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两件礼物“战事?”
小竹点点头。“十一娘,在你和殿下的不在新锦的日子,番郡传来的内乱的消息,文玉公主的夫君番郡王,死于战乱,文玉公主的小儿子也没了。”
“在李亚将军的护佑下,文玉公主与大世子,已在归锦的途中,许是今日能到。”
文玉公主,季宜妍,今年二十七岁,先帝第十个孩子,是为十公主。她李太妃的女儿。李太妃一生孕育四个孩子,三子一女,季宜妍便是她排名第三的孩子,也是她唯一的一个女儿。李太妃素来疼爱她,养在身边十七年,实在不得不出嫁时,她才让女儿出嫁。季宜妍是季和十二年嫁入番郡,成为番郡王妃的。那一年,先帝身体欠佳,文玉公主妙龄年纪,本是不愿嫁给番郡王的,可为了仁孝二字,她最终是嫁了。番郡位于椰城与新锦之间,距离并不遥远。但番郡王是番族人,这便是文玉公主最初不愿意出嫁的原因。“番疆为何乱了?”
小竹:“原因未知,传到新锦时,便说番郡王去了,番郡的手下叛变,城里一片混乱。”
元笙一:“番郡之地,有番族人,该不会是因为璃王殿下的事情,而反抗的吧?”
番族人,原本是住在南疆外侧一带的,是个独立的游牧民族。这个名族,自强,却因人少,经常受到周边小国的欺负。新上任的族长番丘丘见季国日益强大,为族人安居乐业,便想与季国联盟,得季国庇佑。册子记载,季和十一年,番族族长番丘丘递交友书,愿为季国城郡。帝棣为现城邦友好,允番族人迁居疆郡城,疆郡更名番郡。帝允番族之长为番郡王,掌管番郡。番族族长番丘丘感帝诚心,愿结百年之好,特求娶公主。是以,帝赐婚于文玉公主与番郡王。季和十二年三月,文玉公主入番郡,是为番郡王妃。元笙一:“番族,从根源来看,算是异族人,璃王殿下也是异族人,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小竹晃着脑袋,点头道:“十一娘,你说得很有道理。”
“可是,算时间,番郡叛乱时,璃王殿下还未认罪,国监台也未公布罪名呢。好似也没什么关联呢!”
两人正说着话时,佟嬷嬷进来了。佟嬷嬷作揖行礼:“老奴拜见王妃,请王妃安。”
元笙一……这佟嬷嬷,又是想折腾一些什么事情呢!好端端的,为何今日就来请安了?元笙一抬了抬手,“起来吧,佟嬷嬷,是有何事?”
佟嬷嬷弓着身子,微微低着头,道:“王妃,东园今日起开始整理修葺、布置,不知道王妃可有何要求?”
元笙一:“东园?”
回到东园,便是预示着王妃修行之日结束了。小竹想起什么似的,一下子的窜了起来。她擦了擦拿了红薯的手,道:“十一娘,我差点忘记了。”
“王爷给你的第二件礼物是这个。”
小竹从袖中取出一个折子,确定没有损坏后才递上去。是一份折子,官方文书的折子。第二件礼物?元笙一笑了声,拍了拍她脑袋,道:“我还以为两件礼物是两个红薯呢!”
小竹嘻嘻一笑:“怎么会呢!”
展开折子,折子上盖的太后凤玺十分醒目。折子上写了一些文绉绉的话。大意便是王妃修行一年余,已经抄录经书多少,祖感其真诚什么的,功德已是圆满,特青回王府,主理事务……小竹喜滋滋的说:“十一娘,开心吧!殿下说,你醒来一定要给你的。”
“我猜殿下是昨日便想给你,但是他回来时,你已是睡着了。”
小竹一开心呢,忘记佟嬷嬷在一旁站着了,直接的搂着元笙一的胳膊肘子。佟嬷嬷提醒道:“小竹,注意礼仪,身为婢女,哪怕是近侍女,也不可如此无理。”
小竹:“佟嬷嬷!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古板。”
佟嬷嬷义正言辞道:“王爷今晨有令,王妃今日起,主王府事务,既是如此,礼节不可废。”
小竹气得跺脚,朝她大声的哼了声。换来的是佟嬷嬷一句接一句的教导。她快要被烦疯了,为了不继续听他的唠叨,便是守礼起来。佟嬷嬷依着规矩,教导了元笙一一些礼仪,待她觉得稳妥了,她便作揖请退。“王妃,东园筹备的物品的册子,奴中整理好后,午后送来请王妃过目。”
“王妃有何要求,可尽管告知奴婢。”
元笙一:“待看过册子后再定夺!嬷嬷,午后时,府中的账目,也一并带过来吧。”
佟嬷嬷眼神闪过一丝诧异,随即恭敬作揖,“是,王妃。”
佟嬷嬷一走,小竹如释重负的摊坐在地面的软毯子处。她叹道:“佟嬷嬷终于是走了,再不走我都要疯了。”
“十一娘,你说,都过去一年多了,她为何还是这幅模样,不通人情,和刚来府里的时候,一样讨厌。”
元笙一伸手拉着她起来,摸摸头,道:“难为你了,你去吃些果子吧。”
“这可真是难为我了!”
小竹展开双手,抱住她,“十一娘……”“十一娘,你为何不烦她的规矩了?倒是你不烦她的规矩,学得快,又学得好,这才提前结束了呢。”
“十一娘……”“你啊,小竹,快去洗几个果子吧,端到书房去,我去看看书册子。”
“又去书房!”
小竹扁了扁嘴,道:“你如今真是越来越像一个王妃了!”
元笙一捏了捏她脸颊,“小竹,快去,待事情少一些,我带你出去玩。”
提着玩,小竹便来了劲,飞快的去洗果子了。书房里,看了会关于番郡的记载册子,理了理思绪后,元笙一便决定去一趟国监台。若芙蓉山真和番郡之乱有关系,那璃王殿下的认罪,就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了。若是如此,璃王指不定是知道一些什么的,他可能是为了谁而顶了这个罪名的。这件事情透露这太多的迷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