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二十八章:在鄂州东山再起的三苗国势力

第二十八章:在鄂州东山再起的三苗国势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国不可一日无君,三军不可一日无帅!为了不动摇军心,为了稳固刚刚取得天下共主权势的夏族,大禹出师未捷身先死消息便被其继任者禹暂时隐瞒了下来,同时华夏联盟共主的位置便暂时由大禹的儿子禹接替,这也是后世为什么把大禹和禹混为一谈原因之所在。比起父亲大禹,禹的智慧和能力更是有过之而不及,从对大禹秘不发丧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禹是一个比较有政治智慧和权谋的人,不然大禹也不可能在生命最后时刻将其带在身边外出作战,想来除了磨炼他,还有最后关头油尽灯枯之时临危授命之托。好在,禹后面的表现也没有令大禹失望,为了华夏民族千秋万代基业,为彻底剪除江汉流域三苗国对中原部落数千年来的侵扰和威胁,更为了断绝三苗族的后路,禹在吸取其父亲大禹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没有急于挥师渡江找杀父仇人三苗国报仇雪恨,而是不断派出类似于通晓鄂地民俗风情士兵探查荆蛮一带地势环境。当然,对鄂地的渗透和侦查也不是禹的首创,苗夏对抗从炎黄二帝就已经开始了,在漫长对抗的历史中,华夏族团与苗蛮族团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所以二者一直都是有输有赢互相不分胜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从尧舜时期开始,华夏族团不断调整战略战术,使用流放战俘、德化民众、武力恫吓、换血殖民、迷信恐吓等一系列手段,令人眼花瞭乱,还有一箭射死对方将领等等,这些战略战术战役方法不断更新与调整,说明了在古代荆蛮鄂地一带的已经有了军事理论的萌芽,比如擒贼擒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思想的微弱光芒,更体现了鄂渚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为后人提炼军事理论,提供了实战案例。因此,尧舜禹时期的中原华夏民族与鄂地三苗族的战争应该是荆楚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段,可惜除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外,没有比较正统的史料流传下来。经过侦查和一些列的外交手段,大禹对鄂地三苗部落进行了分化瓦解,先是获得了鄂州附近一带善射的有穷氏支持下,随后又取得了江汉流域善于水战的西王母部落跟前的庚辰、黄魔、大翳三员大将的相助。随后,从公元前2030年开始,禹接替其父亲大禹的帝位后,利用拉拢分化瓦解等手段,首先是击败了汉水以北、实力最强的应城、天门一带的三苗;接着又击败了汉水以南荆门、江陵一带的三苗;最后再击败长江以南公安、石首及澧县一带的三苗,这场战斗前后共持续了近七十年左右,直到公元前的日期为公元前1953年阳历2月24日才结束。这场禹征三苗胜利之后,三苗部落彻底溃败,此时此刻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将三苗打败或赶走,而是直接“亡其氏姓”,可见当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这个概念很是深入华夏部落民族人心,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史料记载华夏部落夏族兵丁所到之处,抢光了苗家的财产,烧光苗家了的房屋,杀光了苗家的领袖,杀绝了苗家的老百姓,霸占了苗家的田,霸占了苗家的土……,一时间鄂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当然,历史上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掠夺财富、争抢地盘和劳动力。从禹征三苗作战路线图来看,其主要打击的对象仍旧是前部落联盟的盘踞势力,比如舜帝后裔及其氏族,尧帝后裔及其有密切来往三苗势力,以及炎黄部落没落的勋贵势力们,三苗国之所以经常袭扰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主要和这些失去往日辉煌的没落贵族势力有极大关系,这些人曾经是部落文明的权利核心,他们知道至高无上权利象征意义,因此对于就这么稀里糊涂跌落权利低谷,肯定有着十分的不甘,于是只能通过侵扰来发泄。历史上关于这次战争的惨烈情况,后世一千年之后《墨子·非攻(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根据这段古文记载,可以看出“禹征三苗”是夏后氏禹几乎举全国之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但是,可能主场作战的原因,华夏族与三苗族在战争前期仍旧是势均力敌,后来是禹乘三苗族内发生天灾内乱之际突然入侵,才导致三苗惨败并被彻底征服,同时宗庙被夷,“子孙为隶”,三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禹征三苗其实是尧、舜以来“华夏”与“苗蛮”两大集团之间斗争的继续,只不过因为此时华夏族实力大长,对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财富的需求更为迫切,故战争进行得更惨烈。此前,“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吕氏春秋·召类》),说明在尧、舜与三苗的冲突中,华夏族已占上风。禹伐三苗的战争后,“三苗”作为部落集团不复存在了,一部分被捕沦为奴隶后来发生了异化,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成为汉族来源的一部分;一部分战斗力依旧顽强的收缩势力范围留在了长江流域以当时鄂州为中心的位置继续和夏族周旋,时刻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最后确实也和夏族在相爱相杀中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另有一部分打不过又不愿意当奴隶的苗人部落只向西向南逃避的,仍保持“三苗”作为民族刍型的一些特征,后来发展成为的苗、瑶、畲等民族。经此一役,禹的威望大增,“四方归之,辟土为王”,使得军事首领在当时部落集团中的权力和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巩固,这就为后来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荆蛮鄂渚从此进"青铜时代",中华文明进程也正式由炎黄部落文明进入华夏国家文明阶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