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把说话当一回事,尽管他知道自己在说话方面缺陷多多。原因就是他看不到这些缺陷给自己的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危害,其实长此以往,在跟人交往中注定要吃大亏。从方圆之道入手,把说话当成一门大学问来用心研究,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你的说话,会是你的整个生活状态。天天说话就是会说话吗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你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不相同一样。我们天天在说话,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我们说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获得胜利?“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很难句句如此的。照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说话,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了。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我们虽然手里并未执掌着国柄,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到“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吧。很多人都以为说话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样难。因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时时刻刻都要说话,所以说话是不觉得困难的。至于写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张三李四都能够做的,就觉得说话容易而作文困难了。其实,说话未必比写文章容易:写文章是写了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话说了出来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较困难的。写文章写了几句,可以搁笔构思,你去想了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都不要紧的,而对人说话,那就不能如此。无论如何,归根结底一句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让人生厌。做不成的事情可以说成说话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成也说话,败也说话。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能说会道的诸子百家。其中苏秦张仪之流就是著名的游说家:苏秦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使六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于是就有了“六国合一”之说。后来张仪帮助秦国游说了六国,拆散了六国合纵的关系,帮助秦国吞并了六国。又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扬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是靠会说话的本事得到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在国外,说话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说话非同小可。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其次,说话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的说话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应能说普通话,并且要说的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会的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更要求人们应讲究如何说话。说白话不说半文半白的话,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须,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换一种说法也许能改变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习惯,时间久了,其中必然掺和不少可能导致不佳结果的说话方式和内容,但语言惰性形成以后很难改变,而一旦做出改变,换一种不同以往的说话方式,可能新的结果会给你一个惊喜。一个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情侣相会的,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让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干干净净、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也该从中受到启发:研究心理,察颜观色,得到准确的无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说话切入点。比如,在知识高深、经验丰富的对手面前,不能自作聪明、虚张声势,尤其不能不懂装懂、显露浅薄,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再如,在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对手面前,不宜过多解释,而可以采用激将之法。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对手面前,越殷勤,越妥协,往往越会引起更多的疑问和戒备。因此,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启发对方讲话,以便摸清虚实,对症下药。态度也不妨强硬一点,用自己的自信来感染、同化对方,打消疑虑。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专为皮革制造厂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户登门。几句寒暄之后,公司负责人发现这位客户实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谈中又发现这位客户比较自负,性急。于是皮革材料公司通过客户观看样品的机会,适当而得体地夸奖他的经验与眼力,在最后的价格谈判中,先开出每公尺20元,但接着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们开的价是生意的常规,有虚头骗不了您。最后的定价您说了算,我们决无二话。”
果然,客户在这种信任的赞誉声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公尺15元的价格(公司的进价是每公尺12元)。显然,这样的战术成功了。而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把握住了对方的性格及心理,使用了正确的说话方法。会说话让你处处受到欢迎平常我们会说很多废话,这更容易使我们产生错觉:说话嘛,有什么重要的,小事一桩。事实上,这是因为他没有尝试多说一些关心他人的话,一旦这种关心被他人真切地感受到,情况会大不一样。就是由于对别人的事情同样强烈地感兴趣,使得查尔斯·伊斯特博士变成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位大学校长。他当哈佛大学的校长,从南北战争结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五年。下面是伊斯特博士做事方式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一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克兰顿到校长室去借50美元的学生贷款,这笔贷款获准了。下面是这位学生后来在一篇文章中的叙述——“伊斯特校长说,‘请再坐会儿。’然后他令我惊奇地说:‘听说你在自己的房间里亲手做饭吃。我并不认为这坏到哪里去,如果你所吃的食物是适当的,而且分量足够的话。我在念大学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你做过牛肉没有?如果牛肉煮得够烂的话,就是一道很好的菜,因为一点也不会浪费。当年我就是这么煮的。’接着,他告诉我如何选择牛肉,如何用文火去煮。”
