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两汉简史 > 第六章 沛公刘邦

第六章 沛公刘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泽乡起义”后,许多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各地百姓也不甘落后,纷纷杀官响应,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刘邦同志。陈胜、吴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造反大业时,刘邦也没有闲着,他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农民变成了流民。

起因是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解送服役人员去骊山修皇陵。路上不断有人逃走。走到丰县西面的一片沼泽时,刘邦看这情势,就算到了骊山也基本逃光了。这在秦朝法律里也是死罪。于是他就面临着和陈胜一样的局面了。但他那时候还没有陈胜的“鸿鹄之志”,所以只是当场释放了所有人员,自己也准备逃命去了。大伙都承他的情,有十余人愿意追随他。于是刘邦就准备带领众人穿越沼泽,去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芒山镇)藏匿。

接着又一段神话故事开始了。据说当晚刘邦喝了酒,在过沼泽的时候被一条大白蛇所挡。刘邦乘着酒兴挥剑斩了白蛇。最神的在后面,一个老太太在刘邦斩蛇的地方哭泣,人们问她为何哭泣。她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化身为蛇,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两段了。说完就不见了踪影。故事很精彩,更精彩的是跟随刘邦的人从此对他日益敬畏,也更加的死心塌地。后来躲在芒砀山的时候,吕后经常去找刘邦,次次都是一找就找到了。刘邦感到奇怪,就问吕后。吕后说,你在的地方上面有云气,我顺着云气找,就能找到你。这两件事情传回沛县,刘邦的人望更高了,有许多沛县子弟都跑去投靠刘邦,队伍壮大到上百人。而沛县里,心向刘邦的也大有人在。天命所归嘛。

我小时候很爱读一些民间文化,也读过许多的历史演义、小说等等。这些远比啃史书要来的有趣,也远比我接触正史为早,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老师。我记得在某一本书里还说那条白蛇因被刘邦所斩,转世化身为王莽,在两百年后篡了汉室江山以报当年的一剑之仇。诸如此类的经典故事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所在多有。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深感敬佩。

就在刘邦从农民变成流民期间,“大泽乡起义”爆发了。消息传到沛县,县令准备举城响应。萧何和曹参建议召回刘邦。一来可以壮大声势。二来,县令毕竟是秦朝官吏的身份,不容易为人接纳。于是县令就派了樊哙去召刘邦。等刘邦带了上百人到的时候,县令估计想起了“夺妻之恨”,又怕以后刘邦反客为主、势大难遏而反悔了。下令关闭城门以拒刘邦,还准备杀掉萧何和曹参。萧何、曹参翻墙逃出城外投靠刘邦。刘邦知道沛县百姓饱受苛政已久,自己又素有威望,于是写了帛书射进城里策反父老乡亲。于是城中百姓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然后招募子弟兵三千,拥立刘邦为“沛公”,响应天下诸侯反秦。

刘邦自立后,先是出兵攻下了北面的胡陵(今沛县龙固镇东北)和方与(今山东济宁鱼台西),然后回兵丰邑自守。他不回守不行,因为有人来攻打他了。陈胜起兵初期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秦朝有力的抵抗,更别说派兵攻打了。刘邦明显没有这个运气。

秦朝设郡时,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各一人。郡守就是一郡之长,郡监则负责监察一郡政务。泗水郡守是个很有效率的人,刘邦还没坐热“沛公”的位置他就有所行动了。这次派来攻打刘邦的是泗水郡监。可能平时处理政务多了,不擅长军事。这位郡监气势汹汹的包围了丰邑,结果却被刘邦率军出城,一战而定。

刘邦深明先发制人的道理,准备出兵攻打薛县(郡守治所),彻底铲除郡守这个眼中钉。他将守卫丰邑的任务交给了雍齿。这将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后悔的决定。

事实再次证明了秦朝官吏的军事能力和他们对百姓的压榨能力是两个极端。薛县轻易的就被刘邦攻下,郡守外逃,后被刘邦部下曹无伤擒杀。刘邦班师回丰,行到方与时,正好碰上周巿。周巿虽然没和刘邦开战,但是却策反了雍齿。这个我们前面已经提过。

雍齿是沛县人,也是刘邦同乡。他和刘邦一样,在当地都拥有相当的名望,只是刘邦是地痞,他则是豪族。所以素来看不起刘邦。刘邦起义时,虽然碍于形势,雍齿也跟随了,但是心底里还是不愿意位居刘邦之下的。而刘邦之所以明知雍齿看不起自己,还让他守大本营的原因也正在于他是本地豪强。另一个和雍齿情况相似的人是王陵。王陵是雍齿的好朋友,也出身沛县豪族。刘邦早年还曾侍奉王陵如同兄长一般,但王陵也和雍齿一样看不太起刘邦。这是成分问题,无法改变。他们这类同乡比起樊哙等人,实在算不上是刘邦的“贴心兄弟”。

