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陈仓对峙地图,在评论里) 渭水北岸,魏军营寨人头攒动,无数军士在其中来来往往,大量的旌旗迎风飘扬;大队的骑兵从营寨的外围呼啸而过,带起滚滚的烟尘;水军船只密密麻麻地游弋于渭水之中,护卫舟桥左右。 大军渡河基本是作舟桥而过,何为舟桥?便是用木板连接船体形成跨越河水的木桥,形成速度甚是快速。较宽的水面可用几只船,用时即连,完毕即拆。 春秋之时,舟桥也是唯有周天子可以使用的仪器(注①)。北宋之时,赵匡胤为灭南唐,在采石矶建造浮桥,用船千艘,全桥长约6公里,堪为古代舟桥之冠。 对于掌握关中的魏军而言,渭水河道常在他们的控制之中,形成舟桥并非难事。更何况时入秋冬,除了前些日阴雨连下七八日之外,基本是晴天,渭水河道下降,流速更加平缓,舟桥便于形成。 夏侯儒身着玄甲,外罩着一身蜀锦制成的黄色战袍,站在岸边搭建的土垒上。赵俨相隔不远,亦是站在夏侯儒身侧,二人眺望着汧水西侧、渭水南岸的汉军营寨。 四周数百名身着甲胄的精锐士卒,手持长矛挺胸抬头,将土垒高台围得密不透风。 夏侯霸骑着战马而来,随即翻身下马,走上土垒,微微抬头看向身前的赵俨、夏侯儒二人。相比于夏侯儒而言,夏侯霸对赵俨颇有尊敬之情。 夏侯霸与夏侯儒二人乃是同辈分之人,不过夏侯儒年长些许。是故对于这个能力平庸,又非长辈之人,夏侯霸谈不上尊敬,往常更是礼敬他为军中统帅而已。 而赵俨却是不同,赵俨与与阳翟辛毗、许昌陈群、定陵杜袭并称颍川四大名士。因战乱南逃至荆州,刘表听闻赵俨之名,邀请其入仕,不过赵俨却认为刘表目光短浅,虽然显赫一时,但终难成就大事,坚辞不就。 直到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后,赵俨认为曹操必定能必能匡济华夏,最终举家北归,投入曹操帐下。 赵俨处事圆滑,常为督军,调合张辽、乐进和于禁三人。赤壁之战赵俨又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等七路人马。至于赵俨的人生巅峰便是协助徐晃解襄樊之围,挽救危局。 是故,作为夏侯霸虽为大将,亦是宗亲,与赵俨同时依旧有些畏惧。 “敢问军师,不知何时可渡过汧水,进攻廖化大营?”
夏侯霸拱手问道。 赵俨捋着胡须,说道:“不急,李辅率军正从汧水上游渡河。况且俊林(夏侯儒)还未渡河以作佯兵,吸引黄权。”
这次声东击西之策,夏侯儒既为大军主帅,自然作为佯兵渡过渭水进攻黄权营地。而作战骁勇,熟知西蜀将卒的夏侯霸统率精锐与李辅合兵,围攻廖化。 “诺!”
“呜!”
南岸的黄权大军作出反应,旗帜挥动间,大批部队朝着舟桥方向而去。柳隐骑着战马上,命令骑卒作为前锋,自己率领步卒在后,试图阻挡魏军将士渡河。 柳隐骑着战马,寻到领兵向前的赵广,喊道:“赵将军,黄车骑命你部燃烧舟桥,不容易失。我部在后,为将军掩护。”
赵广闻言,朝着柳隐拱了拱手,调转马头,也不吩咐传令兵,策马起来,朝着道路中本部的汉军喊道:“所有人听令,只带火石、硫磺、干柴及盾牌,身上甲胄及其他物品全部丢弃,迅速赶往舟桥。”
军中军官互相高喊军令,命令手下将物品丢弃到道路之中。赵广直接身先士卒,卸掉甲胄,领着数百精锐先行。 骑卒率先抵达舟桥搭建处,手持弓弩,朝着小舟内的魏军士卒射去。赵广所部紧随其后,由于目前的魏军舟桥多达五座,赵广所部亦是分出五部,赶往舟桥,率先抵达汉军士卒,将背负的易燃物品扔到舟桥上。 渭水舟桥上,魏军将士加快脚步地朝着对岸跑去,小舟上魏军将士手持弓箭朝着岸上汉军射去,为大军掩护。柳隐所部弓弩手,率先抵达,朝着河面上,以及舟桥上的魏军射去。 赵广手持盾牌阻挡的箭矢,将点燃的火把,直接扔在堆积起来的易燃物品上,火光瞬间冲天,燃烧着舟桥。 “啊!”
一支弩箭直接射中赵广的手臂,发出一声惨叫,鲜血染红了衣衫。赵广头冒冷汗,吃力地举起盾牌以阻挡箭矢,身后亲卫见状,直接上前形成盾墙将赵广护下来。 不过,不远处的魏军的欢呼声传到赵广耳中,魏军士卒将身上背负的沙土倒在燃烧着的舟桥上形成小土墩,阻拦了火焰的燃烧。魏军将士举着盾牌,披着甲胄,快速踏过木桥,靠近河畔的舟桥被烧焦难以通行,直接跳入河水中,趟着没过膝盖的河水,往岸上跑去。 柳隐所部直接带着人杀了上去,汉军士卒举着长矛形成密集的枪林,与魏军士卒展开厮杀,空中箭矢呼啸而过。魏军士卒挥舞着手中武器,奋力砍杀敌人,试图突破汉军步卒的封锁。双方在河畔上,你来我往混战一团。 可惜的是在下游方向,魏军又形成三道舟桥,远远看去魏军将士如同一条黄色的长龙朝着渭水南岸而去。由于舟桥间距离过长,前方又有敌军,柳隐所部来不及增援,只能尽量地利用地理优势杀伤已经鏖战在一起的魏军将士。 赵俨转头看向五丈原方向,只听见一声声低沉的号角声从远处传来,看来司马懿也已经率众向诸葛亮所部发起进攻。 赵俨又见魏军士卒陆续在渭南立足,朝着夏侯儒说道:“将军,时机已至。将军可率军士大张旗鼓渡过渭水,高举牙旗,吸引黄权所部。”
夏侯儒微微颔首,将目光重新投向南岸的汉军营地,寒风鼓荡,吹起了他身上的披风,身后的牙旗猎猎吹响。夏侯儒拔出长剑指向南岸,喊道:“渡河!”
------------------- ①《诗经·大雅·大明》:“亲迎于渭,造舟为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