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需要对孩子负责,需要管教孩子,当然有时也就会误解孩子,与孩子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多“劝和”,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误解,并积极化解彼此间的误会,不要让误会愈演愈烈。老师与孩子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起到一个“灭火器”的作用,让孩子学会理解老师,避免感情用事,并与老师加强沟通,及时消除误会。辰辰是初中二年级的一个女孩,性格很乖巧,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有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一直对她不错,可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辰辰不小心把书桌上的一本英语书碰掉在地上,辰辰连忙弯腰去捡书。结果又不小心把另一本书也碰到了地上,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笑声。数学老师紧绷着脸把辰辰叫了起来,让她回答问题,由于紧张,辰辰结巴了半天也没回答出来。老师生气了,让辰辰离开教室。听到教室的门“哐”一声关上后,走廊里的辰辰惊呆了,难道自己这么令人讨厌,老师竟然把自己赶出教室,不让听课!自己平时又不是差等生,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初二的女生也是大姑娘了,竟然撞上这种丢人的场面,辰辰痛苦地流下了眼泪,连书包都没拿便回了家,向爸爸哭诉了一切,甚至还要爸爸给她转学。辰辰的爸爸听完女儿的哭诉后,认为这个问题虽小却很严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辰辰的学习态度。于是考虑了一下后劝导辰辰说:“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委屈,但爸爸还是劝你冷静一下。你说要转学,我们先不说能否再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学校,即使你真转学了,也是带着不愉快的记忆,你也会觉得很难再面对现在的同学和朋友了。所以,逃避不是办法,我们还是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吧!老师误解了你,你很生气,但你也要为老师着想一下,你看教室里那么多人,老师又不是神,根本没办法对每个同学每一件事都处理得公平合理。况且这个老师以前对你不是很好吗?我相信她一定不是故意针对你,说不定她现在也在后悔不该对你火气那么大呢!”
辰辰终于冷静下来,可是她还是有疑虑:“可我再见她说什么呀?”
爸爸笑了:“这么聪明的女儿还不知道吗?解释啊!误会是可以解开的。”
第二天,辰辰在走廊里遇到了数学老师,她紧张地走上前去,解释自己昨天并非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结果,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并承认自己确实误会辰辰了,还让辰辰放学后等一会儿,把耽误的课补上,一场误会烟消云散了。这位父亲就成功地运用“劝和计”化解了师生间的矛盾。在师生交往中,出现些误解、矛盾是常事,但要记住,小摩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因为学习的事,师生间出现些误解,父母要让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师是不是故意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什么误导。通过互换位置理解,就会认识到,班级里那么多的同学,老师要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也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师生间出现些暂时的误解,学生应本着有理让人、无理认错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善师生关系。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冷静地分析情况。首先,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冷静分析,看老师到底有什么看法,不能只凭主观就得出老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等结论。一般来说,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误解都是由学习活动引起的。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学好他们教的课程,认真听讲,尊重他们的劳动。老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应该说动机都是善意的,也都是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有的老师批评孩子时也会出现些失误或言词欠妥,在事实上有些出入,从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被误解的孩子会认为老师是看不起自己或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老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学知识的,老师无论提出什么批评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的,师生之间又没有个人的恩怨,怎么能会产生成见呢?如果父母能帮孩子客观分析,就会使孩子消除偏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其次,父母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完全不同。在家里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在这时候,父母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另一侧面,消除对孩子的误解,从而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与父母积极配合,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