得知雍齿降魏的刘邦大为恼怒,率军攻打丰邑。可惜,事实总是残酷的,起兵至今未尝一败的刘邦在自己的地盘吃到了第一场败仗。

身家本来就不丰厚的刘邦,在损兵折将之后,更没能力攻下丰邑了。既然自身实力不足,那就只能求之于外了。刘邦准备去找离自己最近的、被秦嘉立为楚王的景驹,请景驹出兵相助攻打丰邑。

秦嘉也是一方起义军,曾短暂归附过陈胜。陈胜派人去接管秦嘉的队伍,秦嘉不服号令,把来人杀了。自立为大司马并拥楚国后裔景驹为王,是为楚王。驻于彭城(今江苏徐州)。

就是在去找景驹的路上,刘邦遇到了一个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的人,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名传千古的帝师——张良。

张良字子房,出生年不详,颍川城父(今河南平顶山郏县)人。张良是韩人,家族世代在韩国为官。他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都做过韩国的相国,父子两人总共侍奉过五任国君,被称为“五世相韩”。秦始皇灭韩国时,张良年纪尚幼,并未为官。韩国以国士厚待张家,张良自然对韩国忠心耿耿。韩灭之后,张良无心家业,矢志为韩复仇。

公元前218年,张良物色到一名力士(姓名不详),在秦始皇出巡期间于博浪沙刺杀秦王。力士掷出120斤重的大铁锥,可惜误中副车。事败之后,张良改名换姓,隐匿于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

历史上大多数的重要人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传说”,正因为他们的名气,后人才热衷于围绕他们虚构故事。张良也不例外。据说张良有一次在下邳散步,途径一座桥上时遇到一名老者。老者把自己的鞋丢到桥下,要张良替自己捡起来。张良念其年迈,照办了。谁知老者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要张良替自己把鞋穿上。张良这时已经有些察觉老者并非常人了,于是帮老者穿上了鞋。老者非但没有道谢,反而大笑而去。走出不远又折返,说张良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的拂晓时分再于桥上相见。五天后,张良到达时老者已经在桥上相侯了。斥责张良与长者相约却迟到,嘱五日后再见。又过五天,老者依然比张良早到,让张良再过五天后相见。到了第三个五天之后,张良半夜就到达了桥上,这次终于比老者早了。等老者到了,发现张良已经在了,这才高兴起来,称赞年轻人虚心求教就应该这样才对。于是传了一本兵书给张良,说这是帝师之书,十年后天下大乱,能凭此书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老者就是黄石公,兵书则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人才。而十年后,由于“大泽乡起义”,天下群起反秦。等到景驹称楚王于彭城时,藏于下邳的张良不甘忘记国仇家恨,召集了一百余人前往投靠,终于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明主”刘邦。

两人一见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路之上,张良多次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总能很快领悟;向刘邦献上的计策也全被采纳,而两人对天下大势又有相同见解,真可谓一见如故。于是张良果断放弃了投奔景驹的决定,从此追随刘邦。

当刘邦到达景驹的驻地留县(沛县东南)时,这位楚王正在为秦军所困扰。当时章邯已经出关,还在追着陈胜打。而章邯的部将司马夷正在进行攻略楚地,刚刚屠戮了相县(说好的大赦呢),已经到达了砀县(芒砀山旁)。楚王深感威胁,于是请刘邦和自己部下一同西进迎敌。

刘邦在也属泗水郡的萧县西边和秦军展开战斗。秦军势大,刘邦接战不利,只能退回留县。在留县补充了军队和粮草后,再次出击。这次只用了三天就攻下了砀县。接着又顺势攻下了下邑(今安徽宿州砀山县)。刘邦在战后收编了砀县的降兵六千人,实力得到增加。

前面说过,刘邦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而在所有“憎”当中,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反叛。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是由于造反,才从布衣成为天子的,所以他特别提防手下复制这条成功之路。刘邦称帝后,诛杀了许多开国功臣,他们的罪名绝大多数都是反叛。所以,此时的刘邦念兹在兹的正是丰邑。实力增强后的刘邦,毫不犹豫的再次攻打丰邑。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越是重视、越是在意、越是害怕失败的事往往越是会失败。丰邑对于刘邦的意义远远不是砀县、下邑之类的所能相比。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所以刘邦再次铩羽而归。我相信此时此刻的刘邦,生啖雍齿的心都有了。绝望归绝望,现实问题还是要解决,还能找谁去相助呢?

他想到了一个人——项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