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当管理遭遇瓶颈 > 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应相辅相成

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应相辅相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个企业成功了,受到称赞的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企业是在他“管理”下获得的成功,他们总是用一种自豪的语气夸耀:“我的企业养活了多少员工……”换言之,成功是管理的成功,员工只是由于管理妥当才得以生存。究竟谁是企业的功臣,谁养活了公司?李嘉诚的一段话或许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员工才是企业功臣……说管理者养活了员工是旧式企业的观点,应该说是员工养活了老板、养活了公司。”

确实,没有广大员工的苦干,再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为什么企业的风险要求员工共同承担,而企业的成果就归于管理者一个人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员工既然分享了风险,那他们就有权分享成功。如果评选“最令管理者生厌的工作”的话,“考核”肯定能名列前茅。频繁的考核周期、复杂的表格、烦琐的评价项目、上下级在制定目标时的讨价还价……无一不让管理者头疼。这种令人生厌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其原因,绩效目标和企业战略相脱节是重要因素。首先,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绩效目标的“全面性”。为了不遗漏目标,企业往往把各种指标都罗列出来,并设计相应的标准进行考核,有的部门承担着30多项指标。这种看似周全的考虑,在实践中只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方面,人的精力分散,不能集中在重点目标,尤其是战略目标上。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心理能量只能很好地关注7个左右的单元。目标非常多和没有目标的效果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人们在多目标情景中,由于不能兼顾,往往会采取“牺牲创新,少犯错误”的行事原则。因此,规规矩矩表现的部门由于没有大的差错,就不会得到太差的评价。仔细研究,追求目标的全面性的背后,有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员工天生是爱偷懒的,因此需要外部的监控;另一种假设是,对于不考核的内容,员工就不会去做。实际上,员工最反感的就是外部控制,尤其是知识型员工,这种心理更为强烈。另外,企业不能以“考”代“管”,日常的沟通、协调和关键点的控制程序都是必要的管理措施,不能把全部压力都让绩效考核来承担。造成脱节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绩效目标的来源往往不是企业战略。在很多企业中,无论是部门的绩效目标,还是员工个体的绩效目标,往往来源于往年的习惯和静态的职能界定。基于去年的做法来制定当前的绩效目标,显然是假设环境处于稳定状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实际上,在这个变革时代,多数行业的环境是动荡的,存在着极强的复杂性、频繁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在制定绩效目标时,一定要基于新的环境要求,而不要过分基于过去的行为习惯。此外,基于静态的职能界定制定绩效目标,往往是不直接承担业务指标的行政支持部门的做法,他们假设部门的职能是稳定的,工作内容也是固定不变的。其实,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支持部门,随着企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其绩效目标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如何解决绩效目标和战略目标的脱钩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平衡计分卡中寻找解决思路。如果我们不能描述一项事物,我们就找不到衡量它的方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衡量一项事物,我们就很难有效地管理它。对企业战略而言,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企业家不缺乏战略眼光和思考,欠缺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想法用清晰的语言和可操作的方法描述出来。平衡计分卡中强调因果关系链,实际上是企业战略的描述。这种因果关系式的战略描述,使得我们能够对战略进行管理,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以戴尔公司为例,以直销模式为核心、提升运作效率是其战略,而只有把这个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化描述时,这个战略才能够真正落实。平衡计分卡中的因果链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普遍意义上的BSC因果关系链,即员工学习与成长促进内部流程的改善或创新,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最后影响财务绩效。另一层含义是指和企业价值定位直接相关的因果关系链,是通过从员工学习与成长到财务四个角度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来实现这个价值定位的。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只是描述战略的思考模式,只有那些具体的衡量指标才对企业的实际行动有直接的影响力。如3M公司以创新为其战略,在其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就会制定出促进创新战略的具体绩效目标,如激励创新的薪酬机制建设等。当然,由于战略是动态的,企业绩效目标也应不断调整,随战略而动,才能保证绩效目标和战略不脱节。同时,要敢于大胆舍弃非战略性的绩效目标。战略最主要的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绩效目标的设定也是如此,大胆地舍弃非战略性目标是保证战略性绩效目标得以实现的举措。当然,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目标,虽然不一定体现变动的战略,也仍然应设计为考核目标。总之,无论是关键绩效指标,还是平衡计分卡,都倡导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作为“战略性”的体现,最为重要的就是绩效目标和战略目标的紧密结合。第一,管理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防止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成绩。第二,管理者都有必要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及时与员工分享成功。这种成功不只是给员工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也会激发员工的潜力,鼓励员工持续追求进步的动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