乌云。  天空阴沉,不见丝毫阳光。  这时一阵微风从城墙上吹过,带起了刘晔背后的发丝,感觉到自身发丝在风中飞舞的刘晔,伸出手去感受着这在天地间突然而起的寒风。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宛城这方天地间的寒风正变得越来越迅疾。  “这天下,风已起。”

“那天上的乌云,又可以遮蔽日光多久呢?”

察觉到这一幕的刘晔,如自语般说出他心中的推断。  曹魏良才最多,在许多贤才陆续去世后,如今世人公认的曹魏第一智者乃是贾诩。  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被公认为曹魏第一智者的贾诩,心中却颇为佩服着一个人,这人便是刘晔。  “帷幄设计,坐照千里,淮南子扬也。”

刘晔在说完那番推断后,又自嘲般地笑了一声。  这天下间的风,自桓灵以来,又何时停止过呢?  本来刘晔以为随着许多英雄贤才的相继离世,这天下会安定一段时间。  但是现在想来,只要世上一日有人,那么那带着血腥的寒风就一日不会停息。  想通这点的刘晔重重地发出一声叹息。  因怒兴师,竖子之为!  ...  朱铄身为曹丕的好友又是心腹大臣,他当然知道曹丕现在心中的恼怒有多甚。  所以在曹丕的诏令发出后,他率领着集结好的三万魏军快速的朝着偃城而去。  在之前张辽率领三万曹魏中军南下之时,花了快二十天的时间。  但是在朱铄的带领之下,三万魏军倍道兼程,不出十日就已经到达偃城之外。  因为朱铄是突然带领着大军南下,所以张辽是朱铄到达离偃城外不远处时,方才从斥候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张辽与杜袭眼带担忧地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已经在南阳郡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他们二人就在樊城的不远处,又岂会不知道呢?  他们之前在知道糜旸的诡计后,就十分担心曹丕会因此怒而兴师。  不过他们心中还是有着一些希望,他们希望宛城中的众公卿大臣能够劝阻住曹丕。  但可惜随着朱铄领着三万魏军到来,他们心中的那一丝希望亦已经悄然破散。  朱铄在领军到达偃城外后,便命令麾下的大军在张辽大军的大营旁安营扎寨,随后他便径直来张辽的大营中宣读了曹丕的圣旨。  在朱铄所带来的圣旨中,曹丕仍然任命张辽为这六万魏军的主将,只是他将张辽的作战任务从守卫樊城,变成了击溃樊城外的汉军。  嗯,是击溃不是击退。  在朱铄念完圣旨中的内容之后,朱铄让张辽接旨领命,但是张辽的脸上却浮现一些犹疑之色。  他并没有马上起身接旨。  但就在张辽有些迟疑的时候,在张辽背后的杜袭推了张辽一把,示意他赶紧接旨。  在被杜袭推背之后,张辽方才从犹疑中恢复,最后他暗自咬咬牙,上前从朱铄手中接过了曹丕的圣旨。  虽然曹丕的圣旨是用上好的帛书所写就,但是当这封圣旨落入张辽的手中时,他只觉得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何为乱命?  这就是。  刚刚在接圣旨之前,张辽有想过给曹丕上书进行劝谏。  但当他想到宛城中那么多公卿大臣都无法劝阻曹丕,而他自己一个身份敏感的大将,虽然表面上很受宠,但实际上又怎么能劝动曹丕呢?  曹丕毕竟不是曹操。  曹操是不会对他太过宠信,但是他见识卓远,能清晰的分辨出自己的谏言是好是坏。  至于今上,从今日的表现足可以看出,并不具备这种特质。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当他进行劝谏后,很可能会引得曹丕进一步盛怒,从而临阵换将吧。  既然曹丕已然决意出兵与汉军决战,那么身为臣子的他们纵算心中有多不愿,最后也只能照做。  在诸将林立的大帐中,张辽一脸复杂神色的将曹丕的圣旨紧紧攥在手中。  而见张辽已然接过曹丕的圣旨,朱铄便来到张辽的下首站立,自张辽接过曹丕新的命令的那一刻,他也成为张辽的一位下属。  “传令下去,全军加紧操练,不日出征。”

曹丕给张辽下达的新的命令,虽然是要击溃樊城外的汉军。  但是曹丕亦在圣旨中说明,他已经在加急调来一众武将助阵。  所以短时间内张辽要做的便是加紧操练麾下的六万大军,让他们尽快恢复到战时的状态中。  当张辽的这个命令传遍大帐中后,大帐中的诸将纷纷对着张辽一拜:  “唯!”

