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两汉简史 > 第十九章 “老友”匈奴

第十九章 “老友”匈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异姓王说完了,接下去要介绍一位汉朝的“老朋友”——匈奴。

要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朝的历史,匈奴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甚至经历了两汉四百年的时光之后,匈奴依旧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附近。太史公认为匈奴是夏朝的后人,和我们汉人一样,同为炎黄子孙。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能在史书中看到匈奴人的身影。灭掉西周的犬戎人、秦朝祖先养马时与之交战的西戎人、被李牧、蒙恬所击败的、造长城为了抵御的匈奴人,包括之后的林胡、东胡、楼烦等等,在清人王国维的《鬼方论》里通通统称其为匈奴人。匈奴从来是一个侵略的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的血液中只有攻占和侵略。而每攻占一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不可避免的和当地人通婚,血缘越来越复杂,最后甚至还冲出了亚洲。

匈奴人可以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因为他们唯一的日常就是射猎。小孩子都可以骑在小羊上射小鸟和老鼠之类的,更不用说壮年男子了。这一点也成为了之后他们和汉朝战争的资本。这一点其实和后世的蒙古人也很像,所以现代有人说匈奴人是蒙古人广义上的先祖。匈奴人也没有文化,完全不知何谓礼义。有利可图的时候就进攻,无利就撤退,也不以撤退为羞耻。自首领以下,所有人都是吃牲畜的肉、穿牲畜的皮革。除了会用火,基本就是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父亲去世,儿子就会娶后母为妻;哥哥去世,弟弟就会娶嫂子为妻。匈奴人有名但是不避讳,没有姓也没有字。文字、书籍之类的统统没有。甚至连喝酒的碗都没有。他们所用的“器皿”通常是敌人的头盖骨。

如果要把匈奴人的起源、崛起直至最后的灭亡,包括期间各个分支的诞生和毁灭一一考证清楚写出来,那将是一篇篇幅极其冗长的论文。我本来有冲动这样干,奈何才疏学浅,只能望笔兴叹。就以最简单的来说,由于游牧民族一直是处在氏族社会的模式,我们中原汉人老早就进入奴隶制社会了,他们依然滞留在之前的形态。氏族公社是由无数部落所组成,这些部落有些只有数百人甚至最小的都不足百人。我连这些部落最基本的名字都认不全,还想写出来,实在大言不惭。

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刘邦时期,匈奴的单于叫做冒顿。此人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匈奴在他手中迎来了高光时刻。同时,冒顿单于也是一个心狠手辣之辈。他的单于位置是靠杀了自己的父亲而夺来的。

冒顿的父亲叫做头曼单于。头曼不喜欢冒顿,只喜欢小儿子。所以把冒顿送去了一个叫月氏的部落当人质,就类似我们汉人的质子。把冒顿送去后,头曼马上攻打月氏,所以月氏人想杀冒顿。冒顿偷了一匹马,击杀了数名守卫,单骑逃回匈奴。

头曼由此发现了自己儿子勇猛的一面。人才总是吃香的,何况还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头曼让冒顿统领一个万人队的骑兵。可惜,头曼虽然发现了儿子勇猛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另一面。冒顿逃回匈奴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杀了自己无情无义的父亲。

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然后训练部下,凡是响箭所射击的目标,所有人必须跟随全力射击,否则就斩首。冒顿先是用响箭射击鸟兽,有部下没有跟着射击,就杀了他们。过了段时间,冒顿又射击自己的坐骑,有部下犹豫没射,又被斩首。又过了段时间,冒顿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依然有部下犹豫不射,还是将之斩首。最后,冒顿用响箭射击单于的坐骑,部下毫不犹豫的跟着一起射击。至此,冒顿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可以成功了。

后来,冒顿趁跟着头曼去打猎之时,用响箭射击头曼,部下跟随响箭乱箭射死了头曼。随后,冒顿将后母、弟弟以及所有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冒顿成为单于后,最强大的敌手是东边的东胡部落。东胡看不起杀父自立的冒顿,所以相继向冒顿索要千里马、阏氏等等。阏氏是一个称谓,就是单于的老婆。冒顿为了麻痹东胡,相继将自己的千里马和老婆都送给了东胡。东胡人由此更加轻视冒顿,以为冒顿害怕自己。后来东胡又向冒顿索要领土,冒顿趁东胡轻敌之际,轻骑出击,大败东胡,杀了东胡王。东胡百姓和牲畜财产等等全部被冒顿掠夺。

之后冒顿又消灭了西边的月氏、南边的楼烦、北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梨等等部族。秦朝时期,匈奴人被蒙恬击败所丧失的领土全部被收复且更为广阔。匈奴人的领土直抵燕、代两地,拥有骑兵数十万。这些匈奴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战斗力远非中原骑兵可比。至此,冒顿已经有了侵略中原之心。而此时的中原,楚汉相争正在白热化阶段。没有人知道,在他们的感知之外,一支强大的军队已经悄然诞生。

