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不可退出 > 第23章 成王败寇

第23章 成王败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运途集团成立后,因为集团业务板块和框架特别庞大,各版块关联公司注册就用了好长时间,其整体的方向并未改变,仍然立足于冷链业务和现场渠道,借此基础发展冷链后市场,通过覆盖、ETC、数据服务、金融、保险、园区等领域,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外宣称会加快攻占的能源资源领域建设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后续还打算进军物流地产,甚至商业地产;最终走向国际市场。  如上话术,甚是庞大。  但运途也面临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线上交易及支付的难点,涉及税收、发票、传统冷链惯例对抗未来数据化之间的矛盾,一些细节暂难以成行。已上线的在线交易平台,尽管已经实现了单月交易数亿的规模,听起来是个惊人的数量,实则线上交易化仍困难重重。后续会以集团为契机招收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人才,构筑真正的护城河,这就牵扯出了合并后准备开启的一轮最大规模的融资。  另一件大事是运途刚刚成立后的代理董事长李肃,在完成了自己的功能性“角色扮演”后,顺理成章的退回了天使股东的角色当中。正因为有了李肃的业务经验和代理职权,运途看似非常平静的完成了过渡期。实则平静之下暗潮澎湃。如陈光所愿,在李肃卸任的同一时间,干掉了原顺途的CEO汪海洋,自己成为了正式掌管整个运途集团的唯一人选!  合并方案出来时,汪海洋是最先做准备的人,和此前顺途的创始人不同,汪海洋的角色更多是职业经理人,他对于名利的需求是“利在先、名在后”,非常客观冷静地看清了博弈局势。李肃上台后的第一时间,就在做撤收准备,收掉了原顺途零散股东的期权,在合并后转为股份,并顺势在陈光提出交权谈判后立刻出手退出。他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和陈光一样,把运途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只是他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并从中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至于事情是什么,那可能是一时一事。就像此前互联网大潮中风光无限的巨头,甚至就如同美拼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也是在分分合合中做大,通常也是强的一方合并弱的一方。在对方接手新业务之后选择离职创业,新项目一定很快就能获得投资人的亲来。对于投资机构来讲,一家公司和创始人,宁可跪着求生,也不要轻易破产或者身败名裂,这点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能全身而退,而且再给这些机构押注你的机会。  所以汪海洋的套现离场,是实打实的创业成功,而非场外观众的被干掉,他不过是此场休矣,来日换场再战。细数运途的历任CEO,汪海洋当之无愧是结果的王者。他和陈光也不过是各取所需。  新一轮的融资立刻提上日程,由Andy全面主导。  运途虽江湖地位和声誉响亮,也因为市场期待值过高而估值过高,融资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彼时的资本市场充斥泡沫,但比较分散,大部分机构还没有特别上头的为泡沫买单。尽管顺途能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大家更多是纷纷点头,就是难上牌桌。  陈光听赵孟周表达过很多次,“后市场”和“外挂产业基金”是运途最应该立刻开始做的事情。  此前的两家公司并非划分清晰的一个优势在线上,一个优势在线下,互不合并,而是业务模式高度重合的合并。未来市场清理速度会加快,摆在当中的是一定要站队的问题。尽管陈光的掌局会让事情容易很多,但毕竟两家主体还在分管运营。冷链后市场增值服务模式,在国内的特性是更加分散、原始,是否能够适应标准化、规模化的平台调度,还有待观察。以此标准来看,原顺途的后市场服务模式反而更夯实一些,且符合互联网公司的惯常做法,不过线下规模有瓶颈还是没能完全跑通。优势在于凭条整合了冷链力池,把此前各公司的数据打通构建出了相对齐全的交易诚信体系,最终成为由AI算法主导的交易平台。  至于集团体系外挂的产业基金,也是时候可以开始准备,用以做冷链市场上下游产业的标的投并购业务,还可以引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比如未来要触达的无人冷链、2b数据服务等,都无需运途自己再做事业部,而是通过投并购来完成。  陈光不置可否,他受制于资本但无心于资本,向来对“所有人”都会走的先企后投的路径完全没有兴趣。赵孟周说开球的时机未到,“想去做”和“有必要做”并不冲突。当然他会先于陈光考虑并解决一些顾虑,毕竟陈光始终告诉他要走长路,那么长路上的指路明灯就会格外重要。他告诉陈光,本轮融资过后,运途就会正式准备pre-IPO(上市前),如二级市场稳定,保业务保现金流是最重要的,守城重于攻打。他完全了解陈光的顾虑,其一是基金的战略意义,是否真的会对运途的业务发展起到协同或补充的作用;其二是募资,出资LP(有限合伙人)性质直接影响基金定位;其三是投资方向和阶段,是否定位于2b方向的专项基金,并重注2-3个赛道;其四,也是有些敏感的地方,独立基金和运途集团的财务团队之间的关系,如果外援甲方进入,GP(管理合伙人)团队如何工作,是否会面临运连和顺途合并后无法相融的尴尬局面。  陈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但陷入了思考,这恐怕是他首次正视独立基金的事宜,也明白赵孟周提前试探,是否是他亲自递交投名状,何时递交,还不得而知。他回复赵孟周,这是两个维度的选择,对于运途,看上去短期是个可选项,而长期是个必选项,会在上市后做出动作,也许最大的可能是运途出资大部分,以控制主导权,最多首期8-10亿试水。另一个维度则是赵孟周自己,到底是上岸创业,还是继续在x,他要看哪个对自己是必选项,同样是个长期选择,希望他下次能够带着答案来找他。  赵孟周换个话题,现在不少机构联系到他这里,希望找一找份额,目前看市场情绪挺到位,如果陈光没有顾虑,老股东之间的交易可能会比较频繁。  陈光默许,但希望不要影响节奏,而投资人的品牌也还是要稍微讲一些的。  虽然加价押注的机构不容易出手,归根结底还是纠结额度和价格,体量大、估值贵是硬指标。相比较新股,运途的老股交易倒是比较活跃,股东中不乏幸运的小机构的倍数已经足够,或者基金已经到期需要做清盘处理,各种情况的导致卖方有需求。而一些想进入运途项目的新基金和体量不大的边缘性基金,非常希望能够加入运途这种超级项目,而新股他们投不起,老股可以拼一拼,如果有幸进入,那么未来仍有高回报机会,还会为基金品牌脸上“贴金”,这些就是买方需求。  赵孟周问金紫呈周围有没有基金想接点老股,品牌也比较好的,可以推荐,包括逐浪。金紫呈笑着,说逐浪算了吧,份额太大玩不起呀,又问道其实好多人也打听过。还有,有意思的事。  “你说。”

