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这几个特权堪称是古代权臣们的标配,要是没有一两个这样的特殊待遇。很难将其看做是权倾朝野,干到人臣至极的顶级权臣,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那种。而“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是啥意思?出警入跸又作何解?所谓,入朝不趋华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当然是历史上为了彰显皇室威严给大臣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在朝见天子的时候,不能像寻常百姓一样放浪奔跑,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摇大摆、晃晃悠悠,跟溜街式的慢走,因而规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时候只能以一种“趋”的方式觐见(两汉时期尤为如此),其他方式都不允许,否则视为以下犯上,是个不小的罪过。“趋”在便是指的乃是小步慢跑的意思,具体模样就是要大臣们稍微弯着点腰踏着小碎步跑,好以此体现出臣子对皇权的尊重,基本上所有的官员们都得这么上朝,甚至普通臣子就连步子迈得太大,或步幅太慢,会被视为大不敬的举动,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言官们的弹劾。而一旦获得了“入朝不趋”的待遇。就意味着权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样小跑着觐见了,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样无拘无束的上殿,在外逛街啥样,在宫门里觐见就可以什么样,摇大摆的,风风光光的,反正就是能够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的走路。至于,剑履上殿中的“剑”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宝剑,“履”在古语中的意思是鞋子,因此顾名思义,剑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觐见皇帝,也是一项很高的特权了。因为是在,秦汉时期,普通臣子不管有多大的官多大的权,上殿觐见皇帝,都必须要脱鞋光脚,那些备受信任的老臣顶多给留双袜子,身上的佩剑武器也一定要取下,身边不能带寸铁,以示对皇帝和皇权的尊重,否则会被攻讦有刺王杀驾的嫌疑。只有顶级权臣才可以获得剑履上殿的特权,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拥有可以直接对皇帝造成极大杀死的能力和武器。赞拜不名也称谒赞不名,在古代的时候。当上朝的时候,大臣在朝见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被挡在宫门之外,等到皇帝想见谁的时候,就让太监对外大喊:“大丞相某某某觐见”,亦或是“大将军某某某觐见”等等。又因为古代上朝议政时,因为官员数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把每个人都记住、记清,因此臣子如果向上奏事,也必须由赞礼官向皇帝通报其官职及姓名才行。而一旦获得了赞拜不名的特权,太监或赞礼官喊权臣的时候就不能直接提其名字了,只可以提其官职、身份。有人可能是会奇怪于,区区不提名字算得上什么顶级荣誉特权,但是在华夏古代这是一种非常高的特权,毕竟因为在华夏的古代直呼其名是一件十分不“礼貌”的事情,除非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是长辈,否则直呼其名就是一种嘲讽、看不起的意思。而在宣人觐见的时候不提权臣的名字,就是“为尊者讳”是意思,而当作为“九五之尊”象征的皇帝都不提权臣的名字时,实际上隐晦的体现出了权臣的身份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意思,由此可见“赞拜不名”的待遇之高。出警入跸,即帝王出入时警戒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就是古代交通管制的意思。按《古今注·舆服》中解释的:“警跸,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跸止也。故云出警入跸也。”
“出警入跸”本为帝王专有的待遇,但也会主动或被动给一些权臣,也表示着该权臣实际上与皇帝权利平等了。历史获得以上几项恩宠的大臣并不鲜见,比如西周的姜尚、西汉的萧何、汉末的董卓、三国的曹操、曹魏的曹真等人,他们或作为开国元勋,或作为朝廷重臣,都曾获得如上待遇。但集这几样荣誉特权全部于一身的权臣并不多,不算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纷乱君臣,也唯独是有宋朝的“八大王”赵元俨一人集齐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出警入跸!此刻,叶天一下子是获得了四大特权了,也算是无比惊人的事情了!而至于加九锡,也是不需要多说什么了。九锡也就是华夏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历代皇帝都将玉玺作为传国至宝,没有玉玺绝非正统一样,“九锡”成了“位极人臣”的象征,代表着臣子的贡献已经大到无赏可赐,无官可封,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然而名气太大,带来了诸多隐患,当一个臣子无官可封,自然便是所谓的功高震主了!皇帝就会开始猜忌起来:你小子下一步是不是想要当一当皇帝?臣子也从惶恐慢慢滋生野心:天下谁都可以为皇帝,为什么你能做而我不能?就于是后来,“九锡”逐步从位极人臣的荣誉象征,成为了权臣,篡权夺位的工具。“锡者何?赐也”,锡,在先秦作为“赐”的通用字使用,与之同音,所以“九锡”也其实便是为“九赐”。在华夏国的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因此“九锡”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u 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i,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 乐悬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五曰纳陛。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六曰虎贲(be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九曰秬(ju)鬯(cha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起先九赐不过是一个荣誉象征,很多皇帝并不傻,不可能让你达到无赏可赐的地步,封赏都是小心翼翼的,真到了加九锡那一步,也不会一股脑都给你,而是根据你对应的荣誉单独赐给你其中一件或几件,臣子会心怀感激收下这份殊荣,并没有因此心生不臣之意。汉武帝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
汉武帝议论“九锡”,是因为要广罗天下人才,但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王莽却将九锡变为了篡位工具,因为汉王朝的腐败,王莽的伪装无人识破,在元始四年,王莽在四十八万余民众、诸侯、王公、宗室、公卿大臣上奏请求下,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锡之命,而后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是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于是从王莽开始,想要夺权篡位的臣子,都得想办法拿到九锡。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国创始人曹操受封为魏公,受九锡,建魏国,因为这番“谋反”的象征,曹操还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荀彧反目。而曹操之子曹丕对汉献帝刘协也是,没什么好脸色出现,他没打算像父亲那样以汉室臣子的身份周旋在各个割据势力之中,于是直接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自立为皇帝。此之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也都参照两人,先加九锡,再谋帝位。曹魏三朝元老司马懿授九锡、其子司马昭也被魏元帝曹奂授九锡,而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后来的臣子们大多在加九锡后不怀好意,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日后,可以说,凡是接受了九锡自然都是作为权臣篡位了,因为,永无止境的野心,篡位者都认为加九赐乃以承天命之意,于是原本象征着人臣最高荣誉的九锡,成为了登临帝位的踏板。当然抛下这一些权臣故事,九锡也不过是平常物件,只不过受到有心的宣扬,而成为篡权夺位的工具。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抵御不了九锡的诱惑。和曹操曹丕处于同一时期的诸葛亮就义正言辞拒绝了九锡,在小皇帝要赏赐诸葛亮九锡的时候。诸葛亮直接决绝了:“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可见令皇帝闻之色变、大臣惶惶不安的九锡,也只不过是世人追名逐利的牺牲品而已。至于最后一项,将以冀州,兖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为燕国封国也就是不需要多说了!这般一来到话。一旦是冀州,兖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为了燕国的封国之后。叶天也便是不需要畏惧了,日后乃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调换燕国疆域之内的臣子了!很快,随着诏书下令,让叶天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出警入跸,加九锡,又是冀州,兖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为了燕国的封国之后。叶天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都是露出来了兴奋之色。他们跟随于叶天乃是征战了那么多年。当然他们也都是希望最后辅佐于叶天完成最后的大业的。到时候,他们作为叶天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都是可以加官进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