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济注意到这边气氛尴尬,专程走过来询问。 他听说山治问起紫楸,捻须微笑,看来这孤悬海外的岛屿,还是有长者多知的, “楸木在这里确实罕见,但也并非完全绝迹。 山君那边,似乎曾见过几株。 但成色是否能达到紫楸的级别,这里无人验证过。 那种木材极硬,我们这里只有些老辈留下来的铜制刀剑,各家都当做传世的宝贝藏着, 没人舍得拿出来砍伐硬木。”
所谓山君,指得便是岛上最高的那座火山。 无论你身处岛上的哪一个角落,抬头皆是山君。 华夏诸族以天为大,崇拜山岳。 耽罗既是故夏苗裔,以山君为神圣,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山治闻言大喜,表示席后就要去选材。 梁思济劝道,“天色已经这么晚了,阁下是否休息一天,明日再去?”
山治却坚持尽早查看,心中才有底。 梁思济也不再劝,便指定了三五名后辈为山治做向导。 其实无论路飞索隆还是庆云崔彧,心中都是与山治一般心思。 用过膳后,宾主随意聊了几句,梁思济看出众人心不在焉,知趣的收了话题,喊来那几名小辈带人入山。 时已入夜,月如钩,星河皎皎。 银汉分天,如瀑倒泻, 星野之中,一山高耸,直冲霄汉。 山顶有阙,如五指相屈,握银汉而欲拏之。 崔彧仰天长叹, “岛上景物奇绝,让人乐不思蜀。 尤已此山气势为最。 百里平原,一山独秀,势拏银汉。 当得汉拏之山。”
山治也跟着点了点头, “我虽不曾入大白朝圣。 但是马訾以南我却也走过不少山川,却未曾见过可与眼前之山媲美的。 无论是蓬莱,方丈,在此山前均相形见绌。”
崔彧听闻道家仙山名号,不禁好奇, “蓬莱,方丈?真有此二山?”
山治点头道, “青州往来平壤城的航道在修道士中颇有名气。 有一条白山支脉,贯穿朝日鲜明之地。 其中最高的两座山峰,一曰蓬莱,一曰方丈, 盛产参,芝,松茸,号称仙山。 由青州至此,需穿大渤海。 故道经有云,蓬莱方丈在渤海之中。 只是近年中原尚佛,偶尔也有游方僧侣过诧。 他们不喜欢道家那些调调,改称蓬莱为金刚,方丈为智异。 与海中瀛洲,号称韩地三神山。”
“咦?”
,席间曾与山治攀谈的高姓后生惊叫道, “瀛洲?听梁乙那说,十余年前有一位道士曾经登上此岛。 当时他十分激动,指认山君便是瀛洲。 据说在山君的岩壁上,还留有他的提诗呢。”
蓬莱,方丈,瀛洲,渤海之外竟然真有三山? 山君渐近,其势巍峨,蔽日遮天。 良材多产高处,一行人星夜登山,没过多久便看到了高姓后生所提到的摩崖题字: 我自狂来我自癫, 凌波跨海履仙山。 三株异草延阳寿, 借命偷天八百年! 十二春秋临大限, 吉凶自断不由天。 有朝一日乘风去, 木子君临紫禁巅。 “好气魄!”
,庆云心中暗赞,再仔细一看落款,几乎要把眼珠子都惊出来了! 李玄都! 李老神仙居然来过这里? 当日在嵩山时他曾听小龙王说起过李老神仙的故事,说其年龄无人知晓,相传寿元可比彭祖八百年。 但是自从破获了八百比丘尼的“不老”迷案,他对这所谓八百年阳寿的传说便不再笃信,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 不就是靠日记传承么,这有什么…… 但是李玄都与那倭尼毕竟不同,就连华阳先生对他也是格外尊敬。 华阳先生贯通道玄,虽然研究命相易理,但更尊重格物致知, 如果被他看破是在耍什么戏法,管你什么交情辈分,必然当场拆穿不留半分情面。 庆云记得华阳先生也曾说过他并不知晓李老神仙活了几许岁,但总之一定是很久很久,辈分比其师陆静修还高出许多。 就连虫二先生,也说自幼便知李玄都。 眼下再看这句“借命偷天八百年”…… “也许是夸张的说法吧。”
,庆云只能这样说服自己。 毕竟他受到祖暅之影响太多,那可是提起玄学连师父都不信的死教条。 但是崔彧的反应就与他大不相同了。 中原士族大多向道,在崔文若的眼里,李玄都绝对是手段通天的真仙。 他不但向一头雾水的异域小哥们安利着李老神仙的威能,还顺带分析起了诗中隐喻, “木子君临紫禁巅…… 木子,等等,莫不是个李字? 难道李氏今后能得天下?”
崔彧此时口中喃喃,心里也种下了一颗种子。 日后崔氏若想要长久,须得认准了李氏这一支龙脉。 虽然没有什么家族能够真正永盛不衰,但是如果能多预见一步,至少能延一朝富贵。 崔家在北魏虽然也曾煊赫一时,但成也崔浩,败也崔浩,终究为魏王所忌。 可是崔彧此时一念,日后被他引为口传家训,却帮助清河,博陵两支崔氏在盛唐成为顶级门阀,五姓七宗,与天子伯仲,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不过激动归激动,议论归议论,众人上山的脚步却没有丝毫停歇。 渐至险峻林密处,山治终于将脚步放慢下来,招呼大家仔细分辨周围树木。 对选材稍微有些见识的,眼下除了山治与索隆,崔彧也算一个。 清河崔氏家教极严,子弟无不通今博古, 分辨石木,堪舆望气,崔彧虽不敢说自己如何精通,但绝对够用。 相对而言,这一块触及了庆云的盲区。 他对于杉榉檀槐,不知如何分辨,但却也有自己的办法。 拔出背后干尝断,见了参天的古木就砍上一剑。 真金需火炼,木质的好坏,这一剑下去,自然就现了原形。 知识归知识,应用归应用,不懂不等于不会,会也未必见得你懂。 这个道理虽然世间大多数人都想不明白,但好在庆云不在其列。 所以比起其他人的精挑细选,庆云的效率反倒是快了好多。 山治此时还在纠结挑出的几根楸木,有的长歪不能做桅,有的年份不到,有的品质不高,没有生出紫痂,显然用来做海船的主桅都十分勉强。 可是庆云却已经走到林深处,对着一株参天古树大叫起来, “这里有株好材! 这里,快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