刘邦建国后,冒顿把他的想法付诸于了实际。先是大规模进攻马邑,迫使韩王信投降。然后攻打太原,一直打到了晋阳城下。

刘邦的江山是一仗一仗打下来的,岂会含糊小小的匈奴,只是一个未开化的部落罢了。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原人的心态,他们都看不起匈奴人,觉得这只是连文化都没有的一个部落,充其量只会养养马、放放羊。《西游记》里,天上的各路神仙也没人看得起养马的孙猴子。结果被孙悟空大闹天宫,整个天庭没有一个人是弼马温的对手。

刘邦御驾亲征。先是击败了韩王信,这个前文已经说过。由于刘邦攻打韩王信之时,多次击败匈奴与韩王信的联军,所以产生了轻敌之心。其实他根本没有伤及到匈奴的根本。冒顿正率领大军驻扎在代谷等候刘邦的到来。

刘邦派了包括被赐姓为刘的娄敬在内的十几批探子前去打探匈奴军队的虚实。冒顿故意把精兵全部隐藏起来,只展示老弱病残和瘦弱马匹。

刘邦接连接到十几份探报,都说匈奴弱小,可以进攻。只有刘敬认为这是匈奴在示敌以弱,不可进攻。可惜已经轻敌的刘邦听不进去了,还把刘敬责骂了一通,说他扰乱军心。于是将刘敬收押,准备凯旋之后再处罚。

刘邦率领轻骑一路率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军和辎重被抛在后方。冒顿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军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四十万匈奴大军马上将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汉军内缺粮草、外无援军,情况岌岌可危。

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七日七夜。七天之中,汉军数次组织突围,和匈奴展开激烈交战,可惜都未成功。而匈奴也无法攻占白登,一时成为僵持之局。但是匈奴人可以等,汉军等不了了。因为粮草越来越少。而且当时正值隆冬时分,风雪交加。汉军十之二三的士兵都被冻掉了手指头。

七天之后,就在粮草将尽、饥寒交迫之际,陈平又立奇功。陈平发现冒顿非常宠爱自己的阏氏,就算在包围汉军期间出入军中都会由阏氏相陪、形影不离。于是向刘邦献计,重金贿赂阏氏,让其发动枕边风。刘邦听从了陈平之计,派使者趁大雾之际下山,向阏氏献上了许多金银珠宝。阏氏得了重贿,为汉军下尽说辞。

冒顿本来和韩王信的部下王黄约定日期,会师共同消灭刘邦。到了约定日期,王黄并未前来会师。冒顿原本就不相信汉人,见到他没来会师,更担心他与汉军有勾结,不利于己。加上阏氏的枕边风,于是决定放刘邦一马,打开了包围圈的一角。

汉军满弓上箭,全神戒备,趁着大雾从已经解除包围的一角慢慢撤出,最终得以脱离险境。

经此一役,刘邦以及有份参与白登之围的诸大臣将领都认识到了匈奴强悍的一面,认识到正面硬攻绝非上策。于是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刘敬在白登之围之前,因为力谏刘邦不可攻打匈奴而被收押。白登之围后,刘邦意识到刘敬说的都是金玉良言,所以亲自释放刘敬并向其赔罪,封两千户、建信侯。将之前主张进攻的十几个使者尽皆斩首。

刘敬建议刘邦将鲁元公主嫁于冒顿。由于是汉朝的公主,一定会被立为正室,以后生下的孩子、刘邦的外孙就是新一代的单于。刘邦原本准备遵从,奈何吕后不允,向刘邦哭闹,说自己只有惠帝一个儿子和鲁元公主一个女儿,绝不忍心她远嫁匈奴。无奈之下,刘邦只有找来宗族中的一个女孩充当公主嫁给冒顿为妻。派刘敬前往匈奴订盟和亲。

虽然和亲之后,匈奴的所作所为有所收敛,但对于汉朝的侵略之心从来没有泯灭过。包括在背后暗中支持陈豨反叛以图分化汉朝等等。前文已经说过,陈豨反叛是西汉初期的一件大事,数位异姓王都间接或直接的受到牵连。同时,相比其余异姓王的反叛,陈豨叛乱持续的时间更长久,波及的地区更是几乎覆盖了整个北方。

其实陈豨此人在历史上的记载极少,明显是因为反叛而被刻意模糊了。陈豨很早就加入刘邦阵营了,而且他还是“带资入股”,带了五百人的部队。到刘邦受封汉王、屯军灞上的时候,陈豨已经被封侯了。虽然此时的侯名和食邑等等都已失考,而且陈豨的侯应该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的。但是毕竟那时能被封侯的人只有寥寥数人,说明陈豨是立有功劳、在刘邦的军团中也有一定地位的。可惜这些功劳都在史书中被抹去,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之后陈豨继续跟随刘邦建功立业。韩信攻打赵国、代国;刘邦平定臧荼等等陈豨都有参与。后来陈豨与萧何、张良、樊哙、周勃等功臣在同一天被封侯,是为阳夏侯。

