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却说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也用科举这种先进的方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 进士科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得多,因为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这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了。 由于进士科难度太高,读书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流行开一个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一个声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位考生就会受到主考官的特别关注,取得功名的道路也就平顺了很多。 在唐朝诗坛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名字如雷贯耳,其实田园诗人王维也有自己的称号,叫做诗佛。 王维,字摩诘,本身就是禅语,号摩诘居士. 王维也干过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对象就是玉真公主。王维投递的作品是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另外他还带上了琵琶,公主先听了他的琵琶曲,再看了他的诗画后,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王维举荐。 后来王维真的考中了状元,这就苦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在此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虽然是作弊的一种形式,但考生们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否则别说是公主,哪怕是皇帝有心举荐,也可能中不了状元。 王维状元及第之后,很快步入仕途. 不过在安史之乱时,王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唐玄宗丢弃都城长安和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逃命。安禄山进入这个花花世界,并且捉拿了官员们,逼迫他们为自己效力。王维不得已接受了伪职,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王维又重新回到了唐朝朝廷,不过等待他的却是严厉的审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王维的这种行为都是叛敌。尽管有苦衷,尽管迫不得已,但错了就是错了,不杀王维,怎么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给宁死不屈的英雄一个交代? 此时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上书求情。王缙是李光弼的部将,曾经担任河南副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缙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但唐肃宗依然没有答应。王维便掏出这首《凝碧池》的诗歌: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写这首诗有一个背景,当年唐玄宗喜欢音乐,蓄养了大批的乐工,自己还被称为梨园天子。当安禄山进军长安时,这些乐工被作为弃子落入叛军之中。安禄山仿效唐玄宗,逼迫乐工们为他奏乐。这些乐工看过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又享受过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力,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 安禄山要的是吉庆,偏偏听到的如同丧乐,他下令:还有落泪者,斩!这时一位叫做雷海清的乐工愤怒地将乐器摔在地上,并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哭不已。安禄山残忍地将他杀害。关在菩提寺中的王维听说此事后悲愤地写下了此诗。 王维将自己的心志如实地写入诗歌之中,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够选择屈辱地活着,静待局面的改变。在诗人眼里,安禄山和他的随从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诗人只是为唐皇死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宫殿。 唐肃宗自然看得懂这首诗,于是原谅了王维,下令将其释放,降为太子中允。不过经此一吓,王维一蹶不振,没几年就过世了。 却说大唐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三个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43岁的李白,差不多同岁的高适,还有32岁的杜甫。 在此之前,他们都曾在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客居多年,求见高官贵戚,试图谋取功名;可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都品尝到了无尽的屈辱和沮丧。 李白,这座中国诗歌的高峰,作为盛唐这个时代的象征,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更是因为他那种风流傲岸的性格,“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姿态。自古以来,人们就津津乐道于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李白醉书退蛮夷的情境中,只有这种气度,才配得上“诗仙”这个称呼。 可是这样的故事,显然太富于传奇,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翻阅《新唐书·高力士传》,里面对高力士的记载是“肃宗在东宫,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为翁”,而唐玄宗本人则“或不名而呼将军”。对这样一个太子称兄、王子公主称翁,而皇帝又不直呼其名的显赫人物,初到长安的李白,怎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羞辱他呢?如此的做法,只会显得李白这个人情商太低,甚至根本不会与人交往了。 所以天宝三载前,李白只在长安做了短暂的“翰林待诏”,在认清自己只是宫廷的玩物后,李白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懑离开了长安。 杜甫曾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来总结自己心酸的日子, 高适也曾写过“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干谒于长安的日子里,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做过乞丐。 高适出身名门渤海高氏,渤海与女真人同源,所谓“女真渤海本一家”,爷爷高侃是大唐名将,42岁便功成名就,获封平原郡开国公。 高适本想凭“高家枪法”和高家昔日威名,给自己搏个出身,可权贵都觉得高家久已衰落,扶持高适不能得利,拒绝帮助。好容易遇到重大机会——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来看表演,玉真公主深得唐玄宗喜爱,她推荐人必受重用。可让高适难堪的是,“高家枪法”是为实战而设计的,并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觉得很乏味,只说了一句“挺吓人的”,便忽略了过去。 相似的苦闷让三个人更加贴近,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他们在梁州怀古,在宋中喝酒,登吹台赋诗,入孟诸泽打猎……玩得非常痛快。后来的很多年里,杜甫都在不断地怀念这次旅行,写了好几首诗来记录它。高适与李白也都为此次旅行写了诗。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脑海,即便在感慨游玩的畅快时,李白也不忘以一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来结尾。
