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正常人,只是透支了生命。】【这是短时间获得了不该有的东西后,要付出的代价。】刘枫皱了眉,系统口中的代价在恰当的时候是可行的。可他更震惊的却是系统的能力。一桩桩,一件件。似乎只有他想不到,没有系统做不到的事。刘枫沉默半晌,手指揉了揉眉心。“系统啊,你可真是会给我弄惊喜。”
这一句,便是刘枫也不知道是感叹,还是震惊。只是说完之后,他便挥手让系统离开了。“培养科研人才的事,之后再说。”
系统悄无声息的消失。刘枫改坐为躺,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时间一转过了半月,京师里的温度愈来愈高。刘枫考虑到朝中大臣年岁皆高,索性将早朝改成了三日一次。与此同时,每月的休沐亦多加了五日。另一边,工部在京师外的建立的实验室全都开始使用。为此,杨荣特地奏请,将工部除他之外的官员上朝次数更改。刘枫觉得有理,便允了。立元学院里,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讲学,有一批匠人已经能进工部。刘枫想着工部官员还有缺漏,直接将这批匠人填补了进去。此事一出,京师哗然。“我从未听闻,在立元学院听讲的学生能直接做官员。”
“此举是否对其他读书人不公?”
“其他读书人还去别处作甚?直接去立元学院啊。”
民间的各种言论甚嚣尘上,话里话外皆是此举不妥。又一次早朝,以杨士奇为首的内阁官员提及了此事。杨士奇道:“立元学院的事,朝廷得尽快给个交代才行。”
“是啊,皇上,再这么下去,朝廷的威望受了影响可不妥。”
刘枫漫不经心地说:“有何不妥?”
“朕没记错的话,曾让三品以上官员推荐贤才为官。”
“怎么,那会儿你等不说不妥,这会儿倒是跳出来了?”
此话一出,大殿上一片寂静。杨士奇瞥了眼说话的官员,硬着头皮上前。“皇上,何御史并非此意。”
刘枫冷笑,这群人根本没弄懂他的想法。“朕不管你等都是何意,总之这件事已出,你等就得想法子解决。”
“若连这点小事都要拿到早朝上来说,那朕要你等有何用?”
刘枫倨傲的留下话,甩袖直接退朝。文武大臣根本没料到会有如此情形,一个个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三日一次的早朝,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另一边,刘枫进了御书房。早朝结束的仓促,杨士奇几人肯定会追过来。果不其然。刘枫刚坐下片刻,王林便来报。“皇上,杨阁老、杨尚书,王大人,刘尚书求见。”
刘枫顺手甩了奏折:“宣。”
以杨士奇为首的这个官员踏进御书房。“微臣参见皇上。”
刘枫稍稍抬眼:“免礼。”
“几位从大殿追到御书房,所为何事?”
杨士奇额角抽了下,低声说:“皇上,微臣是为了近来的朝政。”
刘枫不置可否:“那就说说杨阁老是为了什么朝政。”
杨士奇咳了两声:“微臣想撤下对白舞的通缉。”
在刘枫心头,纵使隔了半月多,白舞这个名字还是清晰。刘枫想到她能在系统的手段下逃离,神情微微变化。“怎么,杨阁老觉得通缉不妥?”
杨士奇忙道:“微臣并不是觉得通缉不同,而是眼下还无必要。”
刘枫觉得古怪:“此话怎讲?”
“边境,京师,流民等事都还不曾解决。”
“如今为了一个刺客兴师动众,百姓便是不提,心中怕也存了些想法。”
刘枫心下冷笑,是怕百姓存了想法,还是朝廷中的官员有想法?舒坦日子过久了,想跳出来折腾了是吗?“百姓的想法与朕何干?”
刘枫傲然的回了一句,在杨士奇变换的脸色中继续道:“不过是些百姓,杨阁老莫不是觉得他们会为此造反?”
杨士奇连忙说道:“微臣不是这个意思。”
“朕看你就是这个意思。”
刘枫拍着御案起身,蕴藏着怒火的目光落在几个官员身上。“收起你们暗地里的盘算,对朕而言,只有拥护朕的才能叫百姓。”
“除此之外,所有人都是乱臣贼子。”
杨士奇心头咯噔了下:“皇上,大明……”“行了,别在朕这儿说些乱七八糟的,你们说着不嫌累,朕听着都累。”
“你们几个要都是为了这件事来,都别在这儿站着了,跪安吧。”
一段日子伺候过来,王林的脑子变灵光了。刘枫话音刚落,他便从旁边跑了出来。“几位大人,请吧。”
杨士奇几人顾虑着,最终还是顺着王林的话离开。刘枫心头怒火难消,重重摔了手边的奏折。一个个真是舒坦日子过多了,屁大点的事也要拿来膈应他。好,非常好。就看看最后到底是谁膈应谁。正好,他也需要一件事,把散落在各地的匠人聚拢到京师。这件事闹大,既能膈应那些老臣,也能让叫他如愿。次日,刘枫一大清早便赶去了立元学院。等杨士奇等人收到消息赶到,已经有七名匠人得了封赏。刘枫完全不遮掩他的举止,吩咐了骆子晋和连翘在京师宣扬此事。不过两个时辰,此事又引起一片哗然。到了这时,京师里的聪明人都从中看出了异常,不由凑到一处细聊。“此事我瞧着,总觉得皇上是故意与如今的民间言论对着干。”
“皇上为何要这般做?如此对朝廷并无益处吧?”
“可也没有坏处,那些人虽是皇上破例封的,可我见着也是有真本事的。”
“皇上该不是想借着此事,将逃散的诸多匠人召回吧?”
随着进入工部的匠人变多,各种猜测也跟着散开。可不管民间如何猜测,朝廷都没有给一句解释。一转眼过了十日。立元学院的学生进工部的事已经掀不起波澜。就在这时,一个消息突然传开。朝廷有意再建一个立元学院,但此次招收的学生都是孩童。“其中,流民的孩子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