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 第0002章家是一辈子的记忆

第0002章家是一辈子的记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卢昌华交班了。  他跟着食堂的送饭车返回了家属区。  他跳下车说道:“爸,我先回家了,今天有点累。”

“你先回吧,我食堂还有事。”

卢再高看了看儿子,对着他的头发用手指点了点,一脸的嫌弃,什么都没说,带着食堂的人去忙乎了。  韩颖扶着挂车的栏杆,对着他喊道:“晚上找你玩……”  卢昌华瞄了眼她,挥了挥手。  待轮式拖拉机突突突的开走,四周生气扑面而来。  河沙铺垫的场区内部路两侧,挖着一米深的排水沟,沟边栽种着海碗粗的柳树。  咯咯咯的老母鸡身后,跟随着十几只毛绒绒的小鸡仔,叽叽叽焦急的呼唤着妈妈。  水沟里几只鸭子在污水里来回的游动,寻找着它们认为的美食。  几个小屁孩叽叽喳喳的喊着口号,“冲鸭~杀鸭~”  呼啸着踢踢踏踏从卢昌华的身边冲过,跑进了水沟边的蒿草丛里。  功夫不大,草丛里就传出了嗷嗷的哭喊声。  这条砂石路东西贯通整个家属区。  卢昌华家就在这条路的东头,坐北朝南的一趟平房,东头第一家。  四月的东北,积雪已经融化,春风强劲,把地面的浮土吹上了天空。  他沿路而行,与几个职工家属打着招呼。  卢家这趟平房住了四家,卢家居东,胡家居西,中间则是何家、毛家。  在西头胡家不远处,是一座巨大的木制瞭望塔,有二十几米的高度,底下的楼梯已经被拆除,半截楼梯吊在空中,随风摆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长水农场曾经是劳改农场,后来改变性质,成了国营农场,这座瞭望塔就是时代的见证。  “哟,昌华下班了?”

胡大妈站在院子里撒着草籽,几只老母鸡围着这个中年女人咯咯咯的啄食。  看着年轻许多的胡大妈,卢昌华心里一阵感慨,年轻真好!  “毛大爷,上班去?”

在胡家隔壁的院门被推开了,走出一个皮肤黝黑小个子中年男人,他胳膊上搭着军绿色的大衣。  “啊,上班,你回来了?”

“哎,回来了。”

毛大爷据说是参加过朝战的老兵,具体是什么情况人家也没说过,卢昌华只是偶尔听到别人提过一嘴。  何家没人在家,院门挂着锁头。  卢昌华家门前的这条路,一直往东,延伸出了很远,与机耕路相连。  东边二百米外,一南一北两大块田地,这是三分场的后勤菜地。  在机耕路的南侧,有一排土坯房,这是菜园的管理用房,种菜需要的农药化肥种子都在这里,还有锄头镰刀等农具。  整个三分场的职工生活用菜就是这里供应的。  所有职工家属都要参加菜园的劳动,每天1块钱的工钱,如果坚持下来,工资比一级工都高。  菜园管理房南侧则是育苗基地,各种蔬菜的幼苗都是这里培育出来的,然后再移植到机耕路南北两侧的大田里。  这条机耕路两侧植有行道柳树。这两侧的菜园专用地有二十多垧,夏秋季节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每天下班之后,家属们就聚集在菜园,购买蔬菜,回家准备饭食,这里成了变相菜市场。  穿过近400多米的菜园机耕路,再往东就是卢昌华心心念念的小水库了。  其实,当初就不是为了修什么水库,而是为了更便捷的转场农机具。  这里有一条宽度在400多米的南北沟,把家属区和东边地块隔离了。  沟里常年有小溪流过。  附近也形成了一片湿地。  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场请示农场要建一条横跨东西的土筑机耕路,这样就能少走弯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油料。  就这样,农场水利队规划建设了这条机耕路,在路中位置,放置了水泥涵管,作为溪流流淌的通道。  说起来,这条路经过了多次的加固和拓宽,如今已经形成了长度400多米,宽度8米的一条土水坝。  八十年代后,在涵管处增加了水闸,在水坝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占地近20亩的小型水库。  一直以来,这个水库就是提供农田灌溉的水源。  倒不是没人想到用来养鱼,而是养过。  三分场作为实际管理人,当然想要利用这个水库了。  可当时水库刚建成,水体很瘦,放进去万把尾鱼苗,不是因为洪水鱼跑了,就是鱼养的瘦弱,没什么肉,收效不大。  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分场附近有好几条小河流,野生鱼类丰富,很多职工都会去打鱼摸虾,场领导也就熄了养鱼的心思。  眺望了一眼东方那片还有部分冰雪的水库,卢昌华嘴角含笑。  走到自家的院门口,滋滋一阵呜咽,一条大黄狗摇头摆尾的冲了过来。  “熊宝?”

卢昌华心里一阵激动,这是他曾经的玩伴,从小养到大的,没想到时光倒流,自己还能与它相见。  他记得,熊宝在明年的打狗运动中,被人用小口径枪打中。  这件事一直是卢昌华心里的痛。  拉开院门,熊宝扑了过来,双爪死死的扒在他的身上,不愿撒手。  卢昌华看着熊宝水润润的眼睛,不禁哽咽起来,双手抱着它的脑袋,用脸一个劲儿的蹭着狗脸,熊宝的大舌头在卢昌华的脸上舔了又舔。  “儿子下班了?”