很多年后他们才明白,这种“求而不得”的阶段,才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时光。等到得到了,他们就不再拥有自己了。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他们年老之前,社会为这些梦想济世安邦的才子们开启了另一道门——入幕。 李白去过一次范阳,也就是幽州地界,这里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李白看到安禄山非常飞扬跋扈,因此认为这个人的野心十分大,不会甘心做一个节度使,肯定会造反。离开之后,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幽州胡马客歌》.“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在当时十分嚣张,“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说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家会因为他而遭受祸乱。 不过李白既然早就发现安禄山要造反,为什么不告诉皇帝呢?其实李白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安禄山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之前那些说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人都被唐玄宗缚送范阳听其究治,前车之鉴还在,这个时候他敢说安禄山想造反吗? 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选择逃避,他每天寻仙问药,希望逃避世间的混乱。 高适决定走爷爷当年的路,到边关投军,可名将王守珪更想让高适当文书,他不关注手下士兵的死活,只信任胡将,安禄山便在他的手下日渐坐大。当高适九死一生回到军营,却发现王守珪正在营帐中沉迷歌舞。他愤怒地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然后愤然而去。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领心腹仓皇西奔,不久李亨在灵武称帝,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局混乱,藩镇和诸王获得了比原来大得多的权力,他们纷纷招募人才,发展势力。高适放弃刚刚得到的鸡肋般的基层小官,加入哥舒翰的幕府,由此踏上发达之路。李白在避乱一阵之后,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征召,追随李璘讨逆。杜甫则在长安陷落后被困城内一年,然后逃奔灵武追随朝廷。 怀着同样的理想,上了不同的战车,从此之后,三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主,被带往不同的方向。 马嵬事变后,国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和“太上皇的朝廷”,两个人看上去职责分明,而事实上都在为夺取权力暗暗努力。在没有收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前,玄宗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别统帅军队,从不同路线发兵收复失地。得知李亨继位的消息,他也没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几个儿子互相牵制。唐玄宗的如意算盘是挑动李亨与永王璘的矛盾,把水搅浑,自己再伺机崛起。 李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跟着永王的军队北上的。李白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在诗中,他乐观地赞颂永王部队的整齐与未来战斗的勇猛,期待着在平叛战争中建功立业;而李亨则毫不客气地将永王璘的部队称为叛军,帮助永王璘的李白自然就成了反叛者。 这时高适加入了李亨的阵营,为了捍卫肃宗的地位,他受命带兵出征,目的不是安禄山,而是李璘。 皇权争夺像神仙打架,最后中招的全是凡人。永王起兵4个月,李璘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了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然而,高适没有回。 人人都谴责高适无情,但高适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辈子,因为安史之乱,50岁才得到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封丘尉”,要不要为了友情放弃掉?而且李白牵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后来崔涣为李白伸出援手,不久就被以“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现职,救李白之危险可见一斑。高适对此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像一个标准的官场人一样把内心深深地埋了起来。 之后的岁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还;高适一路腾达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万分但始终靠真心活着,在他艰难求生于蜀中的时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适多次给予他救济。 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是为讽刺高适而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杜甫感激高适当刺史时对自己的救济,对他后来的无视也没有怨言,他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 此后高适一直在升官,60岁时,他给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怀念他当年在梁宋客居的岁月,感慨自己后来辜负了书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山东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高适死在3年之后,杜甫始终怀念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皇帝与太上皇之争成过眼云烟,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们已经看不到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很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读过《悯农》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理解百姓疾苦;可是很少有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后来竟然成为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李绅,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再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个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他还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人同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人携手走到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就吟了上面这首诗。 李逢吉听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觉得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首小诗不足挂齿,于是又作了一首长诗: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发泄私愤。”