还有一件同样的事,一个似乎一点都不重要的人,却帮了新泽西强森公司的业务代表爱德华·西凯的忙,使得他重新获得了一位代理商。“许多年前”,他回忆说,“在马萨诸塞地区,我为强森公司拜访了一位客户。这个经销商在音姆的杂货店。每次到店里去,我总是先和卖冷饮的店员谈几分钟的话,然后再跟店主谈订单的事。有一天,我正要跟这位店主谈,但他要我别烦他,他不想再买强森的产品了。因为他觉得强森公司都把活动集中在食品和折扣商品上,而对他们这种小杂货店造成了伤害。我夹着尾巴跑了,然后到城里逛了几小时。后来,我决定再回去,至少要跟他解释一下我们的立场。“在我回去时,我跟平常一样跟卖冷饮的店员都打了招呼。当我走向店主时,他向我笑了笑并欢迎我回去。之后,他又给了我比平常多两倍的订单,我很惊讶地望着他,问他我刚走的几小时中发生了什么事。他指着在冷饮机旁边的那个年轻人说,我走了之后,这个年轻人说:‘很少有推销员像这样,到店里来还会费事地跟他和其他人打招呼。’他跟店主说,假如有人值得与他做生意的话,那就是我了。他觉得也对,于是就继续做我的主顾。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真心地对别人产生点兴趣,会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对任何人都是一样,至少以这件事来说是如此。”
一个人要是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的话,哪怕你一句极平常的话也可以从即使是极忙碌的人那儿,得到注意、时间和合作。笑着说话容易让人接受在生活中,人们脸上的微笑,就是向人表示:我喜欢你,我非常高兴见到你!微笑是从内心发出的,那种无诚意的微笑,是机械的、敷衍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那是不能欺骗谁的,也是我们所反对的、厌恶的。纽约一家极具规模的百货公司里的一位人事部主任,谈到他雇人的标准时,他说他宁可雇用一个有可爱的微笑、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女孩子,也不愿意雇用一个冷若冰霜的哲学博士。如果你希望别人用一副高兴、欢愉的神情来对待你,那么你自己必须先要用这样的神情去对别人。建议那些商界人士,尽量对每一个人微笑。斯坦哈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班,他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很严肃的人,在他脸上难得见到一丝笑容。斯坦哈德结婚已有十八年了,这么多年来,从他起床到离开家这段时间内,他很难得对自己的太太露出一丝微笑,也很少说上几句话。家里的生活很沉闷。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一天早晨他梳头的时候,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那张绷得紧紧的脸孔,他就向自己说:比尔,你今天必须要把你那张凝结得像石膏像的脸松开来,你要展出一副笑容来,就从现在开始。坐下吃早餐的时候,他脸上有了一副轻松的笑意,他向太太打招呼:亲爱的,早!太太的反应是惊人的,她完全愣住了,可以想象到,那是出于她意想不到的高兴,斯坦哈德告诉她以后都会这样。从那以后,他们家庭的生活已完全变样了。现在斯坦哈德去办公室,会对电梯员微笑地说:你早!去柜台换钱时,对里面的伙计,他脸上也带着笑容。他在交易所里时,对那些素昧平生从没有见过面的人,他的脸上也带着一缕笑容。不久他就发现每一个人见到他时,都向他投之一笑。对那些来向他道“苦经”的人,他以关心的、和悦的态度听他们诉苦。而无形中他们所认为苦恼的事,变得容易解决了。微笑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多的财富。斯坦哈德和另外一个经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他雇用了一个职员,是个可爱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渐渐地对他有了好感。斯坦哈德对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到得意而自傲,所以他对那年轻人提到“人际关系学”。那年轻人这样告诉斯坦哈德,他初来这间办公室时,认为他是一个脾气极坏的人。而最近一段时间来,他的看法已彻底地改变过来。他夸斯坦哈德微笑的时候很有人情味!现在斯坦哈德是一个跟过去完全不同的人了,一个更快乐、更充实的人,因拥有友谊及快乐而更加充实。如果你觉得自己笑不出来,那怎么办?不妨试一试,强迫自己微笑。如果你单独一人的时候,吹吹口哨,唱唱歌,尽量让自己高兴起来,就好像你真的很快乐一样,那就能使你快乐。哈佛大学一位已故的詹姆斯教授曾说:“行动好像是跟着感觉走的,可是事实上,行动和感受是并行的。所以你需要快乐时,就要强迫自己快乐起来。”
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和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如果你要改变说话,那先从改变那副铁板着的面孔、露出一个微笑开始。永远不要勉强别人听自己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被强迫着去做事或者接受他人的意见。人们都喜欢按自己的心愿去买东西,或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同时,喜欢有人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愿望和想法。韦森先生在没有研究人类关系学之前,他损失了无数应该获得的佣金。韦森是一家服装图样设计公司的推销员,他几乎每星期都去找纽约某位著名的设计专家,这样做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然而,每次这位设计家也不拒绝见韦森,而且还总是把韦森带去的图案仔细看一遍,但就是不买。经过了一百五十次的失败后,韦森觉得自己必是过于墨守成规。所以他决定每星期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去研究一下人际关系的法则,以帮助自己获得一些新的思想,产生新的热诚。不久,他决定采用一种新方法。他拿了几张本公司设计师们尚未完成的图样,走进那位设计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请求买主购买这些图案,而是请求设计专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把它完成。设计专家把草图留了下来,让韦森三天后去找他。三天后,韦森又去他那里,听了建议后,把图样拿回去,按照那位买主的意思画完。这笔交易结果如何?不用说这位买主完全接受了。那是九个月以前的事,自从那笔生意完成后,这位买主又订了十张图样,都完全是照着他的意思画的,韦森就这样赚了一千六百多元的佣金。韦森过去失败的原因——总是强迫设计专家买他认为对方需要的图样。可是现在韦森所做的,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韦森请设计师提供他自己的意见,使设计师觉得那些图样是自己设计的。现在韦森不用去求他买,他自己也会来向韦森买。长岛有一位汽车商,用了同样的方法,把一辆旧汽车,卖给了一对苏格兰夫妇。过去这位汽车商,把汽车一辆又一辆地给那苏格兰人看,但他们总是认为有问题,不是嫌这辆不合适,就是嫌那辆什么地方有了损坏,再不就是价钱太高。同事建议他,别强迫那种意志不定的人买他的汽车,要让他自己来买,也不必告诉他要买哪一种牌子的汽车。总之,要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意愿。几天后,有一位顾客想把他的旧汽车换一辆新的,那汽车商就想到了那个苏格兰人,也许他喜欢这旧式的汽车。于是他打了个电话,给那个苏格兰人,说是有个问题想请教他。那苏格兰人接到他的电话后,马上就来了。汽车商请他帮忙评估一下车子的价格。那苏格兰人听到这些话后,满面笑容,终于有人来请教他,有人看得起他了。