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三国:汉中祖 > 第二百二十六章《扬水论》

第二百二十六章《扬水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建兴十九年,七月。

  时过午间,正值饭点,刘禅放下了手中的公务,吃着由太子刘璿所献上的稻米。

  口感虽是与其他稻米并无区别,刘禅却也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不仅是因为刘璿是自己儿子的缘故,还有其身为太子却能有这份脚踏实地的精神,颇感欣慰。

  刘禅多年以来,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们吃着百姓所出的衣食,用着百姓所奉上的东西。自身远离了基层,也忘却了大汉的根本在于百姓。等他们上位之后,制定于百姓不利的政策,对压榨百姓,劳役百姓产生了心安理得想法。

  不知道后代子孙如何,但这个太子确实能够让自己满意。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二代是道坎,越过了可以绵延二三百年,跨不过就是二代而亡。

  至于为何有这样的关系,刘禅如今却也能明白一些。二代皇帝虽有开国皇帝打下来的基础,但论治理天下的难度而言当不逊色于开国皇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治理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上,开国皇帝因自身的威望以及个人出色的能力,可以处理任何挑战他权威的人。

  到了二世皇帝上,因自身的威望不如开国皇帝,又面对开国之君手下的骁勇悍将和韬略谋臣,其政治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国事上,天下大乱到大治可没那么简单,需要出色治理才能,或者加点军事才能。

  因此在二代皇帝身上,其能力出色与否便成为了关键所在。

  明白了这点,去看汉文帝。他能从一个小小的代国藩王到执政天下的大汉天子,其政治手段及治理才能上比刘邦当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汉文帝的一些政策以及任用的人才,都到恩泽景帝、武帝身上。

  汉文帝做的很多事情,不能深思。一深思就会发现文帝留下的后手,基本上是奠定了大汉百年国运。

  不谈最广为人知的黄老之治,来谈论七国之乱以及武帝北伐上。

  汉文帝采用了移民实边、入粟拜爵等政策,增强了边疆上的自卫能力。同时武帝之所以能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与汉文帝的《马复令》关系莫大,而提出者则是汉文帝为汉景帝选定的太子家令晁错。

  马复令的核心就是储备大量战马,战略储备完后,汉军出动的骑兵规模比匈奴还大。也就是自文帝起,有全国资源的加持下,汉军骑兵超过匈奴骑兵仅仅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武帝之所以能完成开西域,破匈奴,大集权等建树,可不是一朝而就,而是在文帝时期就打下来的基础而完成。

  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上,汉景帝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了。他用的内部谋臣是晁错,军事统帅是周亚夫,夺旗将校是李广。然而这三个人全都是汉文帝留下来的,李广的少年得志,离不开汉文帝吹捧。

  当大家把注意力都在放在出尽风头,光彩照人的演员身上,却忘记了更厉害的深藏不露的编剧导演。

  只有英雄之间,才会相互敬服。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谈及秦皇汉武时,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言:“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而对于文帝,李世民用他自身给出了他的态度,谥号文,庙号太宗,与其一样。

  何为文帝?为国运百年大计而思。

  这也是刘禅所在做的事,他也渴望成为文帝,为大汉奠定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国运。

  因此欲为文帝的刘禅,又岂能不为二代传承上而思。

  吃完太子所奉上稻米,刘禅放下筷子,笑着刘璿说道:“此米口感颇好,太子不如挑选一二,送至蒋尚书、马司隶、黄太尉等上卿府中,以为君臣同乐。”

  刘璿心中大喜,拱手应道:“诺!”