说完将反诗呈上,皇帝一看诗当然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向皇帝解释说,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可是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才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即叩头谢恩。 李绅以为是李逢吉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对他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可是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按理说李绅同情百姓,应该一心为民办事才对,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他竟然会变成一个贪官。 据记载,李绅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家中富足,李绅很巴结这个族叔。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不敢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但李绅不高兴,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但李绅还是也不满意,逼着李元将自称为“孙子”。将曾经的叔叔降辈为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的管家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道菜一次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只取鸡舌这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但李绅毫不在意,反以为荣。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里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啊,这些钱自然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远走他乡。在当时百姓可是劳动力的代表,人口流失,应该引起重视。但李绅却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子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秕糠。”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现在却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在唐代众多女诗人当中,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薛涛,当然留下趣闻轶事最多的也是薛涛。薛涛,长安人,能歌善舞,善写诗词,曾经自创用深红色的小信笺纸写诗,人称“薛涛笺”。薛涛打小就长得花容月貌,而且聪明伶俐,八岁就能写诗。父亲去世后,四处飘零,十六岁来到蜀地,入乐籍。韦皋坐镇蜀地时,薛涛经常出入他的府邸。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有一年,诗人元稹以御史的身份来到蜀地。他在长安时就对薛涛的才气和容貌有所耳闻,今日来到蜀地,就想见一见这位绝色的才女佳人。经过司空严绶的牵线,二人得以相见,顿觉相见恨晚。一位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一位是才华横溢的交际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认识没几天就开始过起了同居的生活。这一年,元稹三十岁,而薛涛四十一岁,整整大元稹十一岁,是典型的姐弟恋。 薛涛爱上元稹,一是元稹外表长得好,玉树临风,翩翩美男子。二是元稹当时的知名度非常高,共同的爱好,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所以薛涛很快就坠入爱河。既然同是诗人,互相表白就不会同平常的情侣那样,整天腻腻歪歪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上。自古以来,诗词都是表达爱意的最好的语言。于是薛涛就给元稹写了一首情意绵绵的爱情诗《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你我二人就像池塘旁柳树上的两只鸟儿,早晨起来一起出去觅食,晚上又一起飞回柳树,双宿双飞。两人就像长在一个荷叶上的两只并蒂莲。这是薛涛,对他们俩那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的真实写照。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薛涛是把自己的人,连同自己的心,都给了元稹。用情至深,从这首诗可见一斑。 元稹对薛涛也是一往情深,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元稹亲自给薛涛铺纸研磨,薛涛提笔赋诗作画,笔走龙蛇,才气逼人,元稹每每被薛涛的才华所惊叹。两人琴瑟和谐,彼此仰慕。元稹也曾经为薛涛赋诗一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 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 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 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 菖蒲花发五云高。 柔滑细腻的锦江水,风景秀美的峨眉山,变幻出像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绝色才女。你们言语巧妙堪比鹦鹉的舌头,文章写得锦绣华丽,就像凤凰的羽毛。擅长舞文弄墨的才子们,读到你们写的文章,纷纷放下手中的笔,自愧不如。你我分别后远隔千山万水,我对你的思念就像庭院中盛开的菖蒲花,和天上漂浮的白云。 这首诗,元稹用华丽的辞藻,盛赞了薛涛才貌和诗词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之意,以及对薛涛的爱恋之情。这首诗后来成为才子佳人们,表达爱意,互相馈赠的得意之作。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两人如胶似漆地相处了三个月,元稹奉旨回京,两人不得不洒泪分离。时间不长,元稹被贬洛阳,随后又被贬到江陵。 在这段时间,元稹可以说是人生最不顺心的时刻。妻子韦氏病故,自己纳了一房小妾,不久也病故了。薛涛听说后,义无反顾地从成都到江陵去会晤元稹。本想安抚一下元稹受伤的心灵,两人走到一起过日子。可是不知道元稹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是薛涛在江陵短暂逗留了几天,就失落地回成都去了。至于为啥走的,临走时元稹又给薛涛怎样的承诺,就不得而知了。 薛涛在成都望眼欲穿地等候着元稹的消息,怎奈“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薛涛整天掐着指头算日子,就这样等了七年,两千多个日夜呀!等来的却是元稹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士族之女裴淑结婚的消息。也许元稹压根就没有娶薛涛的想法,只是把她当做自己寂寞时的一位红颜知己来看待。而痴情的薛涛,却把自己的身心,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元稹。期望多大,失望就多大。从此以后两人终成陌路。本来是大家看好的一对“姐弟恋”,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