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清侃史官 > 别人不行礼,我都不相信自己是个皇帝!

别人不行礼,我都不相信自己是个皇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永琰虽然当储君易,但当皇帝一点也不顺利,根本没办法且行且珍惜。那是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禅让仪式已然准备就绪,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者全部到齐,大家都等着看君权交接的大戏。结果,贪恋权力的弘历突然耍起了小孩子脾气,坚决不肯交出玉玺。没有玉玺还算什么正牌皇帝?这事儿搞得永琰尴尬无比,差一点弃皇位而去。最后还是刘墉刘罗锅略施小计,答应给老皇上再整一枚象征更高权力的“太上皇玉玺”,永琰才得以完成登基。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小插曲,从细微处看端倪,这意味着弘历先生只要一日不离去,永琰的悲惨就会持续。弘历先生虽然表面上退居二线,但实质上并没有放权,仍居住在帝王寝宫养心殿。并且明确官宣:“大事还是我来办,你小子给我靠边站!”

于是,永琰每每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到内廷去询问他爹该如何处置,皇权对他来说,简直太奢侈。按理说,永琰都登基了,所有官书不应该都用自己年号吗?可在当时,历史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两种时宪书(历书)——颁给内廷和亲近王公大臣的,仍使用乾隆年号,而全国发行的时宪书,才采用嘉庆年号。据说当年朝鲜使臣到北京,本应该由永琰接见,然后呢?朝鲜使臣回国后,只知道有乾隆,而不知有嘉庆。由此知悉,永琰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个操纵在他爸爸手里的木偶而已。可怜永琰,自己死了正房老婆,都葬不出皇后规格,还得陪他爹喜着,笑着……《清史稿》云:“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

“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

嘉庆本名叫永琰,那后来为什么改名叫“颙琰”呢?这又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我们知道古时君王的名字臣民都要避讳:比如康熙名字叫玄烨,官方就要求“玄”字缺笔写。雍正芳名胤禛,继位后他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但轮到永琰,规则就反过来了,因为——“你这‘永’字太常用了,怎么避啊,你赶紧自己改名吧!”

这句话不是笔者说的,这句话出自乾隆哥。太上皇的旨意,永琰不敢忤逆,只能将委屈进行到底,无比憋屈!皇帝改名便臣子,貌似自古无有之,这不是永琰无私,而是他的羞耻!也许耿耿于怀此事,清朝自永琰开始,行辈字派都使用了生僻字。然而,还有比这更悲惨的!弘历由于上了年纪,口齿不清,传达命令只有贴身宠臣和珅能听懂,和大人形同摄政!朝野民间都暗称和珅为“二皇上”!永琰表面是个皇上,这会都排成三儿了!永琰想召自己的老师朱珪回京,和珅就跑到弘历那里吹耳边风,说永琰是在组建自己的阵营,想把太上皇您给架空!弘历先生把这话放心里一把玩,和爱卿果然真知灼见,就下旨将朱珪外放到安徽去做官,搞得当朝皇帝永琰面子上非常难堪。有了太上皇的支持,和珅在新皇面前更加放肆,永琰在和珅眼里,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空架子。笔者妄自揣测,永琰当时心中必然有一万个和珅他大爷呼啸而过。现在你应该猜得到,为什么永琰一主政,就火急火燎地把他爸爸最宠爱的和珅和大人给弄死了吧——向他死去的皇阿玛泄愤啊!时间终于来到了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弘历先生寿终正寝,至此,永琰才开始真正亲政,不过这时,他已经39岁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