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重生七零种田忙 > 第24章 愁借粮

第24章 愁借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妙华像以往一样下了工就先回家看竹子,这个季节正是栽种东西的好时节,这几年也算风调雨顺的,不旱不涝,几窝竹子都已经活了,就等着再下几场雨,就能蹭蹭往上长了。她看的喜滋滋的,眼瞅新发出来的笋尖,甚至已经联想到了竹笋炒肉竹笋烧鸭……额不对,这几年都不能挖笋,得让这竹子好好长几年,等长成片长成真正的竹林的时候,就能有吃不完的竹笋用不完的竹条了。“天天看,天天看,你看了它就狠长了么?”

身后传来熟悉的阴阳怪气,不是别人,正是跟她冷战了几天的赵福安。是的,得知她居然跟长辈大吵,简直是把整个红旗五队都得罪了,赵福安又害怕又生气,当晚就跟她吵了起来。杨妙华不觉得自己有错,反思是有的,她做的是不够好,脾气还大,重生一次也没变聪明,反而因为有了上辈子的那些阅历,她胆子脾性都见长,有些事情都没想明白就已经冲动闹开了。这是得改的。但并不说明她就做错了。如果重来一次,仍旧只能走上辈子那种吃亏忍让懦弱无能受尽欺压的老路,那她不如拿根绳子吊死自己,也免得再受一辈子的罪。所以争取是要争取的,哪怕是跟人吵架,所谓的闹腾,她也只能这么去干——她一辈子就没聪明过,操持家庭乾纲独断,里里外外家务农活都没少干,但是没出去打过工,上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跟一众同道中人去爬了峨眉拜了大佛,别说没出过省,连离得比较近的省会都没去过,是真真没文化也没啥见识,自然想不出什么更体面的办法来解决。目前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这般豁出去,哪怕是跟人吵架,哪怕是跟所谓的宗族亲戚撕破脸。“你不闹,日子就好过了吗?最差也就是这样了,又不是旧社会,他们还能把我们弄死?”

她把赵福安给堵了回去,那人也硬气,这几天就硬是跟她冷战了。想到这些,再看赵福安她也不顺气。竟然还来嘲讽她。“长不长关你什么事?”

杨妙华呛了回去。心里冷笑,不是冷战吗?天天摆个晚娘脸,这时候还来找她干嘛?又想吵架?她狠狠瞪了一眼,就起身,转头往家走。“你!”

赵福安追上来,但她一直不回头,没几步两人就到了家。他们这两间小房子虽然是在边缘,但旁边也是房屋群,这会儿家家户户都下了工在家,但凡吵的声音大一点,别人都能听个清清楚楚。有所顾忌,赵福安到底是没好再挑什么话头来拱火。只不过到底是有话要说,又有点拉不下脸面,便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愈发让人看了生气,杨妙华愈发不给他开口的机会。可怜了赵兰珍一个小女娃,看看这个看看那个,顶着家里的低气压瑟瑟缩缩。看女儿这副受气包模样,杨妙华心里对赵福安的怒更添一层。一直捱到都要睡觉了,赵兰珍已经先爬上了床去,赵福安才终于是忍不住了。“后天知青就要来家吃饭,这事儿你知道了吧?”

“队长让我告诉你,我都跟你说了啊。”

说完就别过脸,生怕要被追问说更多的样子——其实本来也没什么更多的可说。杨妙华更气了,什么叫跟她说了,意思就跟她说了事儿就交给她了他不管了?凭啥啊,这是她一个人的家吗?“来就来呗。”

心里生气,却是没法儿说啥,这会儿天都黑了,孩子还在呢,闹啥都是笑话。赵福安却被她这平淡无波的语气弄得一颗心不上不下的,又见她竟然就那么爬到了床上,仿佛没事人似的就要睡了。他不禁着急起来,也顾不得之前还要怄气还要面子了:“家里的粮食怕是不够了,他们一早就来,总不能把那点米都煮完吧?那后头也不够啊!”