  他可清楚明白父皇的意思,赐予这些大臣稻米,礼虽不贵,但背后的含义着实不同。这是自己与他们交好的时机,也是大臣们受自己恩德的机会。

  往昔刘璿可是听从了他舅舅王迁的建议,不私纳宾客,也不暗中结交大臣。今有天子诏令,刘璿便可光明正大的亲和诸卿大臣。

  看着刘璿欢快的脚步,刘禅笑了笑,又拿起刚刚放下的奏疏。此封奏疏,乃是前将军、湘州都督邓艾所上,在此封表文里邓艾解决了刘禅向湘州提出的难题。

  当初在离开湘州之时,刘禅要求除了满足正常的驻兵外,还要湘州提供五万大军用于中原征战,并要承担北发大军的粮草。

  表面上,五万大军的粮草内部供给是个棘手的问题。但背后的的要求或是更难,即五万大军如何快速前往荆州,抵达中原作战。

  邓艾虽有犯难,但并未马上提出他的要求。而是请求刘禅给予他一些时间,他需要前往湘州各郡县视察,方才能上疏。

  在邓艾走访湘州大地数月,他终于有了解决方案,粮草以及交通的这两个问题全被他所解决了。

  奏疏上,邓艾表示自从北伐以来,大汉屯兵开田,在汉中、关中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西北。如今西北局势安定,唯有中原还有战事,每当大军东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近半,耗资很大,百姓劳役繁重。

  汉江流域之间,乃旧荆州富庶之地,楚国之所以称霸的根基。然而自赤壁之战后人口凋敝,土地荒废,多被蛮夷所据。

  竟陵到江陵之间,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重开扬水河渠,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长江至汉水运漕之道。

  在扬水以南屯兵三万,在扬水以北屯兵二万,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来说是陇西屯田的三倍之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可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为荆州积蓄三千万斛粮食。此些粮草足以够十万军民食用五年之久,凭借这些积蓄北可与逆魏争霸中原,南可灭亡东吴一统南方,大军的后勤当可无忧。

  同时邓艾表示扬水运河除竟陵一带地势明显高些,多数是平原以及水乡湖泊,大汉可自华容以北,竟陵以西,江陵以东的四、五百里的土地上,五里设一军屯,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战时,水军可在长江由江陵的津乡(今沙市)入扬水运河,运输士卒东南而上,在竟陵(今沙洋县)进入汉水流域。免去了水军绕行夏口,或是走襄阳陆道北上的麻烦,节约了大量的行军时间。

  大汉的巴蜀士卒从蜀中出发往往需要二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原,如果使用长江顺江而下,并使用扬水运河,北入汉江,抵达荆州,不过一月的时间便可抵达中原,省去了大半的时间。

  粮草亦是如此!

  当这封《扬水论》的奏疏送到朝廷,刘禅极其满意,感慨道:“大汉若能克复中原,邓艾所疏《扬水论》当有三成之功。”

  邓艾的《扬水论》也不是凭空而出的,早在春秋时期孙叔敖为楚国所修扬水运河。当时楚国都城在江陵附近的郢,而粮秣经济依赖于从襄阳所在的江汉平原。其粮草往往需要从水路转道汉口,溯长江而上,转运到郢。对于大军调度上也是不便。

  孙叔敖遂勘察地形,在长湖的基础上修建了扬水运河(今两沙运河)。再修建之后,楚国凭借着扬水运河,北溯汉水,问鼎中原;其西通巴蜀,与秦国抗衡;东达江左,同吴国逐鹿。

  而邓艾的《扬水论》建立在孙叔敖的基础之上,对扬水河渠进行修缮以及拓宽,满足军民屯田以及漕运的要求。

  不得不说,邓艾真就是屯田能手,到那都能屯田。若论继承诸葛亮军事思想的衣钵上,邓艾当是军中第一人,能作战,能治军,能屯田。

  刘禅又仔细的浏览一遍,遂提笔批注允许邓艾在南郡地区重疏扬水河渠及屯田的诏令。

  为嘉奖邓艾所上的《扬水论》,刘禅吩咐道:“封其子邓忠为关内侯,入东宫任太子门大夫。”

  “诺!”

  太子门大夫,六百石,比职郎将,为太子宫宿卫之官。

  刘禅这一手远比册封邓艾本人来得好用,在太子位确立下。邓忠入东宫,不就是让他辅佐太子,保邓氏二代恩宠不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