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 离美赴英

离美赴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人的血液里天生就流淌着叛逆和不羁,徐志摩就是如此。在美国的刻苦学习让他快乐,也让他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就在他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之时,他做出了惊人之举:离开哥伦比亚大学,赴英追随他景仰的罗素。也许,他的理想在远方,那里让他的呼吸更加畅快;也许,离去才是他实现抱负最好的选择。然而,游学英伦,却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与当初《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里告白天下的抱负背道而驰。“岁月在旋转的韵律中缓慢前行。如若命运安排好我要在天涯,亦无可回避”。或许,徐志摩所选择的道路,是他内心的声音决定的。叛逆的人会永远地远走他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平顺的人却愿意过一种安稳的生活。他从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就注定要扬帆远航。一旦没入苍茫江海,又何来回转的余地?徐志摩一脚踏上去英伦的客船的同时,便注定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而多了一个诗人、作家。生活从来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志而行,它往往是残酷和深情交织,绝望和幻觉纠缠。徐志摩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横渡大西洋抵达英国伦敦时,罗素去中国讲学了。使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早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就因为在战时主张和平、积极反战以及异于世俗的离婚事件,被剑桥大学最负盛名的三一学院除名了。与崇拜的偶像失之交臂,流离英伦的徐志摩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失落。他的心,进入灵魂深处潜藏的暗涌,孤独的状态让他感觉浑身都是湿漉漉的,仿佛让他穿越时间,抵达了另一处空虚。当他走在雾霭凄迷的伦敦街道上,孤独的钟声,灰暗的古堡,还有陌生的洋面孔,使得失望和无奈仿佛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并带走了他生命里永恒的期待。热情如火、浪漫任性的徐志摩,在命运的玩笑中第一次体验到了一种冷冽的痛苦。不久,徐志摩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教授,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站在校园门口,他眼含热泪,定睛凝望。这里,是他呼吸的通道,生活的转折吗?温暖和希望在哪里呢?他强烈地思念着故乡的潋滟春阳和家人柔情似水的温暖,他用颤抖的手拿起笔,写了一封家书。都说生命的体验在远方才会更加强烈,徐志摩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了平静和沉着的意义,无限开拓的,其实是我们心的空间。家书寄走了,日夜盼着家里回信的徐志摩,天天在希望和失望中徘徊,他的眼前,时常出现妻子张幼仪的身影,儿子欢儿都三岁了,恐怕见到他都不会认识。走在路上的徐志摩,轻轻地蜷缩成寂寞的姿势。他孤独的灵魂需要倾听。家书里,他提出了让妻子张幼仪来伦敦团聚,可苦苦等待许久,却始终不见伊人身影。只影孤身之中,脆弱和孤独时时摄住他的心。徐志摩哪里知道,他擅自离美赴英让父亲徐申如非常生气,甚至震怒,他推开窗户望着眼前的潺潺流淌的河水出神,对远在万里、像被抽离了控制线的风筝一样的儿子除了沉默,别无他法。鞭长莫及,而徐申如不知道的是,此刻两个多月没有收到家书的徐志摩也被孤独淹没,整日徘徊在伦敦的漫天大雾里,他平静怆然的面容,落拓着失意的纹络。姗姗来迟的家书,终于到了徐申如的手中,当他得知儿子已经开始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后,一颗失望的心才又重燃欢欣。之后,他决定送张幼仪出国和徐志摩团聚。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太努力去找,最好的事情是在最预计不到的时候出现的。”

在一个个雾气散去,阳光明晃晃的日子过去以后,徐志摩开始适应了英伦的生活。渐渐地,他的眼神开始清澈明亮,用挺胸自信的姿势走过喧嚣的街道、昂首伫立的钟楼、闪着明快色彩的古堡、奔驰的马车,轻盈走过的仕女贵妇,还有香水油画;他开始发现,生活中有失意和彷徨,也有太多、太多让他心灵颤动的表象和韵味。他的心,比时间走得更快。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更有一事为大人所乐闻者,即儿自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儿过一年始觉一年之过法不妥,以前初到美国,回首从前教育如腐朽,到纽约后,回首第一年如虚度,今复悔去年之未算用,大概下半年又是一种进步之表现,要可喜也。伦敦天气也不十分坏,就是物质方面不及美国远甚,如儿住处尚是煤气灯而非电灯,更无热水管,烧煤而已,然儿安之。”

看此家书,徐申如的心顿时宽了。而这时的徐志摩对流逝掉的时间和往事也已经习惯,他已经不在乎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他活跃起来,开始结交留英的中国学生和来英国考察的中国学者。在一个雾气初散的中午,徐志摩匆匆跑去饭厅,忽然,他看见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他的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便和身边与他一起离美赴英的刘叔和说:“那不是陈源吗?”

惊诧之后,徐志摩敏感地搜索着对方的信息。他看见,陈源修长的手指,有力地握了一下,然后,放进了裤兜里。傍晚时,他穿过校园小径,再次与陈源相遇。“嗨!”

他伸手出去,在异国他乡,握住了同胞陈源那湿润温暖的手,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江南故乡沸腾的城市阳光和人群中。后来,徐志摩得知陈源以笔名西滢发表文章,便跟大家一样叫他陈西滢了。不久,他还结识了来英国考察战后欧洲政治的章士钊。结识了他生命中这两个重要的人物,徐志摩在越来越得心应手的环境里,对生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许,生命就是这样,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人生如烟,岁月无痕。或许,缺陷才是灵魂的出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