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大连,一个寒冷的下午,中山区武汉街和金城街交汇处的一家东北海鲜馆,几位老人一一赶来。他们都是王健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连陆军学院时代的老领导,在位于大连市中部金州区龙王庙村的陆军学院里,他们和王健林一起走过了8个年头。几位老人凑在一起,还原了王健林之前不为人知的军旅生涯……万达的官方资料上显示,1969年,这是王健林入伍的时间。王健林应该是那一年的12月份正式参军进入沈阳军区守备三师的,不过按照部队的例制,他只能算是1970年的兵。王健林怀抱一腔热血,希望为国效力,这种热情值得赞许,可他的参军之路却是费了一番周折。阿坝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这里不征收吃商品粮的城市户口的青年参军,为了让王健林顺利入伍,秦嘉兰只能把他送到老家苍溪,在那里经历“上山下乡”后再进部队。不管怎样,王健林的当兵之路的确曲折。王健林刚冒出当兵的想法时,秦嘉兰十分支持,她觉得,年轻的一代应继承并发扬老传统、光荣传统,老大当兵,恰在情理之中。当时,与王健林一起进入森工局工作的职工子女共9人。在这9人中,王健林不算突出。大部分少年的旧相识对他的印象已无法与今天这个站在中国商业顶峰的巨富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甚至有人猜测,王健林若是没去当兵,一辈子都会在大金,最多能混个中层干部,其成就也许未必能超过他父亲。从大金离开后,王健林在苍溪老家上山下乡,没多久,从这里当兵,去了吉林。他曾在一次采访里透露,自己离开老家的时候,母亲告诉他:一定要当“五好战士”,要争取超过自己的父亲。谨记母亲的叮嘱,王健林在入伍第一年,便成为母亲口中的“五好战士”,不负所望。入伍后,王健林一直保持着给秦嘉兰写信的习惯,刚开始当兵时一个月两封,渐渐地,频率渐小,但习惯一直保持到去大连。前后相加,秦嘉兰那个存放儿子部队印记的盒子里,共盛装着300多封信。王健林首次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表现,他当年的一位战友曾在微博上如此回忆:“1971年初春,吉林省集安县鸭绿江边的大山深处的军营里来了一批新兵,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王健林。他们当时属于特务连侦察班,新兵里面有四川和辽宁抚顺的,班长去挑选新兵时,他先选两个抚顺兵,然后走到一个又小又瘦的小兵面前问他想当侦察兵吗,他说愿意。”
这个小兵就是王健林。年少的王健林不如现今魁梧,军装大、皮帽大、皮鞋大,这些加在一个瘦小体格的人身上,看上去很滑稽。不过,与外形的“不堪入目”相比,清楚机会难得的王健林绝不是眼睛里揉沙子的主儿,他在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当侦察兵生涯中,历练出了盯准时机、敢于挑战的个性。身为一名合格的侦察兵,除了正常的野外拉练,解除障碍、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敌人居所获取机密文件,以及用密码描绘军事图纸都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若是有必要,侦察兵们还需要在晚上去某个指定的坟地挨个搜索坟包,只是为了找到一张事先藏好的纸条。这一切,都意在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胆量。王健林是新兵,可心里早就做好了接受各种不可思议训练的准备。日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参军前,他曾专门找来一本名叫《死亡学》的书籍研读,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都做好了预期。这种习惯,让他在军营里不断成长、不断突破。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当世人重新审视这个十五六岁就参军的男孩时,是可见其准备好了迎接一切未知的变化,并会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的。来自军队的组织原则,王健林铭刻肺腑,不断吸收着提升自我的养分。他日,当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时,他脑海中曾经留存的规则优势派上了大用场。彼时的王健林,意气风发,从一个懵懂少年,到部队的侦察兵,他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即便他本人从未曾察觉,可事实不可否认。他在后来的商业活动中,将部队中经受的金戈铁马般的打磨,一一复制于商场,可谓“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