“路方方想接轻享,居然问到我这里来了,但是轻享现在发展的很好,挺抢手,刚签了一个新fa(财务顾问)的独家,今年至少再融一轮。她说给我返点,我没要,和她说项目先行,其他不能考虑。但她主动找我,我还挺惊讶的。之前其实我知道运途老股交易,可是没想到这么活跃,而且路方方想做运途,通过刘肖田不是很容易么。我问她你干嘛不做做运途老股,她觉得还是做不多做不大,从早期做正儿八经的fa还是更好。”

金紫呈说,“可是我觉得,为什么不呢?”

“你要当fa啊?”

“不,但是有个人合适,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金紫呈转天约了达达,说了运途老股交易的事情,问他感兴趣不。达达的关注点在于,运途如果有fa,那么就顺手做了老股交易的事情,因为架构比较复杂,但是他有不少机构朋友,想卖的可以帮联系。金紫呈说不是,我是说其实X这类基金,有很多超级大项目,因为时间长估值高,很多基金等不了,但是又有太多机构想进去,老股交易的专项fa一定有机会。  达达说其实他有这个想法,就是只是停留在想法,一是后期项目数量少和层面浅,另一个是他不想做泛平台,因为行业很窄还得拉团队,太费劲。但是如果有固定的投资人成为他的主要服务对象,就容易多了。他在X天使做了一段时间,深深感觉小项目有量没有质,而且自己升不到主基金,但是x天使的合伙人同时也是主基金合伙人,他们更有这些需求。达达说这都不急,他会好好想想,相比较当个投资人,他还是对撮合交易的fa更感兴趣,这些都需要时间。  又问她在逐浪做得开心么?达达听说有猎头在她投了轻享之后给她发了职位推送。  金紫呈说猎头就都那样,一直都有介绍来介绍去,你之前不也是么,我估计你现在被推的职位都不会少。她说离开逐浪是早晚的事情,只是看有些机缘会不会让事情更快或更慢。  达达迅速便补充到了因事生变的气息,直接就问她挑好了哪里。  金紫呈说并没有,如果有,你一定是最早知道的人。  达达想了想,说干脆你来X算了,不嫌弃的话可以来X天使,你来了我刚好有个动力离开干点别的事。  金紫呈没接这茬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达达捕捉到了她的微表情,特别提醒她,X不允许夫妻同在一个机构,除非另一个去X天使,或者,离了。别怪我没提醒你,换不了规则只能换人。  金紫呈不爽快地点点头。  而且我猜,达达说,丘原资本会非常想要你这样的人选,听说刘肖田有意开拓新消费的分支投资,因为基金的赛道经验不足,急需扩充团队。但其中利益权衡你只能自己看,对我当然是机构差异化越大越好,便于咱们内外打配合,但对于你,要考虑的会很多。你到底需要什么,一定考虑清楚。  如果我说要去X,你怎么看?  那你就得搞定你自己,搞定赵孟周,搞定刘肖田,搞定Eric。你能做到各方平衡,自己获利,从一次职业转型中获得基金品牌、个人品牌、家庭品牌、项目品牌,就算赢。  我换个工作而已,又不是调停火拼的黑道话事人。  问题就是,资本规则根本不关注你为什么,只会问你是否做到,但你自己要清楚这些为什么,还要给与答案。  达达,我对你另眼相看,以前废话多,现在都是真理。  嗨,啥真理,所谓的真理,也不过是倡导的人的个人表达,但人总是会被环境的标准和准则蒙蔽。比如我在x里面,我会觉得x的准则就是真理,但你跳出去看,也不过是基金管理团队的内部规则而已。什么符合你的利益,什么就是真理。  可我的利益有点复杂。  所以你只能有舍有得,怎么可能既要又要呢,对吧?  正说着,金紫呈忽然收到了老梦的留言。  老梦已经清醒的差不多了,并不再期望梦工场起死回生,而是冷静应对诉讼,把大致策略和股东们同步了下,盘一盘胜算其实很大。债务举证和评估后,如果有需要承担的部分,他将作为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独立承担。此外也基本安置好了管理团队和离职员工的后续问题。  他留言的最后一句是:我已经做好准备,收拾残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