...  此刻在遥远的洛阳宫城中,刚刚被曹丕封为齐公的曹叡,正在他的寝殿中聆听着对面一位老者的教诲。  这位老者正是刚刚被曹丕任命为齐公傅的贾诩。  贾诩看着坐在对面认真听讲的曹叡,他眼神中的赞赏之意丝毫不加掩盖。  这种赞赏的目光,以往贾诩从未给过曹丕。  在目前曹丕在世的诸子中,只有曹叡迈过十岁这个关卡。  再加上曹叡是曹丕的长子,所以曹丕封曹叡为齐公的意味已经路人皆知。  名为齐公,实为太子。  在之前教导曹叡之前,贾诩就通过日常的观察得知曹叡是个不同凡响之人。  若要类比的话,论远见曹叡可与曹操相比较。  而在真正开始教导曹叡之后,贾诩才发现曹叡给他的惊喜远远不止如此。  可能是因为天赋的原因,或可能是从小被曹操教导的原因,所以曹叡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作风上都很像武帝曹操。  即使因为年纪与经验的原因,现在的曹叡还不能达到武帝在世时的高度,但由此可见曹叡的可堪造就性。  贾诩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名师,作为名师的他能教导一位高徒,亦是他颇为高兴的事。  贾诩看向曹叡问道:“近来南阳多事,有议者认为樊城临近汉水,守之不易而敌军攻之甚便。  所以他们建议陛下放弃樊城,收缩防线固守,齐公如何看待此事?”

贾诩知道曹丕让他担任曹叡的师傅,不是让他教导曹叡经学典籍的,这样的师傅曹叡太多了,曹丕是让他教导曹叡智术之道的。  所以贾诩的教学就一直是以时事问询考教曹叡,通过此来教导他。  而曹叡在听完贾诩的话后,对着贾诩一拜后恭谨地答道:“不可。”

“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樊城,西固祁山,贼来必先争这三城者,地有所必争也。  纵今羽率大军攻樊城,亦不足虑。若敕诸将坚守,时日一久,贼众自退也。”

曹叡与曹操很像的一点是,他从不以名声论断一个人。  甚至他对徒有其名之辈颇为厌恶,相反对贾诩这般名声不好却智计无穷的大臣颇为喜欢。  这一点得益于曹操在世时对他的教导,亦因为他的生母甄氏的来历问题。  再加上这时甄氏还未惨死,曹叡的性情还未到达偏激的地步,所以他对贾诩的尊重是真诚的。  而贾诩在听完曹叡的回答后,他点点头随后加大难度问道:“今樊城外贼寇云集,议者多有意欲发大军而剿灭之,齐公以为如何?”

曹叡在听完贾诩新的问题后,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答道:  “昔武皇帝圣于用兵,察刘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今若大发兵马进军就樊城讨关,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所宜深虑。  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故以上佳之计,应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南方二虏必自罢弊。自那时,天下何人是我大魏敌手?”

听完曹叡的这个回答后,贾诩不禁抚须微笑起来。  若将来此子继位,大魏至少还可昌盛数十年,而他贾氏一族依附在大魏的羽翼下,亦至少可繁荣数十年。  而就在贾诩对曹叡的表现十分满意的时候,突然有宦官进来对贾诩与曹叡禀报了一件事。  这件事说的便是方才有圣旨来,将武卫将军许褚急召前去宛城。  并且从这名宦官的口中,贾诩与曹叡二人得知了曹丕为何如此做的原因。  听到这个消息后,曹叡的脸上浮现羞怒与担忧之色,他立马就要起身前去阻止。  曹叡再如何聪慧,毕竟还是一位少年,性情不够沉稳。  而他急躁的举动却被贾诩所阻拦。  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贾诩不禁气的揪下了几根胡须。  他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为何曹丕就是不肯听他的。  但是事已至此,深知曹丕为人的贾诩知道,现在的曹丕没人劝得动的。  所以贾诩急忙拦住了曹叡,并且对他耳语道:“齐公应好好修学,不可太早插手陛下的决策。”

“齐公要将目光放在将来,这时不可触怒陛下,母以子贵!”

贾诩虽然没有把话说的很清楚,但是聪慧的曹叡明白了贾诩话语中的含义。  想到甄宓的他,当即放弃了心中想要劝阻的想法。  见成功劝阻住曹叡,贾诩最后无奈的闭上了双眼。  大魏的希望,只能放在曹叡身上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