驾着这部车子兜了一圈,回来后他建议商人以三百元买进这辆车子。于是汽车商问他愿不愿意以三百元的价格购买这辆车。他当然愿意,因为这是他的意思、他的估价。所以这笔生意立刻就成交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一向是人际沟通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却忘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固执的一面。说话的方圆之道只在看问题的角度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某一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当一个人面对严重的难题时,如果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可能就变得豁然开朗,他的说话方式也会自然地改变。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有时即使真的错了,也不一定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责备他是没有用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你应该了解他,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对方为何会这样,其中一定自有他的道理。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个性,这才是解答他的钥匙。纽约州汉普斯特市的山姆·道格拉斯,过去经常抱怨太太把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修理草坪上了:他太太一周至少去草坪拔草、施肥和剪草两次。而道格拉斯却认为草坪和四年前刚搬来时一样,并未变好。当他把这话说给太太听时,自然就破坏了他们的夫妻感情。后来道格拉斯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他试着从太太的角度考虑:她确实喜欢草坪,是因为她从中找到了乐趣。于是道格拉斯决心改变自己。一天晚饭后,太太又去修理草坪,道格拉斯也跟了出去,帮助太太—起除草、施肥,他们边干活,边愉快地谈话,他的太太非常高兴。从此他经常帮助太太修理草坪,并称赞她干得好,草坪比以前好看多了。于是,夫妻间的感情日益加深。肯尼迪·古迪的《怎样让人们变成黄金》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停下来,用数秒的时间比较一下,你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和关心他人的事情的,就会理解,别人也和你一样。而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诀窍,你就会像罗斯福和林肯一样,拥有了做任何事的坚实基础。总之,和别人相处的关系怎样,完全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别人着想了。”
无独有偶,古拉得·力伊帕也和古迪有相同的观点。他在《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一段话:“把别人的感觉和观念与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置于相同的位置,并把它表现出来,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融洽起来。当你在听别人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意思来准备自己将要说的话,那样,由于你已理解和认同了他的观点,他也就会理解和认同你的观点。”
多年来,罗克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和骑马,以此作为消遣。罗克非常喜欢橡树,所以每当看到公园里一些树被烧掉时,他就十分痛心。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造成的。有时火势很凶,必须叫来消防队才能扑灭。公园的角落里有一块牌子,警告人们不要在公园玩火,违者罚款。但由于牌子在角落里,很少有人看见它。公园里有警察,负责骑马巡逻,但他对自己的工作不太认真,火灾仍然时常发生。有一次,罗克又看到公园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诉警察快叫消防队,可没想到他却说那不是他的事。罗克非常失望,于是以后罗克再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担负起了保护公园的义务。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不快,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们,用威严的辞令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不听,就会恐吓要把他们交给警察。就这样,罗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全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觉。结果呢,那些儿童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暂时遵从了。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又生起了火堆,并恨不得把整个公园烧尽。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克逐渐懂得了与人相处的道理,知道了怎样使用技巧,更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他不再发布命令,甚至恐吓。而是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生火是很危险的吗?我知道你们几个会很小心,但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来了也会学着你们生火,回家的时候却又不把火扑灭,这样就会烧掉公园里的所有树木。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里的树木了。因为在这里生火,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起来。我不干涉你们的兴致,我很愿意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但我想请你们在离开时,把火用土埋起来,并把火堆旁边的干枯树叶拨开,好吗?你们下次来公园玩时,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边,就在那沙坑里取火,那样就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可好多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非常听话,而且很愿意接受和合作。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罗克为他们保全了面子,双方的感觉都很好,因为罗克在处理这件事时,完全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哈佛商学院特哈姆说:“在与人谈话前,我情愿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他的办公室前的人行道上散步,而不愿在还没有清晰的想法,不知该如何说,并且不了解对方,没有充分准备答案的情况下,直接去他的办公室。”
如果你永远都能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这就足够成为你一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的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意思,也许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你的说话便会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