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三十章:鄂地的苗蛮竟逼走了夏朝国君主禹

第三十章:鄂地的苗蛮竟逼走了夏朝国君主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公元前1940年左右,禹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在今天今安徽蚌埠附近的涂山举行了一次部落联盟大会,为彰显自己天下共主的身份,禹强制命令中原各地区氏族、部落首领在指定时间内到涂山集会。就在布置安排召开大会期间,禹政权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禹在自己夏族内部小团体中召开的闭门会议中,说自己想改变当时社会约定成俗的禅让制度,说白就是有意将天下共主位置传承给儿子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天下都知道禹在划分九州之时,已经指定了皋陶为他顺位继承人,应该说这个只不过是禹耍的一个政治套路而已,他明知道皋陶年事已高活不过自己,故而假情假意虚晃一招以诏示自己的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纲领。果然如禹所料,皋陶于第二年便一命呜呼去见了炎黄二祖,关于皋陶一被指定为帝位继承人就立马归西的事情,不排除被夏族毒杀的可能。皋陶死后,禹又假惺惺向外界透露说将来帝位有传给三朝元老伯益,也就是说东夷少昊鸟氏族,谁知伯益命大,不仅躲过夏族一系列暗杀,还即将在涂山大会上和禹一样接受万民朝拜。这下,一意孤行的禹可能就不愿意了,就想对伯益采取军事强制措施,因势单力薄兵力不足,就命令已经提前到达防风氏和自己一起参与软禁伯益军事行动。熟料,防风氏与伯益的关系,比起禹的关系更加亲密,于是就将禹要对伯益出手秘密告诉了伯益,随即两人便一合计准备将计就计,给禹来个反杀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防风氏和伯益要搞政变消息不知怎么走漏到禹耳朵里,担心自己步舜帝后尘禹当即连夜发动了军事行动。然而,早有准备的防风氏和伯益也不是吃素的,双方就此在涂上大会上打了起来,可惜伯益最后防风氏为了哥们义气独自断后,让伯益赶紧回去搬救兵。再后来,大家都知道结果了,防风氏战死,且尸首被参加涂山大会部落首领人发现了,于是找了借口说防风氏开会迟到,蔑视他贵为天子的权威,为了以儆效尤,只好下令诛杀防风氏,且还要暴尸三日。就这样,曾经联手搞掉舜帝政权的华夏族与东夷族的部落联盟,在涂山大会期间因争夺帝位发生了大分裂。涂山上军事政变,使得禹虚如履薄冰,但为了表示自己受命于天,在大会的当天禹还是强颜欢笑的举行隆重的祭天祀土之礼奏大夏之乐,演干戈之舞,颂扬禹的功德,显耀夏的军威。为了顾全大局,禹硬着头皮主持完涂山大会,却错过最佳的撤退机会,此时此刻东夷族的伯益已经搬来救兵,且还把防风氏被杀信息传到了盘踞在当时北部的防风族势力,顿时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两方不约而同从一东一北对禹进行围追堵截追杀。走头无路的大禹率部一路南逃,企图通过刚刚平定收服的荆襄汉江流域一带渡江回夏族,当一群犹如丧家之犬的败军之将路过当时鄂州时,正好被盘踞在鄂地的三苗族势力给看到了,望着这一群着身穿夏族服饰的兵士,不用说肯定是打了败仗的人。“趁你病,要你命!”

想起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三苗族人瞬间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话说间就一个个摩拳擦掌挥舞着长矛大刀渡了江,也参与追击禹的行列当中。一听说三苗族旧部来袭,想到自己曾经遗灭三苗族人的宗庙,要是自己一不小心落到三苗族人手里,肯定会死得很难看。于是,本来是要沿江回夏族的大禹,赶紧命人调转路线往当时的不毛之地浙江会稽一带逃窜而去,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年事已高,逃命的禹最后死在了浙江会稽一带。历史上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意思是说,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在太古尧舜禹时代,浙江会稽还是个不毛之地,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不说,交通更是非常不便,古代帝王不可能在此会合诸侯、或者封赏有功之臣,更不会在这里考较诸侯,别谈其他的什么金银珠宝美女之类珍奇异宝之类的东西,帝禹为何会无缘无故东巡到此?且还死在了当地,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很有可能帝禹走了舜帝的老路,被权臣给逼死在了离夏族千里之远的会稽,总之禹死因是疑云重重,尤其是史料上关于禹的死因,后人多引用史记的说法,但司马迁早在附注中声明,这是道听途说,不足为据。可是后世儒家不管不顾,为了维护大禹、皋陶的伟大形象,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禹死后,曾经亲密无间的华夏族与东夷族的之间互相打了近十年的战争,最后以禹的儿子启建立家天下的夏朝才结束了战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