红旗生产队一共有九个小队,他们五队分下来也就三个知青,生产队没条件给知青盖房子,挨着的三四五六队一共十来个知青就都住在原本的大瓦房里——据说那是曾经地主的房子,他们这地儿穷,就是地主也不过几间大瓦房,当然这已经算是阔气的了,因着早就没主了,又被人拆的拆偷的偷,搞得七零八落的,知青来了后,没地方住,生产队长动员大家一起劳动,拾掇了一下,才给勉强整出三间像样点的住房,又修葺了粪坑和厕所,至于厨房什么的是没有的,而且这些知青来的时候有的根本就不会烧火,差点点燃了房子……总之各种原因弄下来,就直接搞的是知青不开灶,轮流到队员家搭伙吃饭的法子。反正一个生产小队的知青也不多。说不多,三张嘴,还都是大小伙子,吃饭可比杨妙华一家三口吃得多去了。即便他们带了粮食,可那点粮食够不够的又怎么说得清楚?再说人家上门来一起吃,难道你还能分两道煮?柴禾都不够,也没那条件啊!而且,实际上,除非是刚收获分粮,平时知青的口粮基本还不是现结的,都得等收获了分粮了再按记录分到社员家里来,所以往往社员们都得先垫付着口粮。一句话,知青们的口粮,多半都是先吃后补。而杨妙华家这样的倒补户,那口粮根本就发不下来,直接给补工分去了。这段时间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呢,想也知道后天知青上门多半一个个也是两个肩膀抬张嘴,仅此而已。可他们家哪有那么多精细口粮来招待知青的?要是一顿两顿也就算了,这可是要吃三天的。杨妙华面上浑不在意,其实心里也挺烦的。上辈子她就总是为这两个月一次的知青上门搭伙发愁,为了招待好这些城里来的娃子们,不得不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省口粮,想方设法去借点细粮回来——这待遇只有知青上门的时候才有,他们家是倒补户,工分都不够,能分多少粮?现在要养活三张嘴都不容易,等到兰玉也出生了,家里五张嘴就只分那么一点粮食,全靠她用细粮换粗粮,这般才都能吃饱了。年前那次跟于知青换兔子,她还曾想过对这些知青好点以图后报什么的,但真的到了这一步,她才更加意识到,一切空想都是扯淡,别说对人多好,她连让他们吃饱吃好都达不到!就连上辈子,她为了能让这些知青吃饱,用尽了方法,可有一个领情的吗?反而背地里嘲笑她家穷,甚至还有流言说她领了知青上门搭伙的口粮,结果给人吃的不好,暗指她昧了那些粮食似的。那都是后来土地下户知青回城了,她才听人说起的。当时就把她气得够呛,只觉得自己做那么多,那些知青良心都叫狗给吃了。也曾后悔发誓,早知道她那般辛苦努力让知青吃饱吃好还要被骂,还不如不做那么多,家里有啥吃啥,让这些知青真正体会一下他们平时的生活,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差。没想到,如今竟真是有了重来的机会,可她真的能就那么摆烂吗?杨妙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瓜子却在高速转动,想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其实,最好就是不让知青上门吃饭——但这是不可能的。就这么说吧,不是谁都愿意知青上门搭伙吃饭的,要说,一开始还是让知青直接跟着社员吃住的呢,这不就是有了矛盾,之后又尝试了好几种解决办法,最终才确定这般住大瓦房然后轮流搭伙吃饭的。也不是没人提过反对,但定下来了,大家吃亏都一样吃亏,你拒绝,大家都吃亏就你不吃亏,这谁能愿意?当然,条件好的,比如像是队长杨东林家的,人家对这种法子就会很满意——不会一直在家里吃饭,跟别的社员家对比,他们家里伙食就算好的,也有条件去跟这些城里娃换点乡下实在很难弄到的票啊以及各种东西,他们不仅不吃亏,还能从中获取更大的好处。当然是不会让这定下来的规矩被推翻的了。所以杨妙华想拒绝想搞特殊是别想了。那就当真不管,有啥煮啥?想想这么做确实解气,可杨妙华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要强心思又开始作祟,觉得这般属实是有点没面子,办的不好看,说出去也不好听——她也知道自家啥条件,吃得是真差。就努力借粮给知青煮好的,人家都觉得差,要直接把他们平日吃的那些端上去,怕不是得说是猪食了。怎么办?难道又像上辈子那样,到处去借粮?正想得专注,忽然感觉胳膊上有什么东西摸过。杨妙华一个激灵醒过神来,意识到那是赵福安的手,昏暗中还能隐约看到他行动的轮廓。“要死啊你,不睡觉干嘛呢?”

“没睡啊…”赵福安松口气,摸黑从床那头爬了过来,在杨妙华身旁躺下,“来娣,知青搭伙,咱们总还是得去借点粮吧?”

这语气,再没有任何的阴阳怪气。反而无比认真,可见他心底目前这事儿才是最重要的。也意味着之前的冷战就算结束了,他赵福安先来低头了。杨妙华再多的气,被他这充满忧愁的语气一冲,也都消散了个七七八八。说到底,都还是为一件事发愁的一家人罢了,遇到这种事,她甚至都不能找大姐商量,唯一真正且始终和她站一边一个立场的也就只有赵福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