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维特根斯坦的山村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31

我惊于维特根斯坦的山村距离城市仅仅八、九公里路程,而他们以绝缘的方式将自己锁闭,屏蔽城市一切可能的干扰,在城市影响的地理范围之内构筑堡垒,自我构成山区特征。以前总认为山区应该是一个相对于城市遥远的地方,尤其冠以“边远山区”的字样后,更显示出地理距离和思想、文化、行为、习惯、开放度等方面的综合距离。可维特根斯坦的山村距离市区仅仅八、九公里,按说很近呀!可我感觉不到城市的一丝儿存在的气息,整个山村的时钟被某种无形的神秘力量给按停了。是的,维特根斯坦的山村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它普遍性地指向时代的荒原。

维特根斯坦,我不知道当初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约定成俗的、通行的某些词语、句子、句式等,并不适用于那些朝向自我完全封闭的环境,他们或许另有一套语法,或者类似语法的其它表达方式。比如:像YL人口中冒出的“国际”、“公司”、“集团”、“管理”等……无法将之与现代语境下的词意对应起来,我口袋中的《语法字典》里找不到的,每次从他们口中听到国际一词,我就想到他们的概念中江水等价于大海的“观海厅”。当然,所有的语法规则是源自生活展示和生命的存在,但是面向他者的交流迫使我们改变封闭起来的语言。

有时候,我会惊讶于胡塞尔的眼睛,可你应该看到我们难以处理他们的语言、思维,在我和维特根斯坦一同看见的现象中发生了什么,或者单就我在这个维特根斯坦的山村目睹的一切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如此本然地存在。作为我/我们(相信你来也将看见如是情形,要不,你问问维特根斯坦,我可没撒谎)的能对象归纳出什么呢?

基于山村发生的一切,让我记起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巴金,以前读巴金的《随想》、《真话》等晚年的回忆文章,体会不到那些文辞简朴(甚至有点简陋)的文本的分量。而今想想,嗯!说得很对,对比看看就会明白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历史,尘封古道,“历史”一词应作动词解,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可以随意抛弃,想扔就能扔掉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带着一身历史残留,出现在人潮拥挤的十字街头,抑或一个人的歧途。

注意!有时候,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人,可你竟然没能发现,经过有意无意的巧妙伪装,你潜伏在他们之中。悄悄地打量着一幕又一幕,和他们保持同步的微笑、迈着整齐的步伐、念着自己都厌烦的台词,平行握手于被操纵的呐喊。你和他们整合成一块儿,那时,你们多么和谐、多么幸福!

可你明白,这不是你,你也不喜欢这样的你。微笑是对这个世界发自内心的回应,是自我情绪在社会宽度上的溶解,不是一群人组织化、规模化的展示,群体效应的微笑是对微笑的否定,它将我们一并拉到自我的对立面。好吧!我其实也夹道于人群中,你、我在那一刻和他们一起笑了,相同的幅度、频率,我们一同走出产品库房,奔向人群黑压压的广场。

仿佛我们内心真的开心的样子,一齐挥手、欢呼,微笑、再微笑,然后以一场运动的欢笑掀起人浪。台词即悼词,翻开历史,我们一同痛哭着悼念已逝的时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