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透曾国藩 >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国藩语录】我湘军风气,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救援;虽上午口角参商,下午仍彼此救援。我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曾国藩轶事】曾国藩信守礼法,维护名教。湘军将领又多为儒生,曾国藩决意借此训练出一支尊长死上、辨等明威的军队。他对将领要求一要有治军之才,二要不怕死,三要不汲汲名利,四要耐受辛苦,必忠必信,保乡卫国,从而“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对士兵的思想教育称“训家规”和“训营规”。每逢操练日,曾国藩亲临校场讲话,“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训禁扰民、禁嫖赌、禁鸦片,又向士兵发放“四书”等,把兵营当作学校,加强封建伦常教育。曾国藩还编《保守平安歌》、《爱民歌》等宣传鼓动性强的歌谣让湘军兵勇传唱。如此种种,儒家伦理思想潜移默化地融进将士的灵魂里,使全军在思想上达到统一。曾国藩痛恶八旗绿营彼此“败不相救”,“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

为此他制定的湘军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利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在《要齐心》的歌谣中,曾国藩又再三重申:“只要齐心不可当……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手一双。”

又写《忮求诗》教育将士消除彼此间的嫉妒之心。由于曾国藩的种种设置和努力,湘军终成“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战斗群体。一个集体或团队齐心合力之“和”是其成功的基本。一旦结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就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了。攻占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前后,是曾国藩湘系集团极盛时期。4年多时间共有21个湘军集团首领先后出任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把持清政府半壁江山。他们编织成一个特殊的关系网,呼吸相从,祸福相依,成为晚清实际主政的势力。胡林翼作为湘军集团第一位出任督抚的人,一直不肯替代曾国藩湘军集团精神领袖的位置,处处支援、帮衬曾国藩成就大业。他所辖的湖北成为曾国藩的军粮库;曾国藩东山再起,也是胡林翼施釜底抽薪术才得成功的。曾胡的“和”是湘军崛起的基础。左宗棠是湘军集团的另一巨擘。左宗棠性情狷介,不合时宜,办事往往过于偏激;曾国藩则性情直爽方正,事事循规蹈矩,有时甚至固执,所以两人时常龃龉。但在多数时候,尤其大是大非上他们是相互照应的。两人前后相互扶持,是为至交之“和”。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年侄,又与曾国藩有着一重师生关系,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同寻常的。李鸿章随曾国藩当幕宾期间,“受化于无形”,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学问。曾国藩称赞他:“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出于蓝亦未可知。”

李鸿章则认为:“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足见曾国藩与李鸿章志趣相投。后来祁门事件,李鸿章忠谏不成,脱离曾国藩赋闲,却不肯他往求职,可见李对曾的依恋。曾国藩致书重招李入幕。后来曾国藩又直接命李鸿章仿湘军建立淮军,奔赴上海战场,不厌其烦地传授李鸿章处理人际关系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箴言。李鸿章在上海对曾国藩的命令奉行唯谨,尽量揣摩,依曾的意思去办。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裁湘留淮,就是信任李鸿章的忠诚可以倚重。但随着李鸿章羽翼丰满,在剿捻斗争中主要依靠淮军作战的曾国藩不断受到干扰。曾国藩一再谕之以理:“吾二人视剿捻为一事,须如李家、曾家之私事一般”,“常存为父为师之心肠,或责之,或激之,无非望子弟成一令名,作一时人耳。”

始终以“和”字为先。其间因李鸿章咄咄逼人使双方产生了许多不快。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快渐渐褪去。李鸿章推曾国藩为中流砥柱,曾国藩则回敬:“来示谓中外倚鄙人为砥柱,仆实视淮军、阁下为转移。淮军利,阁下安,仆则砥柱也。淮军钝,阁下危,则仆累卵也。”

两人相为倚重,和好如初。曾国藩、李鸿章的利益是一脉,正如李鸿章挽曾国藩说“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互相扶持,前后相继安内抚外,构成晚清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脊骨。曾国藩一介书生领兵疆场,挽一朝之危亡,很重要一点就是用“和”字治军,用“和”字来塑造军队。【智慧解读】曾国藩最重“人和”,曾说:“行军之道,贵在人和而不争权势,贵求实效而不尚虚名。”

举大事者不计小节,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扬别人的优点。近代,不少伟人都效法曾国藩,从曾国藩身上,学他的“和”字。什么是“和”字功夫呢,就是彼此相顾、相救,平时虽有纷争,战时要彼此救援。做大事者,只有坚持“和”字精神,“才能协同,能持久,能愈战愈强,转败为胜”。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如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名言已经被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活动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有谁能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