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与孙子兵法 > 22 抓住机遇就不松手

22 抓住机遇就不松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雪岩经商兵法借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轮回而呈现的某种规律性来创造机遇的技巧,是胡雪岩生意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更难得的是善于创造机遇,胡雪岩是两者都具备了。《孙子兵法》强调时机是绝对不能丢,一定要及时抓住的道理,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胡雪岩有句名言:“机遇是靠大家双手捧出来的。”

胡雪岩勇于创造机遇,让大家努力去捧出机遇来。这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胡雪岩是如何创造机遇呢?概括地说,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创造、挖掘商业机遇。在胡雪岩的家乡,有一位种田老农,他凿渠开荒,造好了一片水田,种下水稻。可是当年恰逢水涝,稻田里排水不畅,造成歉收。于是,他请教于胡雪岩,胡雪岩则告诉他:“再种三年水稻,你可有发财之机。”

老农采纳了胡雪岩的意见。第二年,他不改初衷,仍然种水稻,又逢上大水,又是歉收。第三年同样如此,有人劝他毁掉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可此人并不答理。第四年,碰上了大旱,旱地颗粒无收,而水稻却获得了大丰收。紧接着又是两年大旱,此人连着三年都获得了大丰收。稻谷卖了个好价钱,算下来,三年的丰收抵过了三年涝灾的歉收,还有盈余不少。在这一例子中,胡雪岩是根据气候的长远变化规律来造就一个发财的机会。中国古代经商高手、传统商人的“偶像”陶朱公有一个公式:“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岁在金,穰;水,毁;火,旱”。这就是说,金年丰收,水年歉收,火年大旱,水旱丰歉是循环轮转的。于是,根据这一“水旱轮转”原理,胡雪岩推测:连年涝灾既意味着每一年机遇的损失,但更意味着大机遇的临近,只要水灾之年不饿死。这个老农尽可以静心等候旱年来临水利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而获得大丰收。这种借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轮回而呈现的某种规律性来创造机遇的技巧,是胡雪岩生意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籍《国语·越语》中就记载了当时商人的这种“逆向造机遇”的经验之谈:“臣闻多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绸,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后人将这十六个字撷其要,浓缩为八个字,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在长期干旱、土地龟裂之时,可以兴工造船,迎接雨季带来的机遇;盛夏高温、热不可当之时,可以收裘毛皮开设皮革行,迎接暴冷带来的机遇。掌握了这种以逸待劳造就机遇的技巧,就不怕发现不了机遇,更不怕发现机遇之后又给它逃了。相传范蠡及其“老师”计数还有被司马迁尊为“治生之祖”的白圭,都是以这种技巧而经商致富的。一个人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更难得的是善于创造机遇,胡雪岩是两者都具备了。一个大商人在抓住机遇的过程中,一定要当机立断,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优柔寡断,必将丧失商机,当机立断,就能创历史巨篇。曾几何时,李文正仅凭手中的2000美元,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在印尼是仅次于林绍良的华裔金融巨子,被人们誉为“印尼钱王”。1983年,他被著名的《亚洲金融》杂志评选为当年“最杰出的银行家”。他创办的力宝集团是印尼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该集团的资产总值达30亿美元。私人资产至少也达到12亿美元。从2000美元到十几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奇迹。1929年,李文正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玛琅镇,祖籍是中国福建的莆田,中学时期,他担任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并帮助开展宣传及运送药物,被荷兰殖民地政府逮捕入狱。1947年被驱逐出境后,他返回故乡,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哲学系。1949年来到香港。50年代初,随着印尼政府渐趋稳定又重返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他历经沧桑磨难,却有一个信念始终坚定如一,那就是想当银行家。李文正成家后,离开了父亲到岳父家开设的百货店中工作。随后他又找到了一份船务代理的工作,干了几年业绩平平,但为个人积蓄了2000美元。2000美元对于当时的印尼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李文正有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知怎的,他那2000美元积蓄竟被人误传成了20万美元。这个误传,在无形中提供给李文正实现童年梦想的机会。1960年,因营运不佳而濒临倒闭的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经理皮拉马·沙里,受到误传的影响,请求李文正投资20万美元,拯救这家银行。李文正腰包里只有2000美元,但他当机立断,大胆地接受挑战,答应筹措这笔资金。李文正抓住了这个机遇,抓住了事业成功与发展的脉搏。到哪里筹集20万美元的巨款呢?李文正想到了与他交往密切的福建同乡们。这些同乡在雅加达自行车制造与修理业中,占据垄断地位。李文正利用这层关系,及时筹集到了这笔资金。这使他不仅可以优先认购这家银行20%股权,而且还在该行任职。从此,他踏入了朝思暮想的金融殿堂。然而,他甚至连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一栏与右边一栏有什么不同也分不清。但他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不久他便令人信服地进入基麦克默朗银行的董事会,随后又坐上第一把坐椅。他凭借自己的直觉以及做小买卖的经验断定,要使基麦克默朗银行起死回生,必须打入其它银行还没有想到的市场。他相中了雅加达庞大的自行车业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自行车业,争取到了大量客户。“在我看来,银行业不是一种买卖货币的事业,而是买卖信用。由某人某处获得信用之后,再授予其他人。”

在雅加达一家华人餐厅,他在基麦克默朗银行第一次投资者会上,用自己的语言给银行的定义作了确切的解释。说到做到,他从不拖延,哪怕是借债也要给客户如期兑现,从而渐渐建立起基麦克默朗银行的信誉,影响也越来越大。“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

这是经营银行的信条,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经过3年的奋斗,这家银行终于扭亏为盈,并获得巨额利润,走上了兴隆之路。首战告捷,李文正令银行圈内人士刮目相看。1963年至1971年,他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购并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李文正拥有30%的股份,并担任执行总裁。经过4年的努力,这家银行发展成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资金达376亿印尼盾。就像魔术师一样,李文正将一家家濒临倒闭的银行理顺、搞活,并滚动式发展。他由此而被新闻界和银行界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1975年,李文正由于与部分股东不和而辞去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执行总裁的职务。此前,由于他在金融事业上的出色表现,早已引起他的同乡——印尼首富林绍良的注意。他刚一辞职,林绍良便邀他出任中央亚细亚银行董事及总经理。李文正爽快地接受邀请,入主中央亚细亚银行。他的聪明才智和大胆决策而又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仅仅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就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私营银行。到198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遍布印尼各大城市,形成全国最大的私人银行网;分别在香港、澳门、台北地区和新加坡以及美国的加州、纽约州、阿肯色州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已成了举世公认的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他又在策划自己的海外扩张计划。李文正首先把业务扩张到日本、美国等国和香港等地。在香港,他创立了斯蒂芬财务公司。该公司拥有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并附设有2家大财务机构,其中一家在雅加达,由斯蒂芬财务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商业银行各投资50%。通过斯蒂芬财务公司,李文正还取得了香港一家华人银行一半股权。在美国,他还购买了亚特兰大银行30%股权。美国旧金山的希伯尼亚银行虽然是林绍良旗下的公司,但李文正是管理这家银行的委员会**,在经济上有直接联系和利益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尼的胶合板及圆木大量销往美国,贸易额一年达40亿美元,其中李文正占四分之一,成了在伐木业和木材对美贸易中大获其利的银行家。几年后,李文正与林绍良再度合作,携手创立了力宝集团公司,主要进行国际贸易。该集团由李文正任董事长,除他和林绍良是大股东外,印尼总统苏哈托的长子和长女也各拥有16%的股权。李文正以极其睿智,能够当机立断,赢得了美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