一个极为熟悉的声音响起,卢昌华抬头就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小个子女人推开房门看着他。  “妈,我,我回来了。”

“赶紧洗把脸,准备吃饭了。”

“诶。”

卢昌华嘴里应着,眼睛却像进了沙子般,红红的。  一进入户门就是一间厨房,两口铁锅安在灶台上。  里边的一口是煮猪食的,带着一股淡淡的野菜味道。  外边的这口锅则是全家的饭锅,炒菜蒸馒头下面条,一锅多用。  锅盖上冒着热气,一股菜香随着热气飘散在空中。  卢昌华吸了吸鼻子。  “妈,菜真香,做了什么好吃的?!”

“哪有什么好吃的,有啥吃啥。”

卢妈妈乐呵呵的说道。  熊宝围在卢昌华的身边,来回的转着圈子。  “快去洗脸。”

“诶。”

往左手一拐,推开一扇木门,这里就是卢家的客厅、餐厅兼卧室的所在地。  在南侧的窗子旁,有一个铁艺的洗脸架,一盆热水架在架子上,冒着淡淡的热气。  卢昌华脱掉工作服,哗哗的洗起脸来。  很快这盆水就变黑了。  他端着水走到了院子里,把水倒在地面上,去锅台边的水缸里舀上几瓢凉水,重新再洗一遍。  洗漱之后,他打开家里的靠边站饭桌,把桌子架在了炕沿边,拿上碗筷摆好。  卢妈妈把锅里的馒头装在盆里,用锅铲子把菜铲进盘子。  “妈,还是你的手艺好,白菜土豆都能这么香!”

“现在没有菜,将就吧,到了六七月就好了,菜就下来了。”

“没事,这就挺好。”

卢昌华坐在凳子上,老妈坐在炕沿上,娘俩这顿晚饭吃的格外香。  “你这头发这样可不行,找个时间剃了。”

老妈虽然宠爱卢昌华,可这样的打扮太惊世骇俗,卢妈妈也受不了。  “行,我明天就剃了。”

“这就对了,省得让你爸生气。”

“你哥上午来信儿了,说他在广播站都挺好,让咱们别惦记他。”

卢妈妈一提起自己的大儿子,一脸的骄傲。  卢昌中是卢家的长子,卢昌华的大哥,比他大两岁。  在农场广播站实习。  自从职高机电班毕业,他就去了广播站,已经实习一年了,还没转正呢。  卢昌华知道,大哥在广播站的日子不好过。  所谓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那种机关单位,人事斗争相当激烈,弄不好就被挤出去。  “有机会我去看看大哥,他在机关肯定不容易。”

“知道就好,你也要好好争气,向你哥学。”

“知道了妈。”

吃了晚饭,卢昌华抢着去洗碗,卢妈妈争不过儿子,就舀了一桶猪食,拌上了一瓢麦麸子,提去猪圈给自家的两头小猪喂食。  卢昌华在饭锅里烧上了两瓢水,待冒起了热气,这才停止烧火,把碗筷盘子放进锅里洗刷起来。  隔着山墙都能听见小猪的嚎叫声,威儿威儿的,也不知是饿惨了还是在跟卢妈妈撒娇。  墙上的挂钟已经指到了七点,老爸还没回来。  卢妈妈已经屋里屋外的拾捣完,此时光线极暗,卢昌华拉了下灯绳,家里的唯三电器灯泡竟然没亮。  “唉,又停电了。”

老妈自言自语道。  室内亮起了昏黄的烛光。  一个罐头瓶倒扣过来,在瓶底粘上蜡烛,这就是一个简易的烛台。  如今的卢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家里的电器只有三样,电灯、收音机和手电筒。  收音机需要电池,一般情况下舍不得用,每个月能听上十次八次的就算高频率了。  电灯除非有必要,能不用就不用,费钱。  至于手电筒,一般也是不用的,也费钱。  这样的家庭,在农场是很普遍的。  当然极个别的干部家庭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  四五百块钱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  卢昌华记得,自己家买上黑白电视机还是88年之后的事。  看着这样的生活环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致富,做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对,承包水库,来钱快,合理合法。  只是那于姓兄弟怕是要被自己截胡了。  卢昌华记得今年夏秋发生了洪涝灾害,农场受灾严重,附近炮团的干部战士都来支援,今年的粮食肯定是减产了。  可分场的小水库却得利了,水量充足,正好养鱼。  年底就有详细的职工家庭农场的政策传达到分场了,这时候就是承包小水库的最佳时机。  正琢磨着,院里熊宝发出了狂吠。  有人在院门外高喊卢昌华的名字。  “谁呀?”

“卢昌华,快把狗看住,我怕它。”

“没事,你进来吧。”

卢昌华听出是韩颖的声音,就把熊宝用绳子栓住。  熊宝见卢昌华来了,摇头晃脑,好不亲热。  “谁呀?”

“韩颖。”

“韩主任家的姑娘啊?”

老妈嘴里嘀咕着,却起身搬了把凳子过来。  一进到屋里,韩颖就拉着卢妈妈说个不停,女人之间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话题。  卢昌华给韩颖倒了杯白开水。  “不好意思,我家没有好茶。”

“我不喝茶,开水挺好的。”

韩颖看着卢昌华的眼神闪着光芒。  “咳咳,韩颖,你找我有事?”

“哦,你今天说喇叭裤不穿了,是不是真的?”

“哦,是真的。对了,明天我要进城把头发剃了。”

“啊?那不是白烫了?”

“这个发型不适合我。”

“哦。明天我陪你去呗?”

“你?不上班了?”

“我请假。”

“那可得起早,不然赶不上客车。”

“咱们五点就走吧,早点走把握。”

韩颖眼睛里神采奕奕。  “行吧,在队部碰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