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不再是浓浓的嘲讽和鄙夷。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她的夫君,也是英雄。 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这便是李清照一直渴望的风骨。 真好,她嫁了这世间的大丈夫。 赵明诚的眼睛也很亮,即将年过半百的他,伸手将李清照抱在怀中“清照,谢谢你。”
谢你,二十余年前的优秀和磨砺。 也谢你,二十多年的风雨同舟和不离不弃。 这一刻,赵明诚才真正认识到,那三年,之与他一生之益。 回顾过往,他性格中的弱点,才越发明显。 若非清照,可能他在收到属下叛乱消息后,就胆小惶恐的弃城而逃了。 清照才是照亮他一生的存在。 因为清照,年轻气盛时,他越发优秀。 也因为清照,年近半百,也能无愧于心。 他何德何能,又何其幸运。 李清照一怔,回抱住赵明诚。 这对早已不再年轻的夫妻,依旧相依相伴相濡以沫,没有隔阂,没有芥蒂。 收拾好江宁城的烂摊子,南宋宋高宗赵构下旨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事,赴任前,赵明诚需先到建康受诏。 恰巧,李清照染了风寒,不宜舟车劳顿。 “清照,待我到建康受诏赴湖州安排妥帖之后,遣官兵前来护送你前往湖州” “你意下如何?”
赵明诚接过药碗,又替李清照塞了塞被子,温声道。 李清照病恹恹的,咳嗽了几下,声音中带着浓重的鼻音“你无需担忧我,安心赴任便好。”
“你也知道,我自小便随阿娘习武,自保之力还是有的。”
赵明诚眉头紧皱“这风寒来势汹汹,怎么可能不担心。”
“你安心养病,等我回来接你。”
赵明诚不放心的嘱咐着。 喝完药没多久,李清照便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赵明诚打点好府中的一切,向宁姨娘辞行。 “姨娘,清照麻烦您多劳心了。”
宁姨娘点头应下。 照姐儿和姑爷都真心实意把她当作府中的老妇人孝顺。 她这一生,好似才是真正的平安顺遂。 赵明诚离家后,李清照的身体在精心的照料下一天天康复。 但李清照却总是觉得心神不宁,眼皮时不时就会跳动,让她很是心慌。 是明诚出事了? 还是迒哥儿? 这世上能牵动她心绪,与她关系紧密的人太少太少了。 “姨娘,我心中很不安。”
李清照忧心忡忡,面色略显憔悴。 宁姨娘宽慰着“姑爷有官兵护送,且一路并无遭遇金兵,而迒哥儿居临安,尚算平静。”
李清照摇摇头“一定是有人出事了。”
在车马很慢,通信不便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焦灼的等待着赵明诚和迒哥儿的家书。 这一刻,她真真正正的体会到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等啊,等啊。 等了好久。 等来等去,李清照没有等到赵明诚顺利赴任湖州知事的消息,反而等来了赵明诚病重药石无医的书信。 信从李清照的手中滑落在地。 重病。 药石无医。 这些字,于李清照而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她和赵明诚已经相守二十八年了。 年轻时的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到中年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二十八年了…… 赵明诚给了她最赤诚,最坚定的相伴。 眼泪大滴大滴落下,李清照掩面而泣。 她没有阿娘了,如今就连明诚也要离开她了吗? 明明,明诚那句回来接她尤在耳边。 宁姨娘弯腰捡起落在地上的信,一眼扫过,心中不忍。 “照姐儿,去吧。”
宁姨娘拍了拍李清照的肩膀,柔声道。 李清照星夜兼程,前去寻赵明诚,但事与愿违,赵明诚并没有与病魔抗争成功,还是撒手人寰。 天上人间,不复相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在病榻挣扎而死的赵明诚,面颊凹陷,眼眶秃起,枕边盒子里放着的是他未来得及送出去的信。 这一生,他应是幸运的。 李清照将手掌放在赵明诚尚有余温的手心,低头轻啜。 其实,来之前,她便是有预感的。 可是她心中依旧有着些许侥幸,想要祈求满天神佛,不要着急带走明诚。 满天神佛,好似从不会悲悯世人。 生老病死,注定别离。 当年的阿娘是这样,明诚也是这般。 李清照撑着身体一力操持好赵明诚的丧礼,带着满身的沧桑和风霜接宁姨娘不断迁徙。 金兵渡过长江,战火依旧在不断肆虐。 临安。 常州。 镇江。 建康。 平江。 越州。 明州。 李清照自己也记不清在金人铁骑的肆虐下,她辗转于多少个地方了。 就连宁姨娘也离开了…… 若问她累吗? 自是累的。 但她依旧想活着。 她一直都不曾忘记阿娘对她的教导,她不仅仅是阿娘和爹爹的女儿,也不仅仅是明诚的妻子,更是李清照。 清澈,光明。 她会一个人不断的完善金石录,守护好所藏。 她会将她一路见闻一一记下,千疮百孔的江山,战火侵袭的百姓,以及有人不屈不挠的反抗。 她还要将自己所了解的,一点点告诉身旁遇到的人。 她虽弱小,但依旧能坚强的立于世,尽她所能影响周遭之人。 阿娘,您当年所关注的相州小郎君成了岳家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英勇抗击金军的将军。 百姓称赞,同袍信重。 阿娘,那位被金兵押解北上的秦家郎君南归先升任参知政事了,后又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成功拜相了。 但,如今的秦家大郎再也当不起阿娘的关注。 被金掌控期间,谄媚于金,在挞懒的卵翼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是罕见的被掳走的人员被金人善待的。 也曾代表金人劝降宋朝的军队。 南渡归宋,被高宗重用。 和议成为了秦家郎君的主色调。 据言,秦家郎君返朝后,便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请求高宗与金人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