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与孙子兵法 > 65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

65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雪岩经商兵法“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雪岩的手面人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孙子兵法》在用间篇说:“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这里虽然讲的是取人之术,但也说明了用人之技是否高明,关系到胜败。所“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即是。在胡雪岩看来,一个大商人手中必须掌握一股集体的力量,才能做大否则必输于人。人各有个性,也各有所长,用人当扬其长,避其短,而且事业越大,需要的人也越多。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其实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且来看看胡雪岩怎样容人用人?“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雪岩的手面人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这番话是小和尚陈世龙对阿珠的父亲老张说的。老张是一个老实人,而且一生小心谨慎,安于带着妻子女儿在松江之上驾船载客,希求一个靠力气挣饭吃的平稳的生活,本来也就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人。以前因为拗不过女儿阿珠和阿珠娘,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议,把那一条客船卖掉,回到湖州来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觉得娶阿珠做“小”实在委屈了她,而且有许多不妥之处,便用计撮合了阿珠与陈世龙的一段姻缘。因为这个原因,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照应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陈世龙为开导老张,便说了上面这段话。陈世龙的话,既是在启发老张,实际也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人都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当然,一个人要立身于世,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别的什么“场”,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能力,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之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能力具备以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即能够给自己帮助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照应,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也是枉然。比如王有龄。这个人清代史料中有记载,应该是很会做官而且也有一些能力的,当时在浙江官场即有能员之谓。但是,除了他会做官有能力之外,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也决不会成为浙江官场的红人。当初他只是一介落魄文人,没有功名不说,花钱捐得一个正八品的盐大使官衔,却连一个实缺都没有得到过。不用说,在他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没有当时还是钱庄伙计的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根本不可能有进京捐得一个候补七品知县的能力。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的资助进京捐官,归途之中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少时家贫,曾受到过王有龄父亲的照顾,并曾受业于王有龄的父亲,王家于何桂清事实上有成就之恩。何桂清感念旧情,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黄宗汉因为索贿不成,在漕米调运的事情上制造事端,逼死浙江布政使(藩司)椿寿,遭朝廷查究,正需要何桂清替他掩盖责任,因而不敢不买何桂清的账,所以很快就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实际主持海运局事务。于是王有龄一下子又成了封疆大吏黄宗汉面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胡雪岩的帮助,没有何桂清的照应,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大概最终只能以一介落魄书生客死杭州。王有龄后来的走运亨通,也是因为有胡雪岩这个朋友的大力帮助。王有龄刚一接手海运局的差事,就遇到漕米解运的麻烦。漕运积弊已深,早已运转不灵,故而已由河运改为海运。初改海运,事情千头万绪不说,更难办的是由于触动漕帮利益,浙江漕帮定然不会愿意将浙江漕粮运至作为当时苏、松、太地区出海口的上海,因而也决不会给予相应的配合,甚至还会有意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乱子。另一方面,在漕米解运的问题上,历来是部门重重、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见利争先,而有事却又避之惟恐不及,海运一事,本来就难以很快实行。加上王有龄初入官场,既无根基又情况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朝廷却不管这些,而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不得迟误。对于王有龄来说,漕米解运能否按时完成,不仅关系到他未来的宦途,弄不好甚至有步椿寿后尘的危险。正是在胡雪岩的策划下,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就地买米的办法,在上海附近买米就地解运出海,解决浙江漕米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中,也是胡雪岩凭着他的手腕,用金钱开路,拿酒肉敲门,用各种方法收买、笼络有关官员、漕帮首领、钱庄老板、上海米商,从而使其提出的就地买米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不仅巩固了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地位,而且还让他一下子就得到能员之誉,很快便得以调任湖州知州的肥缺。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的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事实上,在胡雪岩走向“红顶商人”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像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人的帮助、“照应”,他也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极其重要的道理,不可不深以为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