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与孙子兵法 > 39 同行不妒,什么事都办得成

39 同行不妒,什么事都办得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雪岩经商兵法实际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得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对他有一个“懂门槛”、“够意思”的评价。在他发迹之后,他也时刻不忘记对同行、特别是对下层商人的提携。归根到底,同行之间不仅要竞争,更多的是要合作,要克服“同行如敌”的狭隘眼光,把目光放长足,才是一个大商人应该采取的态度。《孙子兵法》强调与对手过招的时候,还要能够不把对手当成死敌,而要灵活地去应对他们。在胡雪岩的经商观念中,他的朋友观念是非常广泛的,这里面也包括把同行当成自己的朋友,这种做法显得非常大度,你≠我,我≠你。这是商人的口诀。做生意的人往往有“同行如死敌”,“同行是对头”的说法。胡雪岩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同行不妒,什么事都办得成。”

在商言商,胡雪岩自然明白商而成帮、互助互惠的道理,因此,他设法联络同行。湖州南浔丝业“四象”之一的庞云缯就是胡雪岩过从甚密的朋友。庞云缯,字芸皋,祖籍绍兴,“童年十五习丝业,精究利病……镇中张氏(指张源泰)、蒋氏(指三松堂蒋家)初与公合资设丝肄,大售,众忌其能,斥资以困之。公遂独操旧业……数年舍去,挟资归里,买田宅,辟宗祠,置祀产,建义庄,蔚然为望族”。可见,此人亦非等闲之辈。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各国把中国当做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南浔辑里湖丝大量外销,胡雪岩在同治年间也开始做生意。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写信给胡雪岩说:“近与俄人谈及伊国意在销售湖茶及川丝、大黄等物,若能办通,亦中国一利源也。”

经此鼓励,胡雪岩的丝业做得更大了。钱庄出身的胡雪岩对丝业是外行,于是,他寻求居湖丝产地、对生丝颇为内行的庞云缯的合作。两人携手,资金充足,规模庞大,联系广泛,从而在丝业市场上形成气候。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说:“光墉所营丝茶业,……丰财捷足,操纵江浙商业。”

《光绪实录》上也说:“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专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

其实,当时蚕丝的国际转运和行情操于洋商之手,这里所谓的“垄断”当指胡雪岩在华商中把持蚕丝的国际业务。当然,合作是互惠的,胡雪岩做丝生意得到庞云缯的帮助。反过来,他也向庞云缯传授了经营药业的经验,后来,庞氏在南浔开了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与设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关系密切。实际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得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对他有一个“懂门槛”、“够意思”的评价。在他发迹之后,他也时刻不忘记对同行、特别是对下层商人的提携。浙江慈溪人严信厚(1839~1907年)幼时在宁波恒兴钱肆当学徒,后来到上海宝成银楼任职,同治初年,就是在胡雪岩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李鸿章幕,被发任李军镇压捻军的驻沪襄办饷械。以后,在他渐渐将生意做大的过程中,总是不忘记照顾同行的利益这一准则。在太平天国兴起的形势下,各地纷纷招兵扩军、开办团练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带直接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更是大办团练、扩充军队。有了兵就要有兵器。胡雪岩便开始做起军火生意。他决定先买枪。在买不买炮的问题上,他却考虑得很远。使他犹豫、踌躇,且最后放弃买火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浙江有一个炮局,由龚振麟、龚之棠父子主持。浙江炮局主要就是制造火炮。他们制造的土炮自然赶不上西洋的“落地开花炮”,但毕竟是自己造的炮。胡雪岩认为,如果他买进西洋炮,由于西洋炮威力大,质量好,必然要顶掉浙江炮局制造的土炮,因而也势必侵害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的妒忌。炮局龚氏父子本来就得浙江大吏黄抚台的重用,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影响,大肆挑剔买洋枪洋炮的弊端,反对浙江购买洋炮洋枪。如此一来,不仅洋炮买不成,连洋枪恐怕也买不成了。胡雪岩基于对这种世故人情的考虑,决定舍炮而不买,只买洋枪,这样就避免了对炮局利益的触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项目,另辟市场,不至于引起同行的反对。虽是同行,却能做到和平共处,这是胡雪岩为了生意的成功而寻求的外部环境。他的以枪舍炮的做法,看似缩小了自己的市场,却是为了开辟另一市场而做出的必要让步,在这一新市场上,他不会遭到反对,也没有竞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经营空间,更大地赢得利润。市场总是一定的。市场的扩大,意味着生意的兴隆;市场的缩小,说明生意在萎缩。市场是商务经营的生命线。一行生意,同行之间由于经营内容的相同,也就意味着要分享同一市场。对同一市场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间的竞争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为了各自利益,同行间互相忌妒,以至于由忌妒到倾轧、竞争,成了同行间的常事。在竞争中或者一方取胜,另一方被迫称臣;或者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时难分胜负,双方维持现状,酝酿新的一轮竞争。这似乎是我们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们大家也都能认可的市场规律。在这种循环中有没有既不触动对方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三条路可走呢?胡雪岩正是走的这第三条路。他时时顾及到同行的利益,既为别人留余地,也给自己开财路,保持了稳定的经营,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归根到底,同行之间不仅要竞争,更多的是要合作,要克服“同行如敌”的狭隘眼光,把目光放长足,才是一个大商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