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明传奇女土司秦良玉 > 第一章(04)

第一章(0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万历皇帝有意无意地授意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张运动”开始了。一时间,言官们交章参劾,唯恐落于人后。随后素有“落井下石”这一光荣传统的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们自是不甘寂寞,紧跟着立即对张居正展开了一轮更盛一轮的口诛笔伐。当倒张运动刚开始不多久,万历皇帝即迫不及待地降下严旨:鉴于张居正所犯罪行,着即褫夺张居正生前死后所获的一切官爵诰命;籍没张居正家产;张居正子弟亲属,甚至邻里俱发戍充边……而所有的这一切,距离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他所敬重的张先生的逝世而如丧考妣,活祭死封还不到半年。当清算张居正的运动结束之后,万历皇帝更以大诰的形式向天下宣布了曾经的帝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种种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地亩;假以丈量,庶希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十大罪状。末了,万历皇帝却又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按我朝《大明律》,本当断棺戮尸,念其效劳有年,姑免之!”

为了大明王朝,张居正几乎倾注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然而他一朝弃世却骤然招致身败名裂,骨肉离散,差点落到剖棺戮尸、挫骨扬灰的凄惨境地。张居正若是泉下有知,万难瞑目!然而,做完这一切的万历皇帝却异常的开心。在初尝大权独揽,操纵芸芸众生的的快慰和欣喜之后,在发现没有人可以再约束和挟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了,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分确信,整整十年了,只有现在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乾纲独断的大明天子!从此,万历终于可以放手干着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了。最初,这个毕竟受了文臣多年挟制和调教的万历皇帝也曾信心满满,他相信,作为万世一系的大明天子,即便是没有了像张居正这样的辅弼之臣,自己照样可以成为名垂青史的名君圣主,照样能把大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九州清晏。然而,仅仅才四年的时间下来,最初的新鲜感,甚至于成就名君圣主的理想渐渐都被消磨在年复一年的而且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朝议和朱批之上了。大明王朝较之前朝,皇权空前强化。然而皇权强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天下事权皆归于中央,归于皇帝。偌大的大明王朝,亿万子民,每天发生的事自然也是不可胜数。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务皆通过帝国的各级行政机构,并借助贯通帝国的驿站,迅速地汇集到皇帝的面前。因此大明王朝的天子若真要想乾纲独断,不仅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同样也需要超常体魄。然而,除了起于布衣,白手起家,依靠武力夺取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依靠“靖难之役”,武力夺取天下的马背上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之外,明朝的其他帝王们无一例外皆生在深宫高墙之内,长于妇人之手,其结果自然造就了他们再也没有了媲美乃祖乃宗的体魄。所以,没过几年,乾纲独断的万历就发现要想超越自己曾经的首辅兼帝师张居正治国真的很难很难。慢慢地,万历的心气渐渐弱了,淡了。尤其更让万历大失所望的是,就在对张居正清算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发现,那些热心于倒张的朝廷官吏大多皆是张居正当政时候不得志、受打击、收排斥之辈,如今他们更多的只不过借着朝廷的名义,挟私报复,乘机捞取自己的利益而已。单就这一点来,素来自认为谙熟臣下人心的万历倒也能够理解几分。因此,即使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的过程中,那些肆意报复之辈竟然将张居正府邸中数百人长久关闭,以致于发生了包括张居正的长子、弟弟在内的数十人被活活饿死的悲惨一幕,万历他也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不闻不问。当然,事实上,万历也正是借助这些人之手成功的将大明帝国曾经权势熏天的首辅,自己的帝师张居正彻底地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使其万劫难复。然而,让万历不能接受的却是:这些人表面上装着一副忠君体国义正辞严的样子,在背地里却总是各怀居心。更让万历失望的是,曾以为只有张居正才是自己皇权的最大侵害者,只要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就必定能够收回旁落已久的大权,乾纲独断了。可就在清算完了张居正以后,万历却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张居正虽然死了,但是帝国强大的文官集团,尤其是他曾借重过的言官们,依旧让他不能随心所欲。直到这时候,已经坐了将近十五年皇帝的万历似乎才真正审视清楚了自己在这天下万千子民,尤其是朝中这帮文臣的位置:自己并不是什么天下万民敬仰的君父,不是什么执宰天下威风赫赫的君主,也更不是那天命所归、代天巡狩的“真龙天子”,做为大明的天子,自己只不过是他们需要借重的却并不需要决断的一个皇权的象征,一个崇拜的偶像物,一个饰物,一个挂件,一个风铃,像挂满皇宫大内的宫墙外的那种装饰,每当风起,随风摇曳,有点点声响来证明其存在罢了,仅此而已。渐渐的,万历便感到自己无边无际的却又始终无法对人言语的孤寂,还有一丝丝紧随而升的忿恨。慢慢地,那些曾经的宏图大志便在万历的脑海中消弭于无形了,尤其是在册封自己那位美貌如花,却比花解语,柔情似水,却比水更柔百倍的郑贵妃为皇贵妃而引起满朝文武大臣几乎一致的对抗后,万历皇帝对临朝听政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倦之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