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寨民或者说是农奴,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比汉地的百姓还要苦,但是经过了几千年,他们与土司之间已经形成了人身依附的关系。他们耕种的土地是从土司那里获取,他们的人身安全几乎全靠土司一句话。”
“也就是说土司完全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再加上他们没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失去了话语权,就只能受土司的摆布。”
实际上改土归流真正成功要到几百年以后,土地革命才真正地解决了土司问题。 根源还在土地上,土人与土司之间的依附性太强了。 “朝廷多年改土归流,教化土人,实际上走错了一步,那就是朝廷只教化了那些土司子弟,以为让这些人知道礼智仁义就能够让他们心向朝廷,但是刘先生应该明白,四书五经都无法化解人们心中的贪婪。要不然那些文官就不会去兼并土地,退一步说,他们也不会去投降鞑子啊。”
李嗣兴讲的虽然是大道理,但是非常通俗,就是李春娘都听得连连点头,但是他们都没法像刘安领会得那样深刻。 “世子殿下的意思是要直接教导这些土人百姓?”
刘安道。 “是的,刘先生,我们以前常说要教化百姓,但是实际上百姓又有几个得到教化的呢额?读书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又有几人是为了去教化别人的呢。照理说,我大明的读书人并不少,但是国朝遭难的时候,却又有几个人站出来忠君爱国呢?”
“我准备在各寨实施均田令,将寨中田地分给各寨居民所用,再从普通寨民之中选出德高望重之三老配合流官管理寨子,然后在千人以上的大寨配上教谕一人,在百人小寨,每五寨配流动教谕一名,流官负责管理寨子的户口和税收,三老配合流官同时协助调解纠纷,教谕负责向寨民宣扬我中原忠君爱国之思想,宣传朝廷政令,开学堂,为寨中孩童启蒙。”
“这样各寨百姓有恒产,有恒心,此乃改土归流之正途。”
“世子殿下您这个办法好是好,但是有两个问题。”
刘安知道李嗣兴谈事情的习惯,所以他有什么话都尽量跟李嗣兴直接提出来,不拐弯抹角。 “刘先生,请说。”
“首先,是将土地分给寨民,这确实能够将人心给拉过来,但是这西南几乎一半的土地都控制在土司的手中,此事要是传出,是否会让所有土司产生警惕,甚至是敌视咱们。第二要是改变土司统治的模式,那么我们就要派遣大量的官员,而我们现在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文官,西南本就文风不盛。”
刘安一脸忧色地说道。 “刘先生说的没错,咱们现在确实是需要猥琐发育,因此咱们这件事情不拿到内阁讨论,也不发明文,先从这次反叛的三个土司开始做。到时候这个事情也会传出去,但是配合上咱们兵力上的威慑,相信其他土司不会反应过激,毕竟这三个土司反叛在前。而且土司之中也有开明之人,我们可以分化瓦解,这样循序渐进,总有一天能够将所有寨子都归服王化。”
“再说这文官人选,各寨的教谕其实只要受了蒙学教育,会读四书,能够通大义,基本上就能够胜任,只要放低了标准,人总还是能够选到的。”
刘安颔首:“如此,属下再无疑虑了。”
“哈哈哈,刘先生没有疑虑就好,这件事情就交给刘先生你去办了。”
“我?殿下,这可是三个宣抚司,臣一个人怎么管的过来?”
刘安推辞道。 他是知道李嗣兴要重用自己,但是这件事情可是关系着改土归流,而且牵扯甚广,怎么着也要派一个朝廷大员去处理。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 “刘先生,你可是担心自己的官职,等下就让朝廷给你派个怒江西路巡抚的差事,你先将这几个土司的事情给处理好了,回头我还有别的事情要交代给你。”
因为都是战时内阁自封的官职,听起来就比较随意,但是字面上的职责也简单易懂。 李嗣兴这是要让刘安将怒江以西的民政都给处理了。 现在的朝廷就是他李家开的,他李嗣兴要封个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怒江以东现在还在打仗,李嗣兴暂时不管,但是他要将怒江以西打造成以后南明朝廷的大后方,以及自己攻略南方土司的前进基地,必须要好好的经营。 “巡抚?世子殿下,卑职原本只是一个不入流典史,这似乎有些不能服众啊。”
刘安道。 “你是担心有人在说你幸进吧。你尽管做事情就好了,只要你将事情办漂亮了,自然就不用担心别人的风言风语,而且大家本就知道你是我的人。”
“好,那卑职一定尽力做好这三个土司改土归流的事情。”
位于西南铜壁关的永历皇帝也在这一天离开了铜壁关,向西南房的缅关而去。 自从七关修筑以来这里就是大明与缅甸的实际分界线了。 虽然从阿瓦城向北的各个傣人土司还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他们对汉家朝廷若即若离,同样不信任缅人建立的东吁王朝。 也可以说这里是大明与缅甸的缓冲地带。 永历一行人在靳统武的护送下来到了缅甸关前。 黔国公沐天波被派到关前交涉,守关的缅兵一听是黔国公,亲自下关参拜,礼数上倒是没什么。 但是,当他们听说皇帝要南狩,就有些为难了,言说需要上报。于是永历一行人只能在关下扎营等待。 靳统武也只能暂时陪同。 李定国的军队还没有到永昌府城,但是有人比他们快了一步。 就在27日的清晨,怀仁侯吴子圣从蒲蛮关北上,在清晨时分,突袭了永昌府城。 吴子圣的位置距离磨盘山最近,因此他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明将。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吴子圣还有些难以置信,五万清军被全歼,这样的战果实在有些太夸张了。 不过来人有李定国的亲笔信,吴子圣这才相信。 晋王殿下治军严谨,从不夸大战果。 当初永昌撤退的时候,吴子圣带领自己手下的胜捷营退守永昌城南边的蒲蛮关,背靠身后的施甸土司接济,坚持抵抗清军。 清军一开始也派出一些兵力攻打关隘,但是久攻不下,索性退回府城。 清军料想这些残兵对他们构不成威胁,遂全力追击李定国,只要李定国被击败,这些残兵就会树倒猢狲散。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吴子圣在李定国失败之后也降了吴三桂,成为了吴三桂收编的十营总兵之一。 不过能够入得吴三桂的法眼,说明这个吴子圣还是有些能力的。 PS:万水千山总是情,投张月票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