白登之围后匈奴并没有放弃侵略汉朝,不断寇边。匈奴进攻代地,当时代王是刘邦的二哥刘仲。刘仲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着弟弟的关系才成为代王。匈奴来犯,代王刘仲老实本分也胆小怕事,更没有军事能力守土护疆。只能弃国逃回洛阳。刘邦由此大怒,将刘仲贬为合阳侯。六年后,刘仲郁郁而终。事实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用人唯亲的下场。

刘仲虽然老实巴交,生的儿子却和自己截然不同。那就是之后发动“七国之乱”的刘濞,我们后面会说到。

将二哥贬为侯之后,刘邦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而此时任命的代国丞相正是陈豨。刘如意当时才六七岁的年纪,自然不可能前往封地任职,所以代国的边防军权全部掌控在陈豨之手。而紧邻代国的赵国,因为经历了贯高行刺事件,赵王张敖被贬,赵王的位置空出来后,刘邦又改封刘如意为赵王,周昌为丞相。而陈豨则由代丞相改封为赵相国。赵国因为权臣贯高等人身死,最后军权也落入陈豨手中。所以陈豨基本上掌管着北方边境所有军队。是名符其实的边境实权者。

陈豨和刘邦一样,仰慕当年的信陵君无忌。所以和战国公子一样,豢养了很多门客。有一次陈豨从赵国前往代国,随行车辆竟有千余乘之多。门客们把邯郸的官舍全部住满尚且不够。这一幕正好被丞相周昌看到。周昌就是当年死守荥阳、拒不投降,最后被项羽所杀的周苛的弟弟。周昌为人耿直敢言,向刘邦进言,陈豨门客众多又独掌军权,久后必然生变。于是刘邦派人调查陈豨。

当时还没有和亲政策,汉朝的律令还是严禁和匈奴人进行一切贸易的。不管是武器马匹又或生活物资等等一切。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边境商贾几乎人人都会犯禁走私。而其中许多商贾又都是陈豨的门下。所以刘邦所派之人调查到的违法乱纪的事情绝大多数都牵扯到陈豨。自己地盘上有任何风吹草动,陈豨自然知道。得知刘邦调查自己,为了留条后路,陈豨派遣门客前往和当时已经投靠了匈奴的韩王信的部下王黄等人联络,通上了关系。

不久之后,刘太公病逝。各地王侯纷纷前往奔丧。刘邦也趁机召见陈豨。陈豨心虚,推说病重,不敢前往。韩王信觑准时机,派王黄等人策反陈豨。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自立为代王。劫掠赵、代两地。陈豨的这次叛乱波及了多位异姓王,或直接卷入或间接牵连,前文已经说过。刘邦也集结了大量天下兵马,率领多位名将御驾亲征,规模堪称庞大。

刘邦率军到达邯郸后,首先使用的是攻心计。赦免了许多赵、代两地受陈豨所牵连的官吏。因为刘邦知道,其中许多中下级官吏都是为势所迫,并不是自发造反的。其次,陈豨原本的部将和门客有许多都是商贾出身,刘邦派人使用了大量的金银来劝降他们。成效相当可观。

打击了忠诚基础以及去除羽翼之后,刘邦麾下众多汉初名将开始围剿陈豨所部。

舞阳侯樊哙身先士卒,平定清河郡、常山郡等二十七个县,擒获曼丘臣。颖阴候灌婴率军在曲逆城下斩杀了陈豨的丞相侯敞。攻破曲逆后,又相继平定了卢奴、安国、安平等周边城邑。平阳侯曹参在聊城击溃陈豨将领张春所率部队,击杀一万余人,夺得聊城。周勃、陈平、夏侯婴、郦商等等皆随军立功。

刘邦亲自率军攻打东垣。东垣就是后来的真定,现在的石家庄。防守这里的是王黄等人所立的赵国后裔赵利。赵利士卒辱骂刘邦,刘邦相当气愤。城破之后,所有骂过刘邦的全部被斩首。没有骂过的则被处以黥刑。

陈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来又被樊哙、周勃等相继击败。王黄等一众将领全部被俘,代地七十三个城邑全被汉军收复。陈豨本人最后被樊哙部下公孙耳在灵丘斩杀。

平定陈豨后,刘邦立薄姬所生的刘恒为代王。

诛除所有异姓王后,刘邦有鉴于此以及吕后势力开始坐大,于是刘邦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与众人立下白马之盟。所谓白马之盟就是以击杀白马、歃血为盟的形式建立一个誓约,大家共同遵守。誓约只有一条: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盟约的本意非常简单,就是巩固刘氏江山。可惜并没有被严格的遵守。紧接刘邦之后的吕后时期,吕家被封王的就不知几人。还有西汉末年的王莽,别说王了,连皇帝都做了。再有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代人杰曹操,受封魏王。曹操死后,儿子曹丕不但继任魏王,还把汉献帝直接赶下了台,终结了四百年时光的两汉,自己做了皇帝,也为晋朝做了嫁衣。

当然,就算严格遵守了“白马之盟”,江山也不见得就能千秋万代。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最好的证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当你开始慢慢读懂它的时候,就会知道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因为转动历史这座“巨轮”